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秘书学专业秘书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2020-12-28吴延生

文学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内容摘要:作为秘书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的秘书学,如何在科学学科结构中进行定位,分析出秘书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学改进的意见,便成为学科建设关注的重点。通过本着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等方面探讨,力图在教学中注重学科特点,关注市场的反馈,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思路,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市场对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关键词:秘书学 人才培养 思路梳理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秘书学作为中文等相关专业下的方向走进高校的讲坛。然而,秘书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迅猛发展,则是九十年代以后。很多高校包括工科院校的文科类,开设秘书专业或文秘专业方向,输送大批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对我国秘书工作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不过也应客观地看到,秘书学课程教学在高校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①学科不显赫的地位。秘书专业在设置之初,都是在中文、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嫁接而成的,师资力量并不强。 加上有些领导总认为办文秘专业不保险,摸不准什么时候就办不下去了,搞起工作来总是畏首畏尾。所以还不十分受到人们的重视,“秘书学尚处于学科发展的初创阶段,面临着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成长过程。”[1]②目标不明朗的定位。目标不够明朗,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尚处于摸索阶段。③实践不负责的缺位。“秘书学应是理论为体,应用为用,应用性、理论性都是不可偏废的”。[2]可事实上目前的秘书学教学,普遍存在教师注重或善于讲授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好在情况慢慢改观,从教材名称上可知,过去叫《秘书学》,现在多叫《秘书学与秘书实务》。但很多学校由于没有实验室或校外实习基地,实践环节往往落不到实处。④教材不实际的错位。作为知识载体的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师无形的助手、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托。从目前面世的林林总总的教材看,或内容陈旧,或体例老化,或面孔雷同,不能与当代秘书实践契合接轨。⑤教师不用心的挪位。当前的教育体制不利于稳定秘书学教师队伍,比如职称评聘。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从其它专业转过来的,心中本来就有顾虑,如今就更加担心了,怕在秘书专业上投入过多而耽误本来专业,将来想回转不容易,结果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而“这些教师缺乏秘书工作的经验,他们对秘书学的研究,往往因缺少感性知识而蒙上一层薄雾,抓不到点子上”[3]。

针对梳理出的问题,笔者以为应从如下方面加以努力:

一.本着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高校秘书专业涉及的层面较多,有的叫现代秘书、高级文秘,也有的称商务秘书、军事文秘、经济文秘、交通文秘等等。像高级文秘等往往是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在语言类、文学类课程之外,加上秘书学概论、档案学、文书学等少数专业课。致使文学味道很浓,理论色彩很强。也有少数院校在档案系开设,认为秘书工作中相当重要一部分是文书档案工作。所以最初的秘书学研究也就在于文书档案工作的经验、总结。笔者以为首先要解决的是办学定位、目标定位的问题。不管是秘书岗位培训,职业中专秘书教育,还是大学专、本科秘书教育体系,都应定位在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秘书学一旦脱离了应用性,便失去了它的全部价值。”[4]秘书学是应用学科。这一特点,决定了它较之其它学科更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但秘书专业尚没有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条件,实践环节仍然比较薄弱。由于没有可靠的政策保障,实习生难以具体、深入地进入秘书角色,大多只能充当“看客”,做些打杂性事务,收效甚微。这样,严酷地制约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本着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

经多年的实践,人们认识到秘书不仅是专才,还应该是通才。不仅要通晓中文、政治、历史、地理、写作,还要掌握经济、法律、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科技等知识。因而秘书学不应该是纯中文或纯文科知识理论,而应该是文理交融的应用性、综合性学科。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发展,既是时代变革的需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所谓“通才”,可以理解为人们常说的“复合型”人才,也即学生素质呈多元化、多层次、多学科交叉构成的知识结构体系。当今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秘书人员的要求是高规格、高品味、高境界的。不再是传统的刀笔吏,凭一支笔就可谋得稻梁。所以现在的秘书学在教学中就要根据市场需求,把握秘书工作的收集信息、制订决策、贯彻指令、起草文件、管理文书档案、准备会议、协调查办、接待信访等内容,也就是其基本职能“参与政务、管理事务”,立足就业终端,改良教学用书、改革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可让秘书学与管理学、公共关系学亲和;与姐妹学科文书学、档案学融合;与写作学组合。还要与其它边沿学科结缘靠近,并辐射至财会、统计、人力资源管理、商务、质量管理等其它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课程体系筛选优化、知识结构重组改善,学生所学具有很高的知识层面、很大的知识空间、很好的技能技巧、很强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智能张力。他们一旦走入人才市场,便能从容面对、潇洒自如,从而拓宽就业渠道;一朝走上工作岗位,就会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从而施展从业才华。

三.本着服务型人才的角色理念

秘书工作,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的各级领导在进行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作。秘书学旨在研究如何进行辅助性管理活动的规律。这表明秘书工作是从属的,秘书部门是为领导机关服务的。秘书作为一种社会职业,职能是以综合的辅助性的活动作用于社会管理系统,服务于某一对象,这是它的职业特点,这就决定了其配角位置。秘书介于领导和群众之间,处于“夹板层”和“中转站”。他要协调领导和部门、群众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本单位和外单位之间的关系。它必须在同级机关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这种从属地位决定了秘书协调是一种非权力性的受权协调,须遵循从属原则。一切活动要服从领导活动的既定目标,按照领导活动的要求和意图,随时调整自己的言行。秘书不是“二首长”,更不要产生“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优越感。他们始终扮演的是服務型角色。以服务为根本宗旨,把服务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观念,全面强化服务意识,突出政务服务,优化事务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其办事、办公、办文、办会,每一项工作都是为领导,为机关工作,为群众服务。如草拟公文,要虚心接受领导的授意,拟就后请领导审核。秘书万不可擅自篡改领导指示,修改领导意图。这就严格要求秘书受权不僭权,尽职不侵职。田家英刚成为毛主席的秘书时,毛主席问他:“你到我这里工作有什么想法?”田家英回答“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陈布雷初为蒋介石秘书时,说:“愿为公之私人秘书,位不必高,禄不必厚,但求涓滴为公之助。”两位中国头号大秘书口气如出一辙。这不是谦虚而是他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做秘书的角色要求。

四.本着开拓型人才的业务规格

我们强调秘书服务型角色理念,但并不是说秘书就要被动受命于领导,凡事唯唯诺诺,囿于领导画定的围城。而是要求秘书服从不盲从,在其“位”,有其“为”。这是秘书的业务要求。如秘书学中有辅助决策单元讲道,在现代管理中,决策是领导者的职能和权力,也就是说,领导者是决策的主体。然而现代管理中的决策,一刻也离不开辅助力量的支持。一旦失去这种支持,就非常可能导致管理系统信息失灵、决策失误、目标失控。秘书作为综合辅助管理者,在其职业活动过程中,必然要发挥辅助领导进行决策的职能,强化参谋意识。首先要敢于参谋,即要求秘书人员充分地发挥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胆积极地向领导提供解决问题或者进行决策的预案、建议和打算。田家英是毛主席的得力助手和重要参谋。1956年在庐山会议上,他不顾当时浮夸的风气,向毛泽东呈上一篇实事求是地反映农村状况的报告。其次,要善于参谋,就是指秘书要抓住形势的发展,善于用自己的头脑去进行创造性思维,积极地将上级的指示精神、方针政策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做出开拓性地研究,提出建设性的见解和有价值的信息,以供领导采纳。这就需要秘书人员要有创新的能力。“秘书人员的创新能力,是指秘书人员创造性地贯彻领导意图,为领导工作提供最佳服务的能力。它是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5]

综上所析,高校秘书学人才培养必须瞄准专业特色要求,梳理好辦学思路,依据市场的需求,做好秘书学人才培养的人才规格定位。从服务型人才的理念出发,突出秘书学人才在社会中的角色要求,以彰显人才培养的思路特征;从开拓型人才培养的业务规格,强调秘书的价值呈现,那就是甘于幕后、参谋助手的职业奉献精神。秘书这种奉献精神,须要他在领导背后默默地为领导获领导群体服务、为本机关服务、为社会服务,深藏功与名。只有做到这些,高校秘书学人才培养才能求真务实,得到社会的认可,赢得市场的赞许。也只有这样才能说明秘书专业是社会之特殊需要和特殊布局而设置的专业的特殊性---服务、奉献,因为任何一个组织、机关、单位都需要这样的奉献者,目前全国8000万秘书从业人员就是这样的角色担当。

注 释

[1]史玉峤.现代秘书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5.6

[2]丁晓昌.秘书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9

[3]陈合谊.秘书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2

[4]向国敏.现代秘书学与秘书实务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

[5]吴延生.文秘专业大学生素质滑坡背景下学校该做些什么[J].文学教育(上),2016(6)

淮阴工学院2019年度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提升高校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研究(Z201A19523)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