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锻炼对人心理效应的研究综述

2020-12-29杨坚白薇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20期
关键词:心理疾病体育锻炼效应

杨坚白薇

(1.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 南充 637002;2.四川师范大学附属昆明实验学校(天娇校区)云南 昆明 650500)

引言

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从事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科学,是兼具体育教育与心理科学两种特征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其学科建设不是单纯地从心理学实践中按照严格的逻辑发展产生的,而是满足体育教育客观需要的结果。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效应的思考,是由于各种运动锻炼对人体机能产生促进的同时,对人体的心理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即运动锻炼能够带来某些心理效应。心理效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生理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心理是其生理的驱动力和标志。精神、情绪、意念、信念和心理暗示心理效应等都能对人体生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运动处方、心理健康、自我调适”三要素于一体的运动干预模式的构建,也突出了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那么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体育锻炼与心理效应的产生以及体育锻炼与心理效应的关系究竟如何,如何设计有效的体育锻炼运动干预模式?便成为当今体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1、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首先,缺乏体育锻炼则会对健康产生十分持久的不良影响,可以引发肥胖、心脑血管疾病、亚健康等疾病风险。世界卫生组织也在2012年指出:缺乏体育锻炼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自由支配碎片化、导致人们的体育锻炼行为无法持续,进而使得体育锻炼效果降低,这便成为体育锻炼缺乏的主要原因。

其次,体育能够有效促进人的健康是毋庸置疑的。苏格拉底体育价值指出:体育能够有效促进人的健康、培养人的勇敢、培养人的节制、促进社会公平。根据赵婧怡[7]等人的研究表明:通过为期4个月的基于微信平台和体育锻炼(跑步、球类、健身操等)协同的干预,使得其锻炼次数和锻炼时间产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受监测的大学生其睡眠障碍、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等方面的心理指标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进而得出通过有效的干预去增加大学生的锻炼时间和锻炼次数,能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睡眠质量。同时胡启权在《不同强度体育锻炼对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的效果评价》一文中指出:通过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在锻炼后锻炼者(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对社交、身心健康、精神解脱以及自我磨炼等产生良好的影响。颜军将研究深入到了具体心理效应自尊与自信中,运用篮球和花样跳绳组合运动来设计实验并与评价量表相结合得出:中等强度体育锻炼能够显著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体自尊和自信水平;身体自尊在体育锻炼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信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缺乏锻炼会对人体带来持久的不良影响;合理设计的体育锻炼模式可以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进而有效地提升锻炼者身心健康程度。

2、体育锻炼与心理效应的产生

首先,从体育锻炼的本质来思考人体运动与心理效应产生的关系。人体活动(体育锻炼)是由肌肉、神经与脑的共同参与来完成的,过程中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心理活动。虽然运动锻炼中有神经和大脑的参与,但并不能因此从生理的角度对心理作因果说明,即运动锻炼一定会产生某种心理效应。同时,张力为,毛志雄引用Rebar等人的观点以支持身体活动的健心功效,包括治疗和控制抑郁的效果,即运动锻炼对于心理疾病有一定治疗和控制的效果,并思考这其中的调节变量有哪些。关于心理效应或心理状态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首先可以从健康的定义中得到一定解释:健康是指个人在躯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活力充沛的一种状态,并非仅指没有疾病和衰弱。故健康是三方面的内涵,躯体、心情(心理)和精神缺一不可。运动锻炼毫无疑问地对躯体起到塑造作用,能够使得躯体达到健康的要求,同时根据罗文全的研究:随着体育锻炼带来的运动智能的提升、个性心理的完备、情绪把控的增强以及社会交际的融入最终综合起来使得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能够在运动锻炼这一身体和社会活动中得到促进,人格得到健全。最后,能够显而易见的是在控制变量下进行同样的体育锻炼时,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故体育锻炼不会带来某种特定不变的心理效应也能够理解。

综上所述:心理效应的产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当体育锻炼是获得运动智能和社会参与的介入,这样才能使得运动锻炼和心理疾病的改善及心理健康程度的提升产生了关联,同时,体育锻炼并不会带来某种特定不变的心理效应。

3、体育锻炼与心理效应的关系

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促进身心健康,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人际参与、互动反馈、文化吸引、智能提升、对抗属性等都为良好心理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运动时肢体与大脑的协同参与使得产生心理效应成为可能;最后特定的运动并不能产生特定的心理效应,谷松认为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不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心境状态、主观幸福感、身体自我效能、身体自尊、心理坚韧性、同学人际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产生间接正向影响。不同个体在生理心理、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进而能够产生的心理效应也是不尽相同。最后,体育锻炼在心理疾病防控和心理干预方面是有着重要意义的,经常性地参加体育活动比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更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预防不健康心理的产生,是减轻心理紧张提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的独特优势是促进心理健康的前提,体育锻炼的肢体与大脑的协作参与为促进心理效应的形成提供可能,尽管体育锻炼所能带来的心理效应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心理疾病和心理干预有着重要意义。

4、结论

首先,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缺乏锻炼会对人体带来持久的不良影响,合理设计的体育锻炼模式可以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进而有效地提升锻炼者身心健康程度;其次,心理效应的产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当体育锻炼是获得运动智能和社会参与的介入,这样才能使得运动锻炼和心理疾病的改善及心理健康程度的提升产生了关联,同时,体育锻炼并不会带来某种特定不变的心理效应;最后,体育锻炼的独特优势是促进心理健康的前提,体育锻炼的肢体与大脑的协作参与为促进心理效应的形成提供可能,尽管体育锻炼所能带来的心理效应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心理疾病和心理干预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心理疾病体育锻炼效应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懒马效应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偶像效应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