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有人,课堂有魂

2020-12-28简允诗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42期
关键词:隋文帝隋炀帝统一

简允诗

【摘要】“历史教育的本真是强调人,发现人,理解人”,历史人物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笔者以《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为例,阐述了历史人物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中,笔者紧密围绕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个历史人物,以人带史、以人共情,落实课标。同时,深挖人物的细节,展示历史的血肉,使学生“目中有人”,让课堂拥有灵魂。

【关键词】历史人物;历史课魂

赵亚夫认为:“历史教育的本真是强调人,发现人,理解人。”历史是人的历史,没有人物的历史就缺乏灵魂。“历史是人事的记录,必须是先有了人才有的历史。”可见,人物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当前的历史教学存在着去人物化的趋势,历史课堂存在“目中无人”的现象。找回历史课堂中“遗失的人”,就是找回历史课堂的灵魂。

一、眼中有人,备课有“神”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无疑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历史是人所创造的,在历史潮流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选择恰当的历史人物展开历史教学,是历史人物回归课堂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历史教学成型的关键。一般来说,课堂教学主线人物的选取有三种类型: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根据教学需要塑造的虚拟人物、引导读者走进课堂成为代入人物。

(一)真实人物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这么一些人物,他们站在历史潮头,影响历史的进程,他们也许来自不同的领域,政界、商界、文学界、艺术节……但他们不约而同地被写入历史。因此,选择真实的历史人物作为教学的主线人物,能增强历史教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在课例《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教学中,教师选择了“隋文帝”与“隋炀帝”建构课堂。隋朝的建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300多年的分裂局面,中国南北重归统一,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然而,隋朝的历史繁荣而短暂,二世而亡,因隋炀帝的暴政使隋朝迅速灭亡。课标要求学生“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统一”与“灭亡”是本课的重点,也是破题的关键。鉴于隋文帝建立并统一隋朝,隋炀帝结束隋朝,因此,“隋文帝”与“隋炀帝”成为这一节课的主线人物。

(二)虚拟人物

历史的发展波澜壮阔、人物的经历跌宕起伏,而教材在介绍历史时却高度精炼,有时一节课时间跨度很大,有时一节课内容细碎零散……因此,寻找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历史人物困难重重。鉴于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塑造一个与教学内容契合的虚拟人物,同样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如,课例《盛唐气象》中,教师塑造了一个虚拟人物“小唐”,由他带领学生一起领略大唐十二时辰,感受盛唐气象。

(三)代入人物

在一些教学内容比较零碎,涉及面比较广的文化课或经济课中,一个历史人物难以驾驭课堂。因此,利用穿越历史的方式,引导学生作为代入人物走进课堂,也是主线人物教学的一种方式。如,课例《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讲授中,教师设问“如果可以穿越,你最想回到哪个朝代?”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身临其境,穿越到宋代,通过行走都市,感受市民文化;借助词曲书画,领略宋元文化。整节课,生动有趣,代入感强。因此,只要教师的眼中有“人”,让“人”走进课堂,通过人物建构教学模式,那么教师备课就如找到了开门的“钥匙”,下笔有神,得心应手。

二、心中有人,課堂有“魂”

人物是历史的主角,从理论上讲,所有历史事件都有历史人物的参与,而所有历史事件都由一个或多个人物串联。如何把主线人物与教学内容完美结合,形成完整的教学逻辑,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人物的使用一般可以有三种方式:以人物发展的时间为序进行讲授、以人物事件细节为突破进行讲解、围绕人物设计若干问题统率全课。在讲授《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时,笔者选取了以问题为统率讲授的本课。

在导入环节,笔者以“谥号”为引子调动学生兴趣。那么,什么是谥号?《逸周书·谥法解》记载,“谥者,行之迹也。”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其中,经天纬地曰“文”,如,隋文帝;好内远礼曰“炀”,如,隋炀帝。那么,这两位皇帝分别做过什么,以致后人对他们褒贬不一?我们应该如何客观评价隋炀帝?从而引出课题《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在新授环节,围绕隋文帝和隋炀帝,笔者设计了三个主干问题:隋文帝有何功绩?隋炀帝有何过错?如何客观评价隋炀帝?

第一问:隋文帝有何功绩?

首先,介绍杨坚生平并展示隋朝建立与统一地图。

隋文帝,姓杨名坚,本来是五代十国时期北周最后一位皇帝周静帝的外公,581年,杨坚废掉静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杨坚灭了南方的最后一个政权“陈”,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300多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由此归纳出隋文帝的第一个功绩是“建立隋朝,统一中国”。

接着,展示图片,这是位于洛阳含嘉仓,隋朝的最大的粮仓,据考古发掘,这个粮仓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而这样的粮仓,隋朝不止一个。史料记载:

由此可见,隋文帝统治时期,经济相当繁荣。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隋文帝励精图治。因此,隋文帝的第二个功绩是“励精图治,开皇之治。”因此,后人评价杨坚为“经天纬地”。

第二问:隋炀帝有何过错?

隋文帝死后,隋炀帝杨广继位,隋炀帝做过什么,以致后人给他“炀”这样一个谥号呢?

从史料的关键内容“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通涿郡筑长城皆征百万余人”“东征皆兴百余万众”“造船,诸州役丁,死者十三四”,我们可以看出,隋炀帝表现: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征伐辽东民不聊生、穷奢极欲纵情享乐、四处巡游祸害地方。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历时38年。

隋炀帝的命运,告诉了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然而,隋炀帝是否就没有任何功绩吗?

第三问:我们应该如何客观评价隋炀帝?

我们再看史料:

这条渠就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巩固国家统一。因此,隋炀帝功绩一:开凿运河,沟通南北。

我们再看,隋朝以前,根据九品中正制,政府官员多从贵族子弟中选拔,出身卑微的平民根本没有机会当官。但隋朝以后,这一现象发生变化。《神童诗》记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由此可见,农民可以通过读书入朝为官。是什么使选官发生改变?是隋炀帝创立的科举制。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影响中国1300多年。

隋炀帝在位十四年,开运河,创科举,北巡突厥,西巡河右,经略西南,招抚琉球,从南到北,为成就大国之梦,始终在奔走。因此,我们评价隋炀帝,应该客观全面。

纵观本课例,两个主线人物,三个主干问题,统率全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重点突出,线索分明,“课魂”油然而生。

三、历史有人,教学有“门”

历史教学有了“人”,课堂教学就找到了“门”。

(一)历史学习之“门”

以人物建构课堂,学生跟随人物的步伐,走进历史的长河,感受历史的血肉;教师围绕历史人物,深挖人物细节,展示历史血肉,以人带事,以人共情,展示隋朝历史。同时,借助人物的影响,发挥其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隋炀帝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这为学生日后学会做人提供了历史借鉴。

课后791人次完成了本课例的随堂检测(10道单项选择题,每题10分,共100分)。检测数据显示,本课检测平均分为76分,即本课教学很好地落实了基础知识。

(二)历史教学之“门”

以人物为主线进行历史教学是回归历史教学本真的重要途径,运用人物主线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使宏观历史画卷随着人物的人生軌迹徐徐展开。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改变固化的教学模式及历史课堂“目中无人”的现状具有明显效果。

实践证明,人物主线教学除了适合于课例《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外,还适用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大部分的课例,如: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模板,以人物为主线的教学需根据教学内容的时间跨度、空间范围、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是否适用。

(三)教学特色之“门”

教师教学不能只会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定期总结,反思提炼,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是教师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历史有人,让人物回归历史课堂,带领学生以人学史,以人鉴史,回归历史教学的本真,并把此教学方式推广于适用的课例,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寻找主线人物教学法的“门道”。那么,教师的个人教学特色便逐渐形成。

在《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紧密围绕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个历史人物,以人带史、以人共情,落实课标。同时,深挖人物的细节,展示历史的血肉,使学生“目中有人”,让课堂拥有灵魂。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历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隋文帝隋炀帝统一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淝水之战
不以公权泄私愤
隋朝末年的“奇人”宇文化及
隋朝“江都之变”风云
隋文帝造字
统一方向 瞄准目标
李渊起义
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