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笔记

2020-12-28蒋子龙

飞天 2020年12期
关键词:横山

蒋子龙

要 地

你不可能不知道伏羲、王母娘娘……那就应该知道他们的故里——平凉。

古意:“平定凉州”。

古凉州,即现在的河西走廊,从来就是经略西北的军事要地,还是古丝路西去的咽喉。其形如一把长剑,而平凉就是剑柄,是蓄力、发力的地方。自古以来谁掌握了这把长剑,谁就能控制中原。

因为平凉位于陕甘宁交汇的几何图形中心,横跨关山,襟带泾水,外阻河朔,内当陇口,屏障三秦,拥卫畿辅。

春秋五霸时期,齐桓公就据此西伐大夏;而秦穆公则伐西戎、开地千里。汉武帝时能够喊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也是因霍去病手握“平凉长剑”,所向披靡,成为一代“战神”。清同治五年(1866),清王朝为解决由陕甘民变引发的西北乱局,派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兼任陕甘总督,并督办西北军务。

左宗棠先到泾州,随后由泾州进驻平凉,接受陕甘总督印,并认为在这里“完全能够控制局面,策应各方”。两年以后,陕甘的局面由乱到治,左宗棠又受命从平凉出发收复新疆,立下不世之功。

否则我国的陆地版图就不是现在的960万平方公里,而是只有800万平方公里了。

直至近代的工农紅军长征时期,平凉的静宁仍是长征领袖的驻地,十大开国元帅中的9位、十个大将中的8位,还有47名上将、千余名少将都曾在平凉宿营或战斗。

1936年,静宁的界石铺成为“红军会师的中心基点”。当年10月8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这里会师,并以此为落脚点开始纵横穿插。

到今天,“平凉长剑”上的“剑芒”——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还在守护着国家领空乃至太空……

古 地

谁还没见过苹果?但,只有到平凉才能真正认识这种原生于异域的古老神果。

苹果古称“柰”,又名“频婆”,在人类还没有诞生之前就先有了它。亚当、夏娃窃食此果,遂有人类,苹果可称是“情爱之果”,催生了人类的兴旺。苹果又是“科学之果”,从树上坠落偏偏砸上了牛顿,于是成就了伟大的科学佳话,揭开了地球与宇宙的奥秘。时至今日,乔布斯将自己的产品称为“苹果”,创造了几乎人手一个手机的企业传奇……

平凉盛产上乘的苹果,仅静宁县就有百万亩苹果园,满山遍野,枝头累累。许多年来人们似乎都认为平凉的苹果之所以好,是因为此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显著,是苹果的“最佳宜生之地”。我却以为这只是表面的自然条件,或许还有更重要的历史因由:平凉古老而神秘的地理风貌及文明进化的历程,与苹果奇异的生命渊源正相契合。

平凉是目前考古所能证实的最早有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从平凉境内采集到的石器、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证明,60万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平凉泾川县的大岭上有个牛角沟,出土了30万年前旧石器早期先民生活的遗址,其中有5万年前的人类头盖骨化石,属于人类进化史上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将其命名为“泾川人”,比北京“山顶洞人”还早1万至2万年。

当时地球上人迹稀少,“泾川人”的活动为中国这片大地增添了热度和生气,为造物的荣耀,喧腾着有力的声响。可想而知,平凉与苹果,不过是古老遇见古老,古老吸引古老。

除去苹果,平凉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仅以崇信县为例,生长在龙泉寺“芮谷深处”绝崖上的“古柏龙蟠”,形如虬龙破壁腾空;黄花塬村的“古桫椤树”,树龄1500年以上,是“佛国三宝树”之一;关村的“三异柏”,同时长有刺柏、绵柏、侧柏三种叶子,传说此树与“桃园结义”的三兄弟有关……

其中尤以两株古槐最为珍奇。一株生长在关河村,巍巍然一树擎天,气象非凡。远处群山环卫,近前有五龙山、唐帽山护持于左右,山前有溪流穿过,名为“樱桃沟”, 古槐负阴抱阳,如一尊大神肃立于中。三千多年来吟风啸雨,铁皮棱锃,全无破损,通身上下竟没有一个枯枝,体现了极其强盛的生命力。

大树主干的上部,分出八大主枝,又称“八卦槐”。下面占地两亩,上面的树冠直径36米,枝叶遮天蔽日,瑰伟异常。经国家林业部的专家测定,它的树龄已有3200余年,是国内现有的槐树之最,被奉为“华夏古槐王”。

古槐王的树干、树枝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树、五贝子、玉米、小麦等十来种植物,都还长得很不错,也是一大奇观。过去这里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由于人们相信老树通神,古槐王理所当然地成了神树。每年从全国各地来朝拜的人不计其数,大树下永远摆着各色供品,在古槐四周的栅栏上还挂满了大红绸缎,洋溢着吉祥喜庆的氛围。

距离古槐王一公里左右,另有一株3000多年的老槐树,它的前面是唐代名将徐茂公的墓,老槐的后面是个庙。过去老槐的树干上有个大洞,村人常在里边打扑克、玩耍,久而久之老槐的一多半倒掉,剩下的少半扇树干却依然高高挺立,枝叶翠绿,生机老道。堪称“活的文物”,仍旧顽强地述说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传奇……

圣 地

关山(又称陇山、六盘山),被称为“西出长安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南北绵延240公里,在距离平凉市庄浪县东北33公里处的山巅林海之中,兀自出现一片山顶湖泊,海拔2860米,湖面约50亩,状若卧蚕。湖水清湛,其深莫测,无论旱涝,水位不变,四周青黛环拱,草木蓊郁。

——这就是声名赫赫的“雷泽”,今称“朝那湫”。乃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历来被视为朝觐、探寻华夏文明之源的的圣地。

《帝王世纪》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这是个美妙的故事,美丽健硕的姑娘华胥,在绿草茵茵的雷泽湖畔发现了一对清晰而巨大的脚印,她好奇地将自己的脚踩到这个大脚印上,忽然一阵新奇温暖的感觉从脚心涌向全身,如沐春风,如醉如痴,腹部隐隐发热。

12年后,她在成纪生下了被尊为“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

《辭源》称:“成纪,地名。传说伏羲生于此。”于是,成纪城便成为“人类开元第一城”。伏羲成人后,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教导先民结绳网、做杵臼、制嫁娶、定姓氏,成人伦……

伏羲所创造的“成纪文明”,成为华夏文明肇始的原点,纪录了中华民族创始的童年。

至今在平凉的静宁、庄浪两县之间,还保留着古成纪的城垣,依然可以看得出当初的恢宏和雄峻。它标志着中国的“道文化”,始于伏羲画卦,而升华于黄帝问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核,也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无论是历史逻辑演绎的必然,还是文明进程中的巧合,伏羲画卦和黄帝问道,竟都发生在平凉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平凉城西30里,便是“道源圣地”崆峒山。其实也是关山的支脉,亦称“笄头山”。秀岭奇峰,峻极于天,林木葱茂,岚气朦胧,远眺神思缥缈,走近则爽气侵骨。

《尔雅》云:“北载斗极为空桐”,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紫微天极,太乙之御,君临四正,南面而治”……什么意思?道,在天上对应的是北极星,在地上对应的就是崆峒山。你道奇也不奇?

4700多年前,黄帝为求治国安邦之道,“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史记·五帝本纪》)即沿着北斗星柄指引的方向,长途跋涉登崆峒。“老子八十一化图”讲述了道教始祖太老君传道的故事,在黄帝时太上老君为“广成子”。《庄子·在宥》中记述更为详实:“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山,故往见之。”

——这是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向仙人求道的盛事。于是这一年被奉为道历纪元的开始,也就今人所熟知的“黄历”。黄帝从广成子获受自然之经,求得大道之理,并以此道治理天下,开创了长期的圣治,中华文明再次达到高峰,道家治世思想也由此走向辉煌。

圣地之神奇还不只这些,距崆峒山不远,遥相对应的是西王母宫的所在地“大旷原”,即平凉泾川一带。西王母又称“瑶池圣母”、“王母娘娘”,是中国传统信仰中最神圣、最古老的女神之一。据传后羿就是在大旷原获得了西王母赠送的“不老仙丹”。

黄帝问道之后,周穆王也西来登崆峒,拜王母。《穆天子传》中记载,西王母在关山另一条支脉回山,接见了周穆王,并馈赠给他八车玉石。后来,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也相继跟着七星北斗的斗柄登临崆峒山,朝圣访道,以期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获得修身治国的玄妙法门。

秦始皇朝圣后,还命丞相李斯在崆峒山刻石以颂:“西来第一山”。

由此,平凉便成为千古圣地,历代的名流墨客,争相西来,一登崆峒,想从“大道”这个中国本源文化的母体汲取营养。同时,这些先圣、先贤也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诸多经典:

伏羲八卦揭示宇宙和生命的本质。

广成子的《自然经》和黄帝的《阴符经》是对“道”的阐发;《黄帝内经》解读生命真相;《黄帝四经》论述治世方略。

针灸医学的鼻祖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使平凉成了“针灸的发源地”。

葛洪在平凉静宁的云台山行医修道,著书立说,完成了中国医学的名作《肘后方》。许多年之后,中国第一位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从《肘后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得到启发,提炼出人类治疗疟疾的“青蒿素”……

行笔至此,不禁心生感佩,作为中国道教发源地的崆峒山,以及整个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的平凉,究竟蕴藏着多少中华文化最古老的“基因密码”?

福 地

1964年12月的一天,平凉泾川县几位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不经意间用铁锹撬出了一个地宫,随即发现了国宝级文物石函、鎏金铜匣、银椁、金棺,以及棺内珍藏的14粒佛祖舍利。银椁是国内考古的首次发现,佛祖舍利竟有14粒之多,至今还居全国首位。

——公元601年,隋文帝杨坚下诏,将14粒释迦牟尼舍利由高僧送往泾川,在与回山西王母宫遥遥相望的大兴国寺修建了舍利塔和地宫。后武则天称帝,在大兴国寺的原址上建造了泾川大云寺,并将佛祖舍利用玻璃瓶盛装后,依次放入鎏金铜匣、银椁金棺之中。

1969年冬天,还是几位农民,在距离大云寺遗址200米远的地方耕作,发现了北周宝宁寺遗址,于是出土了石函、铜椁、铜棺、舍利瓶、舍利、金银钗、玉指环、医用铜刀等珍贵文物。

2012年12月31日,泾川城关镇的农民在平整道路时,又发现一处佛像窖藏,随之出土数十尊北朝、北魏、隋、唐佛像,并在窖藏东西两侧各发现一个地宫,内有陶棺,藏有佛舍利2000余粒并佛牙、佛骨等等。

——平凉的农民成了伟大的考古发现者,也说明平凉遍地是宝,凡“面朝黄土背朝天”劳动者,一不小心就会挖出一件国宝。

平凉是佛教东传要道,也是第一站。东晋太元八年(384年),“后凉太祖吕光取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来到凉州,鸠摩罗什在凉州待了17年,学习汉文,译经讲经……”为佛造像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中国第一代塑造雕刻佛像的匠人也应该出自凉州,他们最先开凿了敦煌石窟,然后是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

从北魏后期开始,能工巧匠们又来到平凉距庄浪县城不足30公里的大峡谷地带,建造云崖寺。所谓“云崖”,因“一峰突起,丹崖翠壁,洞中生云,洞外盘云”而得名。寺,坐北朝南,丹霞凌空,窟列五层,层层相叠。佛像千姿百态,形意绝佳,是古人高超审美和精湛工艺的完美结合。寺外青山碧水,千峰争秀,石窟艺术与天然美景融为一体……所以云崖寺向来视为“中国晚期石窟的集大成者”。

于是有人说,今人再也凿不出云崖石窟、雕刻出那么多神态各异又妙相庄严的佛像了。

未必,庄浪的百万亩梯田,就是现在的另一个“云崖寺”。连续七届的庄浪县领导班子,连续30多年的同心同德,率領40万庄浪人,“先在山顶植沙棘戴帽,再以梯田为山缠腰,给埂坝种牧草锁边,为沟底穿靴以蓄水……”以兴修“水平梯田”为中心,兼顾山、水、田、林、路等,给以综合治理,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改良土质地貌……

一点都不比建造云崖寺容易,县里的领导换了一拨又一拨,有累伤的,有累倒又站起来的,却没有一个掉队的。用了34年的时间,“庄浪”这个羌语里的野牛沟,变成了“风烟绿水青山国”。或色彩斑斓一重重,重重旋升;或绿野翠埂一层层,层层攀高。田畴漠漠,泛水绵绵,征服了洪涝之害,不再惧怕山洪摧毁田地。

庄浪梯田成了世界奇观,它的视频、图片,频频出现在电视上、电脑里、手机里,成了一种自然之美的象征。它的本质还是“庄稼地”,却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其中不乏来自国内外的农业专家,特别是干旱地区诸如以色列、日本的土壤学家,他们认为庄浪梯田“为世界干旱地区解决生存与发展的难题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模式”。

如果云崖石窟是“洞天”,百万亩梯田就是“福地”,如同一铁锹能刨出一件国宝的福地一样。云崖寺供奉的是各方神灵,百万亩梯田呈现的是庄浪人坚韧的创造力。

在平凉,神仙洞府很多,与每一个神仙洞府相对应的是人间福地,一百万亩紫花苜蓿基地,一百万亩饲用玉米基地,一百万头全国驰名的“平凉红牛”,再加上前面讲到的 一百万亩苹果园以及一百万亩梯田……有着这么多的“一百万”,你想一想会有多么美好!

崇信是陇东的粮仓,而平凉则是全省农业的“龙头”,土地宽广,土质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洞天福地”,可谓一应俱全——这就是平凉。

峁塬情深

“说横山,道横山,而今的世界大改观。”这是我在陕北听到的《横山道情》的开头。“横山道情”须先讲横山之“大情”。情之大者,乃天地造化的成全、大自然日积月累的馈赠。榆林市横山区,得名于横山。横山绵延千里,脉络巍然,牵领着陕西北大大小小8000余座山峦,成就并护持着横山区及整个榆林,使其整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与中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地势何其相似!

横山东界有黄河护卫,中部是700公里的明长城横贯东西,长城以北为风沙草滩区,与毛乌素沙漠南缘接壤;占一大半的长城以南,则是黄土丘陵,地势高亢,峁塬宽广,土层深厚,土厚才好藏宝。再加沟壑纵横,梁涧交错,历来被视为大漠边塞,除去被兵家看重其战略地位、连年征战之外,长期被商品社会忽视。

正因为被忽视,才好积蓄,才能深藏。野气蒙笼,却蕴藉无穷。当国人的资源意识悚然觉醒,正为资源的浪费痛心疾首,为资源会枯竭的忧虑日益深重,并开始认真计算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包括横山在内的榆林,石破天惊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接续地”,被世界上称为“中国的科威特”。

——顾名思义,“接续地”就是为国家的继续发展提供动力,注入活力,使发展有强大的后劲,得以继续。榆林是中国的福地,有榆林是中华民族的福气。这是怎样的一种福气呢?类似一个急等用钱的人,意外地发现自家的地窖里竟埋藏着无数金银珠宝:拥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以现在最先进的开采量,可供开采200年,而横山地下的岩盐储量,是煤储量的22倍。岩盐既可提炼最纯净的食用盐,又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中国陆上的最大整装天然气田,横山正处于腹地之中,于是责无旁贷地成为亚洲最大的净化装置及火电、甲醇生产基地。

包括横山在内的榆林,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下面井然蕴藏着世界少有的侏罗纪系的优质动力和化工用煤622万吨、石油1.4万吨、天然气1.4亿立方米、岩盐1亿吨。

其资源组合配备之好,国内外罕见。

中国房地产大热已经有许多年了,买房子要以平方米计算,横山作为“榆林缩影”,每平方米下面有煤6吨、石油115公斤、天然气140立方米、岩盐40吨……真可谓寸土寸金的宝地!

横山苍苍,地脉奇绝,千峰藏宝,万壑聚福。这么多能源、矿产富集一地,老天真是待我们这个民族不薄!历朝历代糟踏了那么多资源,老的资源基地将要枯竭,新的更大的资源宝地又发现了。由于长期深藏不露,至今方横空出世,这叫后来居上。如今人们的资源观念跟从前的浑浑噩噩大不一样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毕竟在提高,有后劲,才是最大的优势。

前几年我曾去一个知名的老产煤区采访,煤区中心大城市通向四方的公路,被运煤车轧得坑坑洼洼、破破烂烂,空气严重污染,煤区地面塌陷……我写过一篇短文《黑色的温暖》,产煤区为国家输送了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的温暖,国家是不是也该给产煤老区以应有的温暖,甚至是应有的感恩之举。

近年来,国家有个耳熟能详的巨大规划——“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横山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而“东“,就是“广东、上海、江苏、浙江、京津冀地区”——这不就是整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吗?但愿同气连根的“东”与“西”,不会因发展的差异而产生人们司空见惯的傲慢和健忘。

最近,我们在横山走了很多路,登峁塬、穿沟壑、寻古堡、访大院……在近一周的时间里,一直是天空清湛,白云悠闲,空气沁凉。当地人不无自豪的讲,横山每年有近300天空气优良,偶尔才会有扬沙天气。无论疾驰于公路、土道,还是在峰峦沟壑中穿行,都未见一块块如大山疮疤似的采煤窑,以及一个个的煤堆,还有被遗落在路边的稀稀拉拉的煤渣、煤灰。横山的旷野莽原,草木静默,山霭苍苍,全无一点浩大的富矿区迹象。以往我见过的产煤区,路边相隔不远就会有一片煤堆,远处山坡上被挖得千疮百孔……

然而,在横苍苍的山区诸多古堡和窑洞前的旷场上,都像过去的柴禾垛一样码着一个煤垛,煤块竟都像长城砖一样有棱有角,呈长方形,垒砌得整整齐齐。真不知这些煤是从哪儿采的,又是怎样翻梁越沟地运过来的?有一天,气温零下15度,我们在武镇看横山老腰鼓的表演,打腰鼓的农民从四面八方的村子开着汽车来到镇前的广场上。他们的汽车都还都不错,因为要经常爬坡过沟,须具备一定的越野功能,最显眼的是一辆“路虎”。真是地有宝藏,人长精神。

农民用很少的劈柴,在广场四周点燃了三个不大的煤堆,那煤块铮亮而纹路清晰,仿佛用根劈柴一敲就碎。煤烟不多,火焰却很旺,距离一米多远就烤得皮肤有烧灼般的疼感。我算真真切切地感知了横山“长焰煤”的厉害,一个多小时之后,老腰鼓演出结束,那煤堆最底层的煤块还没有烧透。如果不是人为地用水浇灭,我估计那煤堆得烧上一整天。

黄土有情

人人都知道黄土高原,可知道黄土是怎样的一种土吗?横山的黄土,因干燥缺雨,昼夜温差大,土很洁净。洁净到什么地步?过去,婴儿及瘫痪在床的老人,都是用炒热的沙土代替现在的“尿不湿”。农村的大人孩子受了伤,顺手抓一把黄土捂在伤口上,消炎止痛,过一两天就好了。

60多年前,河北也有这样的土,我下洼割草或帮着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农事,手脚割破了也是抓把土堵血。想不到,横山的土竟然60多年没有退化,没有毒化!

横山缺雨,不等于缺水。俗云,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流成河、积成湖。秋天,在横山区数万亩稻田区的稻田沟里,螃蟹很多,有个水洼就会有拣一兜半大不小的鲫鱼或小肉棍鱼……

——谁能告诉我,如今还有哪里的稻田沟里会有螃蟹及小鱼小虾?人都被快毒死了,别说螃蟹小鱼了。食物不净毒害的不仅是人的肢体,伤害最重的是良知。世界上最牢靠的先进,就是没有成为先进的牺牲品。是不是可以说,横山人的心地相对会质朴敞亮得多?

“千年老根黄土里埋”——当下还有多少人把土地当做民族之本、生命之根?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是先养地,养好地,地才养人。地是根,地是本,“重本务农,国之大纲”。即使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经典之作《谷物传》,也认为“土地是财富之母”。

横山的黄土高原,元气淋漓,天高地厚,万物变化精醇。深处藏金,浅表献粮,养育了历史,也养育过革命……今人着实应该思量,如何不辜负这片黄土高原腹地的深情厚意?

责任编辑 阎强国

猜你喜欢

横山
新时代横山说书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横山谷子产业发展探析
海边,一个小村的倒影
红楼遗梦在常州
浅谈横山农村公路养护对策
红歌《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的台 前幕后
本期主题:胆小鬼
绿色丰碑
能力不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