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野槐书神州闻

2020-12-29梁浩杰

农村.农业.农民 2020年7期
关键词:曲种猴戏曲艺

梁浩杰

“柳叶青青榆叶多,听我说一个家不和。此事出在汝宁府,城东八里崔家坡。这人姓崔叫崔吉,取个妻子本姓岳。没有多男并多女,所生儿子有两个;老大名字叫崔礼,老二起名叫崔合。老大娶妻张家女,贤良稳重死做活;老二娶妻罗三姐,人人叫他搅家婆。”一个小锣,一个堂鼓,两个艺人在大槐树下就开场了。这是河南新野县艺人马桂芝演唱的新野槐书曲目《崔罗斗》的一段唱词。

新野槐书是由新野猴艺衍生出的一种独有的新生艺术形式,流传在南阳周边地区,现已成为省级非遗项目。

新野民风淳朴,乡俗浓郁,文化丰厚。槐书作为新野民间文化曲艺中的一个曲种,有“艺术活化石”之美称。新野槐书是独有的地方曲种,它的起源和新野猴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众所周知,新野素有“猴戏之乡”的美称,玩猴艺人遍及全县,走遍全国。

据说在清末,新野县樊集街西南部的卢堰村有卢氏三兄弟,经常于农闲时到外地耍猴。生活的重压将兄弟三人磨炼得即便摆摊卖艺也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们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每次仅有三四分钟,时间一长便会分心走神。这三四分钟的第一印象非常关键,往往能决定他下一步的去留,觉得有趣便会继续看下去,反之就转身离去,这第一印象甚至终生都很难改变。耍猴节目单调低俗,时间一长便会使观众产生失望感。有钱有品位的人往往等不及终场便已离去,能坚持到最后的只是老人、儿童及无业闲人,而这些人恰恰又大多是白看表演不掏钱的。这就迫使他们在如何留住观众上动脑子。因为在三两分钟内是不可能向观众收两次钱的。三人琢磨出个办法,一是要实现耍猴艺人与猴子互动,艺人也做些杂技武术类有难度的动作,以此吸引观众眼球。这时猴子可获得休息,缓解精神压力。二是实行场外观众与猴子互动。这样很自然地拉长了演出时间。尝到甜头后,他们又尝试在演出时加入艺人口头说唱,有的是家乡戏剧、小调,有的是在各地听到的民歌俚曲,有的是插科打诨卖关子搞笑,日久天长竟形成了一套与别的戏剧、曲艺、民歌似像非像的独特的声腔表演体系,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后来,他们又将声乐配上锣鼓等打击类器乐,效果更好,一场演出往往能维持一两个钟头。

新野槐书是南阳的独有曲艺曲种,表演形式有单口独唱和双口对唱,前奏和过门中加鼓锣伴奏,有起腔、随腔和落腔之分,这是新野槐书唱腔的主要特点。

民国年间,烽烟迭起,民不聊生,槐书这一演唱形式在新野近乎绝迹。20世纪60年代初,县文化局搞民间曲艺普查时,工作人员在乡下发现一位叫茹新和的民间老艺人会唱一些槐书段子。当时老人已是古稀之年。工作人员把他请到县城,根据他的演唱记录整理了老艺人青年时演唱的《崔罗斗》和《叉衙门》等剧目,并教县曲艺队排练演唱,使槐书这一传统曲艺形式首次登上文艺舞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东风给文艺界带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槐书作为传统民间曲种重新登上舞台并发扬光大。

槐书被搬上舞台后,以新颖别致的曲调吸引了广大观众并得到内行和专家好评。如今的新野槐书演唱,就是在传统演唱形式上改进过的。演员一旦进入角色,就给观众带来直观的形象感,加深了观众对剧情的理解,浅显易懂,寓教于乐。

古老的传统文化融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使槐书这种民间曲艺绽放出鲜活的色彩。今天,新野槐书这独一无二的曲艺瑰宝枯木逢春,伴随着耍猴艺人的足迹,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释放出更加诱人的魅力。

猜你喜欢

曲种猴戏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猴戏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最后的猴戏?
浅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曲艺传承与保护
少数民族曲艺是各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艺术展现
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普查环节诸问题浅谈
社会文明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对策——新野猴戏边缘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