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韦俊平

2020-12-29左剑虹

歌海 2020年6期

左剑虹

解读作品的方法,从文本出发是一个要点。任何脱离元文本的解说,都算是呓语,痴人说梦。无限拔高以至于风马牛不相及的评论比比皆是,但不是我的方法。

打开韦俊平的绘画文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变化线索,一是从深沉到明快,二是从水彩到水墨。这些线索与其个人成长经历和人格修为互为表里,而家乡父老始终是其不变的表现母题。

一、天下都安

广西河池地区有个都安县。都(du)安都安,天下都(dou)安。韦俊平就出生在这里。这里有他童年的记忆和成长的印迹。韦俊平的朋友很多,源于他兼容、幽默与豁达的性格,富有同情心和博爱的胸怀。这些良好的品质又与父亲对他的影响分不开。由于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父亲对文化知识的渴望,是许多人难以想象的。在那个读书无用论泛滥的年代,父亲却埋头看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他对教育特别重视。在学习和做人方面,管教子女几乎到了严苛的程度。在韦俊平的记忆中,他们4兄妹小时候如果考试不好,是经常挨打的。做不出数学题不准吃饭,回答问题太慢就用木条抽打。“这种近乎残酷的教育方式使我们兄妹几个对父亲非常惧怕。今天看来,这其中包含了父亲的一番苦心。正是他的严格要求培养了我们兄妹四人喜欢思考问题的习惯,造就了我们吃苦耐劳的品格。”

简单粗暴的做法,是因为他知道只有依靠知识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家乡面貌和取得个人成就。他父亲初中毕业,算是山区村里的知识分子;当过代课老师、赤脚医生,后来在乡镇卫生院做医生;42岁考入广西民族学院成人班脱产学习,获得大专文凭。他父亲字写得好,写作能力强,是县卫生局的笔杆子,写材料非常厉害。他父亲曾说过:“我这辈子一定要圆读大学这个梦。”正是有了父亲的以身作则和严苛要求,韦俊平4兄妹都比较有出息,穷乡僻壤里一家出了5个大学生,也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父亲对家乡的感情深厚,工资不高,却经常自筹经费,或到处找钱给家乡修路,建水柜、增加变压器等。村里年轻人本来就少,都外出打工了,他一个人跑前跑后,退休后还帮忙监工、联系工程队、找人测量等等,常常从头到尾一条龙操办。从二十几岁开始,六十年如一日。他是穷乡僻壤里唯一的医生,什么跌打损伤、接生、外科处置等等都是一个人包揽。在韦俊平的印象中,常常夜半三更下着大雨也出急诊,义无反顾,这些工作几乎是没有报酬的。因此父亲在家乡非常受尊敬,大事小事都要到场。

父亲一直教育子女要感恩、感恩、再感恩,必须服务好家乡。韦俊平从小有这个意识,要为家乡做点什么。他先后组织给家乡的小學校捐旧课桌椅、给校园绿化美化等。现在韦俊平周末回家探望父母,一路见到村里人,无论大人小孩都会很友好地打个招呼,问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哪怕是顺路捎带一段。孔子说“里仁为美”。以仁爱之心善待乡里父老,及于天下,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不爱家乡何至于爱天下人?

有了上述这些原始材料,我们便能理解作为一个画家,他的绘画主题为什么始终围绕乡村话题,尤其是广西及他的家乡——地苏河;理解了他对待世界的基本态度:是服务社会还是自我表现?

画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社会,这是一个分水岭。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一个微信群,群主为大家服务是应该的,是义务,否则群不能成群。群员的存在感则有两种体现:一是如群主一样热心为大家做事,提供方便,获得好感,以人格取胜;二是成为大家的偶像,以自我表现征服大家,引起精神共鸣,成为精神领袖。二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却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述自己的窘况后却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今天商业化社会,人们普遍热衷于个人利益的获取,如何延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里仁为美”以及大爱天下,天下都安?

从韦俊平的作品里,我们可以读出他对父老乡亲深沉的爱和积极明快的笔调。

二、 永远的地苏河

个人生存境遇的千差万别是画家审美判断的依据、是他创作思维的思想基础。个人的审美感知力、目标、胸怀、视野决定他的选择、符号、形式关系、表达痕迹。莫兰迪选择静物、塞尚迷恋几何形体语言方式、虚谷笔法的直线构成,都与个人性格、经历有极大的关系。

韦俊平作品中的故乡情结极其明显。

故乡是他的根。都安县位于大石山区,这里许多地方土地稀少,九分石头一分土,干旱缺水,靠天吃饭。人们在石缝中抠出口粮,玉米红薯能果腹温饱便是好年景,生活是可以想见的困顿艰辛。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前,道路崎岖,交通不便。据韦俊平记述:“小学三年级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里我是光着脚上学的。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脚板踩在被太阳晒得滚烫的山路上的感受,还有在山路上奔跑时碰中石头脚趾甲被踢翻的痛楚。”

一如大石山区的崎岖小路,韦俊平求学的经历也充满了戏剧性。81年初中毕业,82年考上南宁师范学校。85年中专毕业被学校推荐考艺院,由于通知太晚,在考试前一个月才得到通知,并且在师范学校学习的内容跟高中差别很大,完全不是高考的课程,因而这“一考广艺”文化课没有通过。毕业后的第二年,他抱着检验自己学习效果的目的,又参加了考试,顺利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谁料好事多磨,由于国家对中专毕业参加高考有规定,必须工作两年后才能参加考试。才拿到通知书几天的韦俊平又接到了另一份电报通知,被取消了入学资格,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二考广艺”又失败了。“我大口张开,立在原地几分钟没缓过神来”,韦俊平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这第二次挫折却引发了他对广西艺术学院越来越强烈的情感,他发誓一定要走进这所艺术梦想的神圣之地!大石山区走出来的韦俊平,天生不服命运的安排,他决心从头再来。1987年,这个不平凡的年头成了韦俊平人生的转折点,“三考广艺”,他终于考上了心仪的艺术学院。

地里的苞米青了又黄了,山区的姑娘小伙从蒙童茁壮成长了。从只有四户人家的迷行屯到地苏镇,这条跌宕蜿蜒的小路,韦俊平四兄妹不知走过了多少趟。走出了迷行屯,从地苏走到了外面的世界。

大约去年五月的某个周末,我应邀陪同俊平回老家看望他的父母并趁机写生。一路走来青山起伏跌宕,绵延不绝。韦俊平如数家珍:地苏有国家地质公园,属喀斯特地貌;地苏河是地下河,沿地下河分布着数百个天窗,号称“一河百窗千谷”,这里明暗河交替出现,河、窗、山、谷形成景观特征,地苏地下河系规模宏大,堪称“世界第一地下河天窗群”,是地下河天窗最典型的天然博物馆;在地下河源头水里有桃花水母,为世界级濒危物种,由于其对环境和水质要求很高,被称为浮游上亿年的环保之花,有“水中大熊猫”之美称,每年夏秋期间,地下河里就会出现大量的桃花水母群,它们在水中伸缩飘荡,翩翩起舞如水中精灵,那就是说河水源没有受到污染。

我孤陋寡闻,未到都安竟不知世上有“天窗”。顺便科普一下,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不知道什么是地质意义上的“天窗”。顾名思义,天窗就是指地下河溶洞顶部露出地表的部分。通常以竖井状通向地表,若有阳光照射可见洞底,犹如暗河开了窗户一般。在都安,当地人把很深的天窗叫做“楞”。“楞”是当地的壮语,意为“深不可测”“深不见底”。

一份是童年的甜酸苦辣和着泪水、汗水凝结在从迷行屯到地苏镇的小路上,一份是青山绿水分外妖娆。那记忆,那家乡的美,你见与不见,她都在那里。韦俊平一有空就往家乡跑,近年画了大量的家乡风景并陆续举办了写生画展。如2012年 12月“乡村记美——韦俊平水彩画展”、2017年6月“温山暖水——韦俊平笔下的乡愁”作品展、2017年12月“诗意乡土——韦俊平的水彩艺术”、2020年6月“地苏河——故乡的河”画展等。韦俊平“一直在寻觅,群山连绵、洼地深邃的故乡,哪里是它灵魂栖息的地方?庚子年春节,有机会走进地苏河的深处,原来,这条小河里流淌的,就是故乡那卓尔不群的气质……”

韦俊平写到:“地苏河,你是我故乡灵魂的寄托,地苏河,你是我精神依恋的家园!”

三、 从悲天悯人到从容旷达

艺术作品重在意境。所谓意境,字面上的意思应该是艺术家的意之界定。苏轼言:“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又有言外之意、画外之意的意思。功夫在诗外,这个诗外之诗意,画外之画意,意义上之集合,此意非彼意,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框架即是意境。

韦俊平认为,画到了一定程度,技法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画什么对象,是否投入艺术家的感情。打开韦俊平2001年的作品《好年景》,浓重如雕塑般的人物(爷爷)造型,没有飞扬的笔触。坚实的衣纹是解不脱的沉重记忆,静静的、明亮的阳光背景则暗喻了画家对生活的信心。相比之下,《古老的歌谣》则没有那么大面积的亮暗对比。人物深色的头巾和衣饰与灰色的背景构成了低调的画面,没有欢声笑语,只在头、手和花布鞋上透出亮色,方块笔触如琴键般跳跃,也有坚实的直线边,也有虚化的纹理,并不刻意强调人物的结构而减弱了实在感,以便在整体的团块中产生低沉的节奏,如大提琴一般。这些绘画语言的处理,流露出韦俊平对父老乡亲的深深同情和恻隐之心,令观者动容心悸。在他的自述文章《山路弯弯》里记叙了一件事:“初中几年,我和同学们都是自带伙食,吃的是又粗又硬的蒸玉米饭。菜和饭放在一个铝质饭盒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高温蒸煮,青菜早已变成了汤糊。爷爷心疼我,不时给我送些黄豆和烤红薯,他的每次到来是我最幸福的时候。”童年的艰难都凝固在深重的色彩里,爷爷竟是那暗色中的一道亮光。凝重和温情构成的节奏是这两件代表作的基调。同样的作品还有《留守》。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是当下乡村的普遍现状,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老屋里只留下了老人和小孩,这个时代进程中的伤痛,韦俊平感同身受,画中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当然还有希望的憧憬。对父老乡亲的深深挂念并未随个人的远游、升迁而有丝毫弱化。水彩画《好年景》和《留守》塑造的爺爷形象可与罗中立的《父亲》相比较,它们创作的历史时期不同,尺寸不同,罗中立的父亲形象勤劳坚毅,圆珠笔残存了“文革”时期主题创作的遗迹。韦俊平创造的爷爷形象色调深沉、笔触凝重,屋子外头是阳光灿烂,我看到的是同情、怜爱、安详、希望这些关键词。不再是求温饱、求生存的人性唤醒。同样饱经风霜的样子,却透露出平和、安宁的信息。

韦俊平一直热爱家乡,喜欢画自己的家乡。他认为为艺术而艺术不可能画出成就。艺术就是要投入自己的感情,把家乡作为表现对象。近年他的作品以风景为主,笔触松动、跳跃,甚至有些欢快。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乡村的温饱问题得到初步改善。作品《清凉世界》《无痕》洁净而通透,《雾锁春江》《新路》跳跃的色点、流动的线条,这些个人情绪化的表现意味着韦俊平放下了沉重的忧思心理,他的技法变得信手拈来,随意处置而不失法度。近年来在国画上的探索也呈现同样的意趣。《净土》《一路侗歌》《枯木逢春》等作品,在笔墨的恣肆纵横中揉进了水彩的效果,流畅而明快。他在风格上不追逐时尚,不迎合市场,也无需为参展而看评委脸色。跟随自己的内心作画,心态变得自在了,个人的境界也从悲天悯人走到了从容旷达。

四、 从水彩到水墨——相得益彰的形式探索

韦俊平喜结交天下豪杰,酒便是友情的媚药。韦俊平在自己的一个水彩画展的序中自爆了一段趣事:“我从前喜欢猜码(划拳),自封教育路第一码。每逢喝酒便主动找人猜码,输了想赢,赢了想赢更多,最后总是以酩酊大醉告终。一次应酬我‘码兴又起,被黄格胜老师骂得狗血喷头。他要求我一年之内必须拿出一个水彩画展,不然这辈子就废了。我不敢怠慢,一有空就往画室里钻,9个月画了90多幅作品,是前十年的总和。老师给我画室题名为‘戒马居,谢谢他,挽救了一个‘失足青年,也催生了这个展览。”尽管他夸张地废自己,水彩画还是他几十年艺术探索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成就所在。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国画笔墨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韦俊平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也许他希望在中国画中寻找新的出路,也或许还有别的什么想法。从2010年代开始,韦俊平突然从水彩转向国画,作出了一个重要的转向。正如黄格胜先生给他的展览写的序中谈到:“中国画和水彩画虽然有很多共同点,但两个画种分属中西文化的不同范畴,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性。20世纪,也有很多画家在中西绘画的融合上作了尝试,但成功者寥寥无几。绘画就是要表达画家的思想,本来就没有必要分什么画种。俊平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触摸到中国画的脉络,并在绘画创作中将两个画种打通,……让人觉得很自然和美好,很不容易了。”

韦俊平认为画中国画要保留基本元素如笔墨等,同时更应结合西画的处理办法,不能局限于中国画概念的束缚,要有更多的大胆尝试,如在一个平面上组织疏密、点线面关系,特别是在构图上完全没有必要受传统模式约束太多。是的,对画面关系的把握认识,对图形语言的系统认识和感知力是画家的专业素质,画面中线的方圆、曲直如何配置,点线面、黑白灰如何构成,大的结构关系如何、空间分割如何,块面安排如何?这些因素作用于我们的视知觉,立刻就会产生直觉反应,就会判断出其审美价值。我甚至认为当代中国画需要有一个语言学意义上的变革,当代画家要创作出符合时代的现代形态的中国画。阿诺德认为重要的是“审美感知力”,是艺术家直觉的敏感性,对形式美的敏感性。韦俊平不缺乏这个。他更明白一个画家除了百分之一的天分之外,还需要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我们这一代人天生喜欢画画,就是想画。韦俊平一点都不掩饰对国画的狂热:“大年初五,我就和画友跑到寒冷的桂北山区,在凄风冷雨中写生;初夏,我一个人开车跑上百公里,在闷热的亚热带丛林里写生,手上脚上被蚊虫叮咬,满是疙瘩。”

由于担任学院的领导职务,他的工作特点使得他不可能走遍名山大川去从容作画。外出写生的机会不多,他便在书房装了一台平板电视机,播放平时收集到的照片资料,对着电视机作画,权当写生。而家乡的一草一木是那样的亲切、感人。所以他画的最多的是家乡的山水,有汽车楼房,有人间烟火味。他说:“生活在当下,我也画不出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有朋友说“水彩他没有死心,水墨他有爱心”。正是他当下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管用什么语言方式,也不管什么画种,骨子里的民族身份是回避不了的。中國绘画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和审美规范,从中国画中或许能够发现一些民族的语言密码,对于油画家、水彩画家找到自己的独特的绘画语言不无裨益。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别的艺术语言体系中或许更能理解自己绘画的个性所在。韦俊平希望把自己的个人语言与他人拉开距离,融合中国画语汇对他的水彩画应该有积极的意义,反之,水彩画的语言语汇也会让他的中国画生出别样的光彩,二者相得益彰。我觉得韦俊平对此是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的。

韦俊平是一个成熟的画家。一个画家的成熟首先是心智的成熟。韦俊平已经在绘画的道路上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担任了艺术院校的领导、中国美协的理事、广西美协副主席,也获得过全国美展的奖项,专业成就得到专家学者的首肯,特别是在漓江画派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本文着重在对韦俊平艺术行为和作品文本的解读,无意对韦俊平的艺术成就作出评判。对于一个中青年画家来说,也还远没到下定论的时候。每一个伟大艺术家的道路都是不可复制的。但也有些共同的东西,比如天生的兴趣、顽强的拼搏、天时地利人和等,这些条件韦俊平都具备了,取得更大成就似乎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