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中国机长》宣传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2020-12-28史伊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12期

内容摘要:本文以Kress & 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为基础,借鉴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分析《中国机长》宣传海报中语言、图像、色彩、布局等模态实现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的过程,以及各模态间关系的呈现方式。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 视觉语法 模态间关系

1.引言

电影海报是电影的缩影,而电影海报的设计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模态,语言、图像、色彩、布局等模态的综合运用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电影内容,达到宣传电影的目的。目前的研究基本验证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电影海报中的可操作性,但是缺乏对语篇社会文化语境以及模态关系的阐释。本文将选取《中国机长》宣传海报为研究对象,基于Kress & van Leeuwen(2006)的“视觉语法”分析此海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的实现,以及模态间关系的呈现方式,最后结合电影内容和上映时期的背景揭示电影所反映的主题,旨在全面剖析这一多模态语篇。

2.视觉语法理论

Kress & van Leeuwen(2006)认为图像也是一种社会符号,它像语言一样能够实现三个功能,因此他们在Halliday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形成了“视觉语法”理论。

再现意义指表现图像人物、地点、事物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方式,分为叙事类和概念类图像,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含有矢量成分。矢量是由图像各要素之间的斜线形成的,是叙事类图像的标志,概念类图像中没有矢量。

互动意义指观看者与图像所表征的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可通过接触、距离、视角和情态机制得以实现。每一种机制都依据各自的内涵表现观看者与图像中内容的互动,凸显出图像在再现世界认知的基础上更是一种互动交流的方式。

构图意义指借助信息值、凸显和定框机制将图像再现内容和互动方式联系起来,最终构成一个完整且有意义的图像。

3.电影《中国机长》宣传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3.1再现意义分析

一方面这张电影海报属于叙事图像,海报中的三位驾驶人员正视前方,三位乘务员在不同位置注视着前面的“目标”。虽然目标没有显示出来,但他们的视线与未知“目标”构成了反应过程,目标的不明确可以引发观看者的猜测;而副驾驶员紧握操纵杆、乘务长手握对讲机的动作属于行动过程。另一方面,海报中间的飞机具有象征意义,所以这也属于概念图像,它既象征着真实事件中的川航3U8633;也象征着中国民航飞机,这是机长和乘务人员的工作场所。通过分析可发现海报中人物的视线和动作呈现了机组人员在紧急情况中的职业素养,飞机象征着他们为之奉献的民航事业。

3.2互动意义分析

3.2.1接触

依据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是否通过直接的视线接触表达行动,Kress & van Leeuwen将图像分为“索取类”和“提供类”。海报中的驾驶人员和空乘人员与观看者没有直接的视线接触,观看者需要观察才能获取具体信息,所以属于“提供类”图像,向观看者展示了驾驶人员临危不惧、冷静坚毅的神情以及空乘人员坚守岗位、安抚乘客的行为。

3.2.2社会距离

参考Hall的人际距离学理论,Kress & van Leeuwen将镜头取景远近与社会距离照应起来。海报中只显示了人物的头部和肩部,这样的近镜头表明参与者和观看者是个人近距离,他们之间关系亲密,地位平等。机长和空乘必须为乘客服务,所以他们属于亲民的形象,近镜头还能够清晰呈现人物面部特征,从而吸引观看者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情。

3.2.3视角

图像拍摄的视角可以反映对图像参与者的主观态度,水平视角主要涉及观看者对图像的参与度,而垂直视角会涉及到权势关系。在水平视角上,对驾驶者采用的是侧面角度,无直接的视线接触表示他们所处的环境难以接触,观看者无法感同身受;对三位空乘的拍摄视角更倾向于正面角度,虽然没有直接的目光接觸,但通常乘务员会和乘客进行交流,观看者能够以乘客身份猜测她们的经历,参与到她们的世界中;在垂直视角上,海报采用的是平视视角,这样能够传达六位机组人员与观看者之间的平等关系,观看者不会因权势差异而产生距离感。

3.2.4情态

图像的情态指图像内容的真实度或可信度。这张海报整体选取了中饱和度的蓝色,带给观看者严肃冷静的视觉感受,同时前方的红色代表危险、光照代表希望,预示出他们面临危险的勇气和最终安全着落的结局;在语境化和再现方面,对驾驶舱内部以及人物服装的描绘不够完整,但这样更有助于增加图像的真实度。总体上,这张海报属于高情态图像,真实度较高,使观看者相信人物所处的紧急环境。

3.3构图意义分析

3.3.1信息值

在信息位置分布上,Kress & van Leeuwen认为左边是已知信息,右边是新信息,上边是理想信息,下边是实际信息。这张海报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的图像描绘了驾驶者坚毅的眼神,文字部分是对情节的概括,既传达了主要人物在高空危难中的态度,也用简洁有力的语言介绍了电影,这是海报最显著的部分,属于理想信息;下半部分呈现了乘务人员在危难中的举措以及电影名称等,这部分呈现了乘务员眼神中的担忧,电影名称等信息帮助观看者了解电影的具体信息,属于实际信息。

3.3.2凸显

在图像中被凸显的部分就意味着它在整幅图像中的重要性,主要通过尺寸、位置、前景或背景、色彩对比等得以实现。这张海报中三位机长的图像尺寸较大,被置于前景中,以明亮的色彩对比与驾驶舱这一背景形成差异,因为电影主要描述的就是机长们在极端险情中的应对能力,这样的凸显方式使观看者快速辨别出主要人物,也传达了中国机长在高空险情中密切配合、处理得当的电影主题,塑造了伟大的中国机长形象。在字体部分,“中国机长”四字最大,导演、演员等名字较小,因为电影的名称要足够醒目才能使观看者记住,达到电影海报的宣传目的。

3.3.3定框

图像中的各个要素可以采取无框架的方式紧密相连,表示它们是一个整体,也可以用框架将其隔离开,表示要素之间存在差异。海报中的三位机长间没有界线,飞机的安全着落离不开他们的共同配合,而乘务员之间有着明显的分界线,因为她们处于不同的位置,具有分工差异,这样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增加了情节的层次感。

3.4模态间关系

本文依据张德禄的模态间关系理论对电影海报的图文模态关系进行分析。一方面,海报中的文字“9800米高空飞行”“128人命悬一线”和图像形成了协调关系,这意味着图文相互补充,缺一不可。观看者仅观察图像无法得知这些信息,仅凭这些文字又缺乏视觉冲击,无法观察人物的神情和动作,但图像和文字的协调使观看者既了解电影背景又观察到人物的神情,整体上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另一方面,海报中的演员名字、上映日期、出品方等属于次要信息,是对图像内容的补充,图文形成了强化关系中的主次关系。综上所述可发现这张海报的图文模态相互配合实现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将电影的主要人物、情节、背景信息等呈现出来,使观看者快速了解电影,產生观看兴趣。

4.电影《中国机长》宣传海报的社会文化语境

电影海报多模态意义的生成与特定的电影内容密切相关,通过海报可以了解电影内容,但是仅通过宣传海报并不能捕捉电影海报传达的文化内涵,这需要考虑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通过上文对整个海报的分析,电影主题是歌颂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展现机组人员在飞行安全方面的专业能力,但结合电影内容及其上映时期的文化语境会发现电影海报蕴含着更重要的文化内涵。这部电影是献给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部影片,电影不只是为了讲述跌宕起伏的情节,更要宣传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民航人员的匠心精神。同时,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是中国70年来不断发展进步、坚持“以民为本”理念的缩影,意图映射出国家各行各业的专业素养能力与奉献精神,宣传积极的中国国家形象。

5.结语

本文以Kress & 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为基础,对电影《中国机长》终极宣传海报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的实现进行了分析,发现这张海报中的三个意义相互协同,突出了电影的主要人物和情节,达到了宣传目的;同时,这张海报的图文模态呈现出互补关系,两者协调合作、主次分明,实现了整个语篇意义的衔接与连贯。本文还考虑了社会文化语境因素的影响,阐释了这张海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整体上对电影《中国机长》终极宣传海报呈现了较全面的分析。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n.) [M]. London: Arnold.

[2]Kress, G. & van Leeuwen, T. 200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M]. London: Routledge,

[3]袁艳艳,张德禄.2012.多模态电影海报语篇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济宁学院学报,(2):35-39.

[4]张德禄.2009.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1):24-30.

本文系基金资助: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国家形象宣传系列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项目编号:SSYB2019113

(作者介绍:史伊琳,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多模态话语分析、文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