APP下载

增效一轮复习 快速突破评析题

2020-12-30广东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0年5期
关键词:手工艺品评析村落

广东

评析类试题有别于一般题型,题目开放性较大,便于拉开差距,达到高考选拔人才的目的,所以容易得到命题者的青睐,而学生普遍认为评析题在考查时具有较大难度。为什么难?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的原因:一方面,评析类试题没有固定的知识范围,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所要评析的观点判断,这样容易遗漏知识点;另一方面,评析题的逻辑层次、考查难度往往比一般的试题要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材料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本文主要以评析题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方法技巧的讲解,帮助学生攻克此类题型。

一、真题解剖

(2019·全国Ⅰ卷·40 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2)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4)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 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1)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展。(2)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4)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材料分层,逐步击破

面对高考的主观题材料,很多学生都会选择忽视或粗略看一眼,很少有学生会对材料进行分析。学生普遍认为,自己连题都答不完,哪有心思阅读材料,还有部分学生认为高考的主观题材料无非就是一个引子,引出一个话题,根本就没什么用。怀有这两种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但是,高考主观题的材料真的没用吗?答题真的不需要看材料吗?分析材料用时很久吗?其实,就笔者看来,高考的主观题材料真的很重要,毕竟命制一道高考题并不容易,尤其是全国卷,使用的学生数量多,命题工作马虎不得,故教师和学生应重视主观题材料。基于这样的命题背景,笔者运用划分层次法来解构试题,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主要以2019 年全国Ⅰ卷的40 题第一问为切入点,在分割和解析材料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命题规律,提高考试的得分率。以下是2019 年全国Ⅰ卷40 题材料的逻辑结构分解:

根据上述的分析,首先要用简要的语言归纳出每一层的中心意思,再根据每一层的中心意思推断命题者的命题思路,梳理出命题者的命题逻辑。由于高考命题的人员组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由此可推断,如果再出现这类题型,材料的组成和排布很可能就是这种格式,因为这是命题人的命题习惯,命题者编排材料时的思维逻辑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因此,教师可从命题者的命题习惯给学生提供备考的策略。

由分析可见,命题者的命题逻辑分为三步:传统村落存在的意义(要点一+要点二)——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要点三)——保护传统村落的必要性(要点四)。

(二)罗列考点,架构知识

通过对答案的分析,可以得出:答案中要点三最容易被学生想到,因为要点三是对材料现象的概括,在试题的材料里就可以提取出答案;而要点一较难想到,因为学生需要结合教材的知识点,且这部分属于材料的延伸;要点二和要点四都是中等水平,既要结合材料,又要回归教材。通过将材料分层和对答案的逻辑分析可以发现,材料和答案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学生在解答评析题时先将材料分层,再针对设问组织答案,能够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二、关注题型,分析解题方法

什么是评析题?评析题就是:别人给你一个观点,让你对这个观点进行评价和分析。这里有两个过程,第一是对观点进行价值评判,第二是材料分析。以下是评析题常用的三个解题步骤:

第一步:辨别正误。这是关键的一步,如果学生判断得不准确,后面的分析就会做无用功。面对评析题,要认真审题,逐字逐句推敲,明确试题中的观点或行为正确与否,做出准确判断。分析观点是正确还是错误,是部分正确还是部分错误(片面)还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正确或错误等。

第二步,分析说明,这是解题的重点所在。如果通过辨别,认为观点或行为正确,就要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正确的原因;如果认为观点或行为错误,就要分析错误的原因,说明错误的理由,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纠正错误。分析说明时要做到条理清晰,全面透彻,有理有据。

第三步,在辨是非、明对错、析事理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得出总结评价,亮明自己的观点,或指明正确观点的意义,或揭露错误观点的实质和危害,以达到照应试题、深化主题的目的。

结合2019 年全国Ⅰ卷40 题第一问进行分析,设问要求评析“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这一观点,很明显,这个观点过于绝对,必然是错误的,所以学生要做的就是要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村落不是必然走向消亡的。”在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逻辑顺序:从判断观点,表明态度、阐述为什么不是“必然消亡”、传统村落存在的意义、怎样让传统村落发展得更好,这几个角度分析即可。

三、跟踪训练

(1)抚摸柔软丝滑的丝绸刺绣、观赏精妙绝伦的剪纸艺术、探听栩栩如生的木雕往事……传统手工艺品可以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的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中华传统手工艺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不论是造物的观念、技艺、制度,还是产品本身,都被打上鲜明的中华文化的烙印。曾几何时,游客们旅游时习惯带回一件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制品,让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作为个人难忘经历的见证,蕴含着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3)然而由于社会科技的进步,批量化、机器化生产的“传统”手工艺品成为趋势。在这个趋势下,牺牲的不仅是传统的手工技艺,还有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的工匠,他们面对失业的困境,纷纷退出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传统手工艺品没落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纯手工制品的制作成本高,批量化生产往往能降低成本,提升利润;另一方面,部分旅游纪念品打着纯手工制作的噱头,但背地里却是“挂羊头卖狗肉”,将批量化生产的工艺品包装成“传统”工艺品。(4)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手工艺,制作更多的手工精品,是提高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传统手工艺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对其的重视,体现了我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2017 年文化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经过深入调研、充分酝酿、反复修改,起草制定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有人说:“随着科技的进步,纯手工制作的传统工艺品必然会被社会淘汰。”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2)传统手工艺品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3)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批量化生产“传统”手工艺品成为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纯手工制作的传统工艺品必然会被社会淘汰。(4)保护传统手工艺品,创造更多文化精品,需要对传统手工艺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解题分析】本题按照高考命题者的思路进行材料的排列,以求在外形和内蕴都保持与高考题的统一,本题以传统手工艺品为切入点,要求学生评析“随着科技的进步,纯手工制作的传统工艺品必然会被社会淘汰。”这个观点。要解答本题,首先需要进行价值判断——观点明显错误;其次,分析为什么错误,传统手工艺品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最后提出建议。

学生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先熟悉题型,从题型的角度出发,分析这类题型的特点还有解题的逻辑。因此,学生应该养成研究高考题的习惯,很多学生信奉题海战术,笔者不是说题海战术不对,但题海战术不等于盲目刷题,想真正在得分上有所突破,学生就要对试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在一轮复习中,练习、总结、归纳应该成为复习常态,只要学生对高考题做到认真思考,厘清思路,那么提高高考的得分率就不会是难事。

猜你喜欢

手工艺品评析村落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精品意识是手工艺品价值的基础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楚庄王》:感赋与评析
意大利手工艺品传承百代
卖手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