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活动情境 打造动感课堂

2020-12-30吉林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0年5期
关键词:笔者民族情境

吉林

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进一步强调:“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创设活动型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的能力,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课程化”。

一、创设动手的活动情境,深化知识

让学生在“做中学”。因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所以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完成。这一过程是通过设置实践活动让学生再现“认识”,再通过质疑和反思引导学生将获得的“认识”运用到实践中接受检验,进而形成对认识对象科学、完整和准确的认识。因此,为了让学生能真思考,笔者会将一些教学内容设置在一系列学生参与的活动中。比如,学习实践的含义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拿出一张纸,折出他们头脑中想的东西。有的学生折出了飞机,有的是纸鹤,有的是青蛙,有的是纸船等,这样学生就会在动手中认识到“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设置两个问题:1.结合你们折纸的过程,你认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这句话吗?设计意图:从学生在刚刚的活动中获得的认识里提出疑问,促使学生质疑和反思的形成。2.通过实践,你们头脑中的“想法”都变成了“现实”吗?一部分学生点头肯定,一部分学生则摇头否定。设计意图:把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再运用到实践中接受检验,以克服片面的认识。然后,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原因,即想法要符合实际、符合规律才能通过实践变成现实。由此可知,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思考出一些抽象的哲学道理。

二、创设动口的活动情境,明辨知识

思想政治课堂是探究与交流的课堂,教师应该设置贴近学生的问题情境,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在探究和交流中明辨知识。比如,在教授“文化创新的途径”时,笔者就使用“读、说、问、析、评”的活动设计来进行课堂教学。上课伊始,笔者让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时间10 分钟),从而使学生明确本课要学到的内容有哪些,并初步建构起本课的知识体系。在此阶段,笔者会查看学生的看书情况并作出必要的指导。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介绍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并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理论分析或用生活实例加以例析,以及提出自己疑惑的问题。通过这一阶段,学生能够得出:文化创新的途径,第一,立足社会实践,对于这一部分学生主要的疑问在于为什么要立足社会实践?笔者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是社会实践。

第二,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此部分学生主要的疑问在于1.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一个怎样的过程?3.推陈出新“新”在哪里?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得出:1.“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3.推陈出新“新”在了它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或者时代的精神。

第三,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学生主要的疑问在于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的作用。2.怎样理解“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此阶段,笔者以《功夫熊猫3》为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比如《功夫熊猫3》里有很多我国的元素:熊猫、功夫、场景、服饰、龙等。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我们要跻身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功夫熊猫3》里面虽然有很多元素都是我国的,比如:熊猫、功夫、场景、服饰、龙等,但是这部影片的核心内涵是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对于美国来讲,这部影片做到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在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第四,文化创新还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此部分学生主要的疑问在于怎样做到“坚持正确方向”。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必须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最后笔者通过板书进行总结,同时帮助学生解答未解决的疑问和补充遗漏的内容。

三、创设动脑的活动情境,感悟知识

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因此情境的设置和问题的提出要能让学生真正的开动大脑,能让他们真正的进入到思考当中,从而激发出学生动手和动口的欲望。这一过程是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再通过质疑和反思引导学生完成的。

认识是由对外部客观事物的直接感性认识开始的。它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接受客体的各种信息,感知客体的外部属性、状态和形象,因此,“生动的直观”在认识过程中有重大的作用。但是,“生动的直观”并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形成对认识对象的科学、完整和准确的认识。这就需要认识主体在“生动的直观”所提供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借助语言对感性材料进行逻辑加工,并通过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等形式,形成理论知识的体系,才能做到从本质上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比如,在教授静止的含义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活动,先让学生走出班级,在班级门口等候一小会儿,然后再让他们有序的回到班级。在此基础上笔者设置了两个问题:1.刚才回到班级的都是谁?为什么还是你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出静止的一种情况,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2.现在坐在座位上的你和黑板的位置有没有变化?为什么没有变化?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出静止的另一种情况,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即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在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就懂得了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笔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那运动又是什么样的呢?学生通过之前的分析得出: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讨:为什么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在学生没有思路的时候,笔者提醒可以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通过笔者的引导,学生的推导过程如下:大前提——物质是永恒的;小前提——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结论——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这样学生就在质疑和反思中,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形成对哲学中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科学、完整、准确的认识。

综上所述,教师要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打造活动型课程,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课程化”,进而把学科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笔者民族情境
我们的民族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老师,别走……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