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标题中的隐喻修辞研究

2020-12-28关庆玲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12期

内容摘要:新闻标题是一则新闻最重要的一部分。通过阅读标题可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引导读者继续阅读。新闻标题中通常含有大量的隐喻现象,隐喻可以将现实生活所经历过的事物将晦涩难懂的事物基于物理相似和心理相似联系在一起,让语言变得简短生动,容易理解。本文以《华尔街日报》为语料,重点阐述隐喻的物理和心理相似形成机制以及隐喻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从而得出新闻标题中大量使用隐喻使新闻标题表达简洁生动、引起读者兴趣并启发读者以及信息达到有效传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闻标题中的隐喻 物理相似 心理相似

在一则新闻报道中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新闻标题,朱伊革在《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与翻译》(2008)中将标题看作是每则新闻报道的“眼睛”,新闻标题具有语言简洁、目的清晰和新颖等特点,一则看似为了节省和美化版面简短的新闻标题,其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使用最精炼的词汇表达文章的主旨来吸引读者的眼球,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可见新闻标题在整篇新闻报道中起到了灵魂作用。

隐喻这一慨念是由认知语言学的代表人物莱考夫 (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1980)中對隐喻开启了一种新形式的研究,其在认知学领域下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基于人们的经验而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可以使用类似的语言表达出来晦涩难懂的事物,是因为在人们的思想中已经形将两个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因此在英语新闻标题中使用隐喻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让读者快速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让读者有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本文将对《华尔街日报》中的一些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并阐释其在新闻标题中的重要作用。

一.隐喻概念的理解

隐喻的研究在早期是作为一种修辞的形式来进行分析和讨论的,基于有相似表达的形式而建立起来的,并且仅限于词汇的应用,是一种语言现象。在隐喻的研究领域中,这种将隐喻看作为是修辞格的一种的被定义为传统隐喻理论。直到1980年《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发行,引起了世界对隐喻的重新认识。在认知语言学的介入下,各界学者开始对隐喻跨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因此形成了认知隐喻。

(一)隐喻的形成

隐喻的根源其实思维,所有语言隐喻都导源于思维这一观点成为认知隐喻理论与传统隐喻理论的主要不同之处。在对于隐喻的认识和隐喻的工作机制在束定芳《隐喻学》一书中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将隐喻的工作机制分为三类:隐喻是两个不同概念的互动、相似作用和意象性与双重影响。在这三种工作机制中相似作用称为隐喻能够成立的基本要素。在相似作用的工作机制下物体的形状、外表和功能构成了物理相似,文化、传说或其他心理活动构成了心理相似。人们正是通过这种物理相似和心理相似将现实生活中事物通过人们思想中形成的相似关系,将客观上不被认为存在相似的事物并置一起从而构成了隐喻。

(二)隐喻的理解

隐喻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仅仅看到一个单词或是一个句子是很难理解其隐喻含义的。对于隐喻的理解主要根据三个方面:语境、人类知识结构和文化。词汇根据语境而产生意义,同样具有隐喻含义的词汇也需要根据语境来确定其含义,包含一个文本所涉及的领域和信息数量的多少的语境对于隐喻的理解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受到不同的文化和人类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对于隐喻在思维中的构成反应到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的相似性都是不同的,对于隐喻的理解都会产生较大的的影响。尤其是在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事物的快速更新,语言的随势发展也引起了隐喻随着时代向前推进。

二.《华尔街日报》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现象

隐喻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这种修辞的出现大大缩短的描述新事物和抽象事物所用的词汇,也使得读者快速抓住文章的主题,了解新闻所要报道事件的主要内容。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难度。这一隐喻词汇通常来自于我们生活中常见以及熟悉的词汇来表达抽象的事物和现象。本文以《华尔街日报》为语料,对其新闻标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我们生活中常见且有隐喻词汇进行讨论。

(一)基于物理相似性形成的隐喻

物理相似性是指根据事物的外表、形状或某种功能的相似而形成的隐喻现象。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

例1:Fed Steps In to Curb Soaring Short-Term Borrowing Costs(《华尔街日报》2019年9月18日)

在此条新闻标题中“Soaring”其原形为“Soar”其原意指鸟类从地面飞上高空速度非常快,并且没有任何的束缚。在此新闻标题中是指“短期借贷成本的快速增加”,soar在这里以鸟类快速飞上天空的没有束缚形象与数字快速增加的线条进行相似性的联系将“短期借贷成本的快速增加”中的“快速增加”隐喻为在某种意义上似乎已经失去控制,让人们可以在头脑中立刻生成一个清晰的形象,与新闻中枯燥的内容联系起来,引起读者想要继续了解其为何甚至是如何会失去快速增长甚至失去控制。

例2:Small-Town Banks Crippled By High-Tech Costs(《华尔街日报》2019年3月2日)

“小城镇的银行因高科技成本而瘫痪”,“crippled”一词具有“残疾的,跛腿的”含义,是描述一个人因为腿部受伤而丧失了腿部的正常功能或是正常的劳动能力。在此条新闻中也出现了“crippled”一词,但在这里并不能表示银行的腿部残疾如果这样理解似乎让人非常难易捉摸。而在这里是将其因为跛腿而丧失的正常能力将新闻中因为高科技成本给小城镇银行无法正常运营或者完全丧失正常运营的状况的相似联系了起来,简单明了的概括了文章大意。

例3:Cars.com Stock Plunge as It Gives Up On Quest Buyer(《华尔街日报》2019年8月5日)

此条新闻标题中的“Plunge”其原意是指物体下落或人向下跳时速度很快,描述的是可以为人们亲眼所见的运动的状态。在这条新闻标题中使用“Plunge”将人们可以看见的运动状态与股票下跌的速度进行相似性的联系,让人们在脑海中可以清晰的反映出来,这样就避免了使用过多的词汇进行描述这一现象,也可以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此条标题中所蕴含的信息。

(二)基于心理相似性形成的隐喻

心理相似性与物理相似性形成的隐喻不同之处在于其是发生在心理上的感受,是一种非物理意义上的相似。这种心理相似与人类所经历的经验息息相关。

例4:Snack Brands Hurt General Mills(《华尔街日报》2019年9月18日)

在此条新闻标题中的“Hurt”以此指某一事物给某人带来的一种痛苦的感觉,主要侧重于给有生命的东西造成机体上或精神、感情上的伤害。在条新闻标题中“Snack Brands”和“General Mills”是沒有生命的,在这里便是基于心理相似作用而形成的隐喻现象,在这里引用其“使痛苦”的隐喻意义,指因为零食品牌对通用磨坊造成的困扰。

三.隐喻在新闻标题中的作用

(一)简洁生动

我们在上面讨论了其在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现象。我们在这里就不得不讨论一下隐喻在新闻标题种的作用。隐喻在新闻标题中的准确使用有增加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特点。首先隐喻在新闻标题中特点为简练与生动,通常使用一个短小精悍的词来建立和整件事和语境的关联。上面讨论过的“crippled”就是通过描述一个人身体残疾的状况来描述小城镇银行处于瘫痪的状态,让人们在头脑中立刻反应出来。新闻标题也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因此新闻标题与隐喻相结合既可以让枯燥的文字立刻生动起来还可以解决新闻标题简短并且能准确概括主题的问题。

(二)新奇启发

隐喻在新闻标题中的出现还具有使语言具有新奇与启发的作用,语言的表现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而变化,隐喻也在随着一起变化和新增。每个时代都有具有特点的词汇大家都喜欢新鲜的表达。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便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信息高速公路”就是在网络环境之下产生的,高速公路则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车辆可以在其上面以较高的速度同行的公路用其来描述建造人们可以利用网络设备进行快速而稳定的网络线路。使用这样的表达通俗易懂,还可以在人们的头脑中立刻形成了关于它的意向。

(三)有效传播

在认知隐喻理论的影响下,隐喻现象随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它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事物的基础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长时间形成的一种思维现象。在新闻标题中使用隐喻,可以是复杂的、晦涩难懂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让大多数人都能为之接受,着就极大增加的了信息的传播效率,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四.结论

在我们讨论过生活常见的词汇出现在新闻标题中之后,我们可以看出隐喻的词汇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无论是基于物理相似作用还是心理相似作用形成具有隐喻意义的词汇运用在新闻标题之中对抽象的事物进行解释,都可能达到有效传播信息的目的。在此片文章中仅仅从物理和心理相似两方面进行解释,隐喻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发掘其内容,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此文中对隐喻在《华尔街日报》新闻标题中的分析可以看出隐喻在新闻标题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让新闻标题简短节省和美化版面的作用,并且对于晦涩难懂的话题将我们实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其变得新奇和具有启发性的作用,这两点作用的相互结合促进课新的的有效传播。隐喻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使其长度缩短、表达精炼,并使枯燥的文字具有生动的形象,对新闻内容具有高度概括的作用。让读者在阅读到新闻标题时立刻能激活大脑中熟悉事物的印象而后对其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让读者快速理解并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韩伟.经济新闻英语标题的隐喻[J].新闻爱好者,2011.

[2]何文忠译.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林书武.隐喻的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2002.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朱伊革.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与翻译[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7]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作者介绍:关庆玲,黑龙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