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20-12-28阳国亮凌连新徐楠楠

广西民族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基本途径保障体系红色旅游

阳国亮 凌连新 徐楠楠

【摘 要】红色旅游如火如荼开展,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引起了学界、政界与业界的共同关注与思考: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如何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本文深入分析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新趋势,探索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原则与基本途径,构建其保障体系。

【关键词】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基本途径;保障体系

【作 者】阳国亮,广西大学商学院教授,廣西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广西南宁,530004。凌连新,北部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广西大学商学院在读博士生。广西钦州,535011。徐楠楠,硕士,江苏省启东圆陀角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江苏启东,226200。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0)05-0151-007

一、引言及研究文献梳理

中央相继印发了《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规划纲要》《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并先后召开了全国红色旅游工作会议,中央政策的推动作用加上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追求的拉动作用,非常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红色旅游如火如荼地开展,受到了政府部门、社会、业界、学者的热切关注与热烈讨论。广西贯彻中央的精神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1~2015)》《广西红色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成立协调领导机构,督促地方政府发展红色旅游。随着红色旅游活动的开展,红色旅游的研究文献也逐年增多,主要集中在功能分析、产品特点、资源开发、发展模式、效应分析、空间分布等方面,也有学者从网络文本法实证价值观内化(郑华伟,2016)[1]、空间整合(范力等,2013)[2]、红色文化传承(黄光文、朱龙凤,2008)[3]、红色旅游开发与中部崛起战略的关系论证(黄细嘉等,2009)[4]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

但是关于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文献却屈指可数,这些研究文献大部分是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来探讨红色旅游的发展(王川,2019;欧阳辰星,2019)[5][6],并没有真正把握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这两者融合发展的规律与途径。另外,有少数学者尝试探讨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范凯,2019)[7]、绿色生态与红色旅游融合(黄嘉力,2019)[8]、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整合(运建栋、周晓雷,2018)[9]、全域旅游视角下的红色乡村旅游发展(刘锋华、秦丹,2017)[10],这些研究成果对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学术基础,并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因此,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规律、方法与路径。

二、深刻认识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新趋势

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是指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这两种旅游形式以市场为导向,以相互融合、整合为路径,组合产生新的业态,满足新需求,形成旅游业新发展的演进过程,在旅游功能上体现了教育、文化、体验与休闲四位一体融合。

(一)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基础

1.旅游资源的共享性

广西红色旅游资源数量多,类型多样,分布范围广,代表性强。广西红色旅游资源单体370多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其中左右江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桂林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等红色旅游景区分别被列入了一二三期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16年广西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的红色旅游景区共有5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另外,湘江战役对我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是广西对湘江战役红色旅游的开发还处于滞后状态,湘江战役将会是广西红色旅游的一颗新星。

在空间分布上,广西红色旅游景区一般位于革命老区、山区与边境地区,位置偏远,在地理分布上与乡村旅游比较一致,红色旅游资源也是这些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资源或优势资源,因此,广西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存在着较高的交叉性,难以明确划分彼此的界线,具有共享性的特征。

2.文化内涵的共通性

红色旅游核心在于人民性,是人民为了追求美好生活与自由而不断奋斗,在此过程中留下的历史遗迹,红色旅游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是我国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们智慧与勇敢的结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养分。乡村旅游核心在于群众性,乡村旅游是在城镇化过程中,旅游者在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从旅游者角度来说,乡村旅游可以使其身心放松,体验乡土文化,从旅游目的地来说,乡村旅游可以推动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因此,从文化内涵上,不管是红色旅游还是乡村旅游,都是人们追求美好与幸福生活的体现,都体现了人类精神文化的需求,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面。

3.旅游功能的互补性

在旅游功能方面,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红色旅游以教育功能为主,休闲功能为辅,乡村旅游以休闲功能为主,教育功能为辅。红色旅游注重红色文化的发扬光大与红色基因的传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添“养分”,是提高思想觉悟与境界特别是针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平台,广西举办的“邓小平足迹之旅”“赤色龙州,左江风云”等红色活动,在全国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乡村旅游是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发展而来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旅游形式,是以田园风光、乡村建筑、农耕文化、乡土生活等作为吸引物,进行观光、购物、休闲、学习等旅游活动。两者的融合,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更加难忘的旅游体验、更加个性的旅游服务。

(二)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必要性

1.景区投资建设上具有互补性

红色旅游项目或景区投资建设一般是政府行为,乡村旅游项目或景区投资建设一般是民间行为。从2004年开始,我国不仅加强了红色旅游的发展规划,还增加了国家政策性资金投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颁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三期总体建设方案》明确提出红色旅游项目所需资金由中央、地方共同承担。从表2可知,我国逐年增加红色旅游资金投入,涉及范围广,增强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完善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广西政府也非常重视红色旅游的投入,2014年共完成红色旅游重点项目投资额26.4亿元人民币。乡村旅游项目或景区投资建设一般是企业或个人自发进行,投资规模比较小,对市场变化比较敏感,需要社会资本的参与,激发社会资本的活力。由此而知,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充分调动了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积极性,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景区投资建设,带动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

2.旅游质量提升上具有互利性

红色旅游的发展与红色基因的传承,可以拓展乡村旅游服务链,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增强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带动其他文化产业发展,广西举办的“畅游红色圣地”“永远跟您走”等大型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乡村旅游的发展,为红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田园风光、丰富的乡土文化、有趣的田园生活、风格各异的乡村建筑等,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以使两者相得益彰,促进广西旅游业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提高广西现代旅游业服务水平,增强广西旅游业的区域竞争力。

3.旅游市场拓展上具有互助性

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开发可以发挥市场叠加效应,因为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各有各的目标市场。红色旅游市场非常活跃,接待人数从2004年的1.4亿人次增长至2010年的4.27亿人次,《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20 年我国红色旅游人数要突破15亿人次;广西2014年接待红色旅游人数达2577.17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量35.86万人次,综合收入148.6亿元。红色旅游的目标市场主要是青少年学生、政府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企业管理人员等,目标市场的出游时间可选择性比较大,因为红色旅游资源一般不受季节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18年全国乡村旅游26.1亿人次,约占我国国内旅游人次的一半,总收入达1.46万亿元。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比较广泛,一般城镇居民都喜欢进行乡村旅游活动,甚至不少国外游客都偏爱我国的著名乡村旅游目的地,目标市场的出游时间可选择性比较小,因为乡村旅游资源受季节性影响比较大。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开发,在旅游市场拓展上具有互助性,可以减少旅游季节的影响。

(三)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紧迫性

1.高品质生活是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根本要求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同样反映在旅游业中,旅游已经不是某个阶层的特有权利,而是人民大众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是人民大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体现。同时,旅游业是关联性高、涉及部门广的产业,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发展能够有力带动当地就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提升本地居民综合素质等,《广西红色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旅游人数达6000万人次,红色旅游总消费400亿元,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员3.2万人,间接就业人员14万人;广西“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经济不发达,产业发展落后,常住人口492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452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仅有31.72%,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广西“三农”问题的解决,带领当地民众脱贫致富,助力小康社会的建设。

2.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是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新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在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我国旅游业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并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也应树立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运用全息影像、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学技术,把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生动、形象、有趣、多元地展示出来,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讓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乡村旅游为大众提供个性化服务、远程个人农场管理、儿童托管、网络服务、学术平台使用等多样化服务,不断提高乡村旅游软实力与建设软环境,只有不断变革与创新,才能促进广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3.高效发展是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基本要求

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促进我国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新一轮的配置、旅游新道路的探索、旅游流的分流、旅游产品的创新、产业结构的优化、旅游要素的流动与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助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益于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不仅促进广西旅游业的高效发展,而且还能推动当地经济高效发展。

三、广西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原则与基本途径分析

(一)广西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原则

1.保护与发展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促进“红”与“绿”协调发展

保护与发展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促进“红”与“绿”协调发展,是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首要原则。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灵魂,红色旅游的开展有着很强的政治与社会意义,其最终目标是促进红色文化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应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历史文物,加强对大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保护红色文化的法律意识;绿色生态是乡村旅游的根本与核心旅游吸引物,是人们久居“钢筋水泥森林”后对田园风光与生活的向往,是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体现,也是人们释放压力、强身健体的好去处。因此,要保护红色文化,发展绿色生态,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高度融合发展。

2.重视原住民利益,提高整体效益

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发展不仅是为了经济效益,更是为了深层次的综合效益,包括社会、政治与环境等方面效益。首当其冲的是原住民利益,只有切实保障当地居民的自身利益,给予原住民足够的重视,鼓励企业给当地居民就业机会,共同分享发展成果,才能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才有了群众基础。另外,还要重视社会、政治与环境等方面效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二课堂,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促进旅游要素流动,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力量,激发“三农”活力,发挥“1+1>2”的整体效果。

3.注重科学规划,保护原生态性

规划先行,才能有力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尽快出台《广西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五年规划》,建成全国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区。科学规划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保护原生态性是首要内容,原生态性是广西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立足旅游市场的根本,是广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源,要多管齐下、跨部门联合保护原生态性。其次,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可进入性;再次,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广西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软实力,提高广西旅游特色名县的整体竞争力。最后,提高产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建设智慧旅游平台,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建立现代市场运作体系,加强与湖南红色旅游的联动,做大做强特色品牌。

(二)基本途径

1.“红”与“绿”旅游资源整合

通过“红”与“绿”旅游资源整合,加强产品整合,丰富活动内容,发挥联动作用,产生市场叠加效应,提高整体效益。乡村民宿、餐馆、交通工具与周边环境增加红色元素,工作人员服装增添红色文化,农家乐增加“红色菜单”,民俗活动插入红色故事,讲解词增添红色语言,旅游演艺增加红色内容,旅游工艺品增加“红色手工品”,当地旅游企业建设与生产融入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线路与伟人足迹等红色旅游线路联合,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故事形成多层次作品,体验活动着重提高紅色文化比重,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形成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有机契合。此外,还应加强与四川、湖南等邻近省份“红”与“绿”旅游资源的联动作用,突破行政壁垒,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加强区域协同发展。

2.全方位开发与重点开发结合

广西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种类丰富、分布广泛、知名度较高,应采取全方位开发与重点开发结合的策略。首先,全方位开发,资金来源多样化,把国有资本、集体资本、企业资本与民间资本充分调动起来;管理手段科学化,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GPS、电子导游、虚拟现实等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经营管理,提高软实力;营销渠道多元化,加大对“红色壮乡,开发广西”的宣传力度,依托东盟博览会等国际节事活动,加强省外合作并形成客流互送,运用微信、斗鱼、抖音、快手等大众喜爱的互联网平台进行精准式营销,不断提高知名度;旅游产品大众化,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成为人们基本的权力,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应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贴近群众生活,开展重走长征路、伟人成长路、青少年夏令营、当一天农夫、我家的菜园子、军事拓展训练、红色旅游演艺等体验活动或项目,提出“广西人游红色广西”活动,让游客真正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其次,重点开发国内知名度较高、历史地位突出、民族特色浓郁的旅游资源,突出“伟人足迹”“中越跨国”“民族地区”的广西特色,提升广西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管理水平,加大边关跨国红色旅游特色的“中越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左右江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伟人革命足迹等景区的开发力度,完善国家级景区景点,推广精品线路。

3.特色项目与参与性游乐项目融合

广西大部分红色旅游景区规模小,空间比较分散,陈列方式落后,展示手段单调;乡村旅游也存在“月亮”景区缺乏、拳头产品不多、可达性欠缺、体验性不强等突出问题,因此,要加强特色项目与参与性游乐项目融合力度,一方面,做强特色项目,挖掘民族特色,发现当地旅游亮点,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传播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形成广西特有的拳头产品,加强中越国际红色品牌建设。另一方面,加强特色项目的参与性游乐活动开发力度,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提高游客消费水平;此外还需要根据游客的喜好设计针对性强的参与性游乐活动,如针对银发市场设计重走红军路、田园梦活动,针对青少年市场设计红军的一天、我在乡下当农夫活动,针对党政工作人员设计听我讲红军故事、学做农家菜活动,让游客真正体验到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的文化魅力。

四、创新广西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政府保障是根本要求

政府管理部门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构建全方位的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机制,成立综合协调机构,积极引到和推动融合景区的建立、发展、优化和升级。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的融合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培育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优秀示范点,引入竞争和绩效考核机制,建立景区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监督体系,研究解决融合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全面提升融合景区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二)人才保障是必不可少条件

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在旅游业表现尤为明显,尤其是在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两个领域。

政府应出台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建立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从而吸引各种高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投入到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领域中。充分调动各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建立和整合完善系统的培训体系,编写符合广西区情的旅游教材,加强在岗在职人员的专业素养培训,建立培训合格证书制度,切实提高其工作素质和技能。加强和广西各专业院所的合作交流,建立培训和实习基地,定向培养旅游的专业人才。

(三)规划保障是基本要求

科学规划是旅游发展的先行保障。提高规划意识,充分认识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组织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编制切合实际发展的规划,确保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其他相关行业规划能够进行有效衔接,从而实现统筹协调发展。根据规划进行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系统开发,加强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建立精品旅游线路的连接,加强和周围省市的互动合作,破除行政壁垒,实现优质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协调发展,共同打造红色和休闲融合的主题形象。

(四)财政保障是重要途径

政府部门要确保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融合景区的资金投入,在政策允许和科学规划程度内,积极争取进行适当加大和倾斜。重点用于道路交通、景区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保护和营销宣传等方面。积极引进外部资金,利用社会力量,鼓励优质民间资本以參股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景区建设和发展,加大支持参与企业的资金筹集,并在税收方面进行相应的政策优惠,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优质发展格局。

(五)设施环境保障是内在要求

发改、交通等部门积极组织景区的设施建设,包括基础交通线路、文物保护、乡村环境、布展陈列等,重点加快景区和高铁站点、汽车站点等交通节点的互联互通。优化乡村基础环境,加大对休息地、厕所等资金投入,确保游客旅游的高质量。协调好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尤其是乡村旅游的自然资源,根据环境承载力的大小,科学管控游客数量,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五、结 语

红色旅游的文化特质使乡村旅游实现创新的潜力提升,乡村旅游为红色旅游提供坚实的根基与活力。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融合是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是现今旅游业发展的新型业态,其叠加效应潜力巨大。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融合的优质联动发展能够助力广西旅游业和乡村振兴,最终实现广西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华伟.红色旅游价值观内化的网络文本研究—兼论国民幸福感的生成机制[J].旅游学刊,2016(5).

[2] 范力,焦世泰,韦复生.左右江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空间整合战略[J].中国行政管理,2013(7).

[3] 黄光文,朱龙凤.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红色文化传承[J].求实,2008(6).

[4] 黄细嘉,黄贵仁,彭蕾.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中部崛起战略实现[J].江西社会科学,2009(11).

[5] 王川.乡村振兴战略下丽江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路径探索[J].经济师,2019(7).

[6] 欧阳辰星,张凯丽,武一斌,朱杰霞.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红色文化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5).

[7] 范凯.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模式探析——以瞿家湾镇陈湾村为例[J].城市住宅,2019(2).

[8] 黄嘉力.绿色生态、红色旅游双驱动建设美丽乡村——黄羌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J].广东经济,2019(4).

[9] 运建栋,周晓雷.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整合发展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8(5).

[10] 刘锋华,秦丹.全域旅游视角下的红色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8).

A STUDY ON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AND RURAL TOURISMIN THE SOUTHWEST ETHNIC REGIONS UNDER THE NEW SOCIAL BACKGROUND:Taking Guangxi as an Example

Yang Guoliang,Ling Lianxin,Xu Nannan

Abstract:The booming of red Tourism and rural tourism has attracted common attentions ofthe academia, the politics, and the industry, and triggered the thinking of how to integ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s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tourism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deeply the new trend of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and rural tourism, explores the principles and basic ways to their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sthe correspondingsupportive system.

Keywords:Red Tourism; rural tourism;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basic ways; supportive system

〔责任编辑:李 妍〕

猜你喜欢

基本途径保障体系红色旅游
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及实践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中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比较
年轻人渐成红色旅游主力人群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基本途径和一般模式
生态文明视野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探析
基于采购绩效的供应链采购质量控制对策
红色旅游市场营销与红色文化传承
论文本细读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阳红色旅游带动6.5万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