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艺术形态与艺术价值

2020-12-28王潇

艺术评鉴 2020年21期
关键词:中西结合梁祝艺术美

王潇

摘要:《梁祝》是陈刚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所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取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并以越剧中的曲调作为素材。优美的旋律,紧凑的故事线,中西音乐的结合无疑给作品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对于《梁祝》这部作品也是一种升華,使其从民间故事变为流传的艺术经典,成为世界十大经典曲目之一,至今无人超越。

关键词:艺术形态  艺术价值  中西结合  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1-0047-03

一、作品的艺术形态

(一)创作背景

全名《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是一首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为题材,以越剧的曲调作为素材,将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相融合作为表现手法,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为紧凑、起伏的故事剧情巧妙的设计结构布局。完整的故事线给听众听觉上的享受和心灵上情感的撞击。

该作品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所创作的作品与1959年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建国10周年的献礼作品的首演,是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组成的交响乐队作为协奏,完成了一部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的作品,这首作品也是众多演出的作品最成功的节目之一,受到众多好评,也是小提琴的中国乐曲走向世界的一大进步。

(二)音乐表现

作品采用的交响乐队协奏,既可以有细腻多变的音色,多线条的旋律线,也可以展现出宏伟的气势,表达激昂的情绪,而小提琴的音色整体偏明亮,富有张力,单旋律的演奏,与交响乐刚好相互衬托,互相突出。

1.呈示部的音色,弓法,演奏法

乐曲主调是G大调。

呈示部的引子部分是由长笛模仿鸟叫开场,带领听众走进故事,双簧管的旋律则是一派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景象,缓缓引出主部小提琴著名的爱情主题旋律,竖琴温柔的弹奏,仿佛是如沐春风的爱情,多处采用滑音的处理,高、低两个音区的对比,也就是G弦和E弦的音色的碰撞,加上大提琴特有的浑厚音色与小提琴相呼应,高低音的对答式交流更加突出主题,随后便是整体乐队的共同演奏,依然是主题旋律的呈现,以此来表现纯粹,真挚的友谊和懵懂、纯洁、深深的爱意。一段由主题旋律发展而来的华彩,悠扬又明亮,仿佛是一座桥梁,小提琴独奏多处采用琶音,如叙述般对未来充满期待,乐队欢快的节奏将乐曲领入另一个情绪的高点,小提琴的独奏与乐队交替进行,小提琴运用跳弓、马蹄弓等弓法,多处出现跳音、装饰音、十六分音符的演奏方法,让乐曲旋律在跳跃,欢快中进行,充分表现出梁祝同窗时那段难忘又愉快的时光。随之转入慢板旋律,大提琴小提琴相互照应的演奏法,感情细腻而绵密,采用复调的手法,表现出欲言又止,内心纠结,依依不舍的离别。

2.展开部的表现形式

展开部铜管的严峻加上定音鼓的坚定让听众走进另一个主题的故事,不同于呈示部的绵绵爱意,该部分更多的是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是对命运的斗争,不妥协,小提琴的连续下弓演奏,乐队的快板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进行衬托出小提琴独奏散板所表达出的决心,小提琴独特的音色所演绎出的哭腔正是对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楼台相会时的无奈和内心的奋勇,梁山伯思念抑郁成疾,逃不开离开人世的命运,祝英台在坟前悲苦万分,百感交集,终是投坟,宁愿在天堂双宿双飞,也不愿被封建势力束缚。乐队急促的节奏,小提琴的散板,仿佛是被这样的执着与坚持所感动,可以在音乐中听到反抗、惋惜与不舍,乐队大量采用十六分音符的快节奏来增强音响效果,小提琴的滑音、和弦、分解和弦等一系列演奏法与乐队相融合,这是柔与刚的碰撞,将乐曲推向高潮。

3.再现部的音色、节奏、音区与呈示部的不同

再现部长笛如春风般走出华彩,是暴风雨后的宁静,紧接着竖琴行云流水的滑奏与之相对应。最后一个部分是主题的在线,与呈示部不同。总所周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局是化为蝴蝶,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部分就是描述了化蝶后的神话故事,小提琴的独奏中带着些许俏皮,在主题旋律上与呈示部不同的是节奏稍慢,乐队整体是以轻柔开始再回到原来的速度,最后小提琴的独奏在高音区完成,也是个相对圆满的结局,再现段更多的是表达出一种对他们的祝福,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最后小提琴以泛音的长音结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在这部作品中二十六分钟充分演绎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结拜、同窗、抗婚、惜别、哭诉、投坟、化蝶这些跌宕起伏的情节,演绎了一部如电影般的民间故事,清晰的故事线,用音色、节奏、演奏技巧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更是深入人心的情感体验,都说艺术是相通的,又各自有不同的表达和魅力,音乐不同于文字,音乐间灵魂的碰撞输出更让人有无限想象和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二、艺术价值

曾经新华社的记者有过报道,标题为“一支中国式的交响音乐”,文中说到听过不少交响乐,但是像听完《梁祝》,整个剧场内观众热泪盈眶、情绪激昂的场面还是第一次见到,也有人感叹“这是我们自己的音乐”,这不仅仅是中国的交响音乐,更是中国的骄傲。

(一)小提琴民族化

小提琴的民族化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小提琴传入我国的百余年间已经有了很多优秀的小提琴家,如马思聪、李自立、林耀基、吕思清等人,为中国的小提琴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第一首中国小提琴乐曲李四光的《行路难》开始,就已经开启了小提琴这个乐器在中国的市场。中国的小提琴音乐创作的高峰马思聪实至名归,他以自己的才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中外交流的代表,也标志着中国小提琴曲的创作正式开始。但是要说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乐曲,《梁祝》是当仁不让,这部作品由民间故事作为素材,不同于民间文字的表达,这是另一种奇妙的体验,音乐的魅力在于它变换的演奏形式和每一个不同的音色直击心灵的情感寄托,《梁祝》是将一个凄美的民间故事用西洋乐器绘声绘色的描述,跌宕起伏的心情和人物关系,在交响乐和小提琴独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据资料记载,当时的创作并非是一帆风顺,《梁祝》中的小过门是来自于常见的越剧稍加修改,而越剧是来自袁雪芬、尹桂芳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创作而来,他们的成就确实出自农村,从小唱山歌、小调,耳濡目染,这些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和磨練。在当时,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常常要到乡下演出,农民会觉得西洋乐好听,可是却并不能深入人心,他们喜欢的依旧是越剧,所以提出将小提琴民族化,却回馈了不好的声音,最后才综合民族的文化和小提琴的特点,经过多名优秀的艺术家的商讨,提供创意和构思,再加上民族化的小提琴演奏法,比如上滑音、下滑音等西方古典音乐里没有的演奏法,才完成了现在大家所熟悉的《梁祝》。以至于到现在,但凡提到小提琴,一定会想到《梁祝》,我认为这是中国乐曲的一个飞跃,也是中西方音乐的一个桥梁。

(二)中、西音乐的融合

在西方,标题音乐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题音乐是李斯特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他指出“标题音乐可以不再让欣赏者随意的猜测,避免在聆听中造成一些错误的理解”,由此可见,标题音乐对引导听众有正确的情感体验是至关重要的,不仅仅是西方有标题音乐,在中国也有很多标题音乐的作品,比如古琴曲《渔舟唱晚》、琵琶曲《海青拿天鹅》等,当然,最耳熟能详的当属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用音符塑造人物,用旋律诠释情节,以此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音乐是无国界的,是世界的语言,它也是最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梁祝》这部作品中有三个标题“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给听众也是层层递进的感觉,不仅不会会错意,更会如痴如醉的融入剧情,融入音乐。

《梁山伯与祝英台》本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故事,代表着中华民族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也是有着浓郁的民族音调,也就是作者在创作时加入的越剧素材。此作品融合了西方交响乐的演奏法和中国的戏曲,在多处都能听出越剧的影子,在草桥结拜这一主题中小提琴所演绎的如歌的行板就运用到民族调式D徵调式,《梁祝》的主要主题也有添加民族色彩,大提琴、小提琴对答式演奏仿佛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互诉说的情景,在第二段,节奏从4/4转为2/4,B徵调式,在英台抗婚主题中采用了F徵调式,节奏回到4/4,小提琴的和声,演奏方法因为越剧元素的加入变得更加雅致和细腻。而交响乐有着排山倒海的音响效果,作者在相互不破坏双方的音调和声走向的情况下将西方七声音阶与中国五声音阶的结合,采用了七声调式中的不稳定音级——导音,因此和声织体也会有相应的改变,这是中西方调性的融合,旋律优美、和谐,情节有层次,尽显张力。在节奏中西方音乐有固有的模式,而中国音乐相对自由,也是乐曲中所运用到的小提琴的散板。这样的大胆创新,无疑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爱好者,这部作品作为十周年的献礼,是中国音乐走出国门的一大进步,有不同凡响的意义,让世界听到中国音乐,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三)《梁祝》的艺术美

在笔者看来,《梁祝》这部作品能够成为世界上十大经典曲目之一离不开它的故事经典和表现形式的新颖,何占豪等人大胆创新的演奏形式让这个原本就家喻户晓的故事增添了不少光彩。中西方音乐的美学思想一直是争论的话题,不得不承认,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魅力,由于文化的差异,审美也会有不同,中国的情感表达相对委婉、含蓄,而西方情感的表达往往是直抒胸臆,简洁明了,到巴洛克时期音乐严谨,庄重不少,甚至细微到对每一个音的长短,也许是盛行的宗教因素,再到古典主义时期,以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完美作为桥梁过渡到浪漫主义时期,乐曲的表达抒情许多,发展到近现代,出现了更多的音乐风格,如电子音乐、布鲁斯等,从古到今,西方音乐是从严谨走向自由,也更加多样化,西方的美学思想主要有两大流派“他律论”和“自律论”。而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是源于儒家学说,再者,由嵇康提出的“声无哀乐论”,中国音乐追求的是意境美,表达含蓄、内敛,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到后来戏曲音乐的出现,又是中国音乐一个新的开始,而《梁祝》在表现形式上结合了西方大型套曲体裁——交响乐,又在旋律中加入有着第二国剧之称的越剧曲调,主要演奏乐器为世界三大乐器之一的小提琴,首先看到这样的阵容就已经有了形式美。旋律上有鲜明的个性和高超的技巧,小提琴独奏具有记忆点,对于西洋乐器的模仿也是别具一格,会用西洋弦乐的音色来模仿我国弦乐器的音色,比如琵琶、古筝、二胡等,由此可见艺术不分家这句话,这也是一种音色上的交流,同时形成了作品的音色美;中西方调式的融合让节奏多样性,便有了节奏美;旋律上跟随情趣的波动蜿蜒进行,这是旋律美;高低音的交替出现,相互衬托,是音区美,整部作品完美演绎了一个故事,通过乐器情绪表达刚刚好,是情感美;庞大的乐队可以演奏激昂的情绪,也可以如小鸟般轻巧灵动,独奏的小提琴可以在高音区展示力量,也可在低音区展现惋惜,这是力度的变换,是力度美,这样鬼斧神工的艺术魅力是不可被取代的。当然《梁祝》这首作品不仅有小提琴协奏曲这一版本,还有二胡独奏曲、手风琴独奏等,是不一样的音色,不一样的表达。

综上所述,《梁祝》这部作品把中国的民族特色与西方器乐的演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首演时就收到高度的赞扬,在西方人眼中,这是中国乐曲的里程碑,在中国人眼中,这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参考文献:

[1]黄成炬.一直中国式的交响音乐——听“梁祝”小提琴协奏曲[J].新闻界,1994(04).

[2]匡秋爽.中国故事的音乐讲述与世界传播——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样本的分析考察 [J].文艺争鸣,2019(11).

[3]程亚威.越剧元素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2013(10).

[4]许鑫.《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美[J].电影评介,2008(10).

猜你喜欢

中西结合梁祝艺术美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周总理和《梁祝》
试述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艺术美
儒家思想与明治维新后日企的管理理念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分析
肱骨外科颈陈旧性骨折临床诊疗
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里的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