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家费鲁乔·布索尼的“彩窗”理论

2020-12-28罗曼

人民音乐 2020年11期
关键词:技术细节钢琴家巴赫

于费鲁乔·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1866—1924)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已经有不少了,笔者从另一面来谈谈他的钢琴技术思想。在詹姆斯·弗兰西斯·库克编著的《伟大钢琴家谈钢琴演奏》一书第七章“钢琴学习中的重要细节”(Important details in piano study)记录的布索尼谈话中,可以读到一段非常有趣且有理论挖掘价值的文字,值得介绍给钢琴教师和学习者。

他在文章的开篇写道:“几年前,我遇到一位非常有名的艺术家,他的名声建立在他制作的奇妙的彩色玻璃窗上,他被同时代大多数人认为是最伟大的高水平艺术彩窗的制作者,他的名声传遍整个欧洲艺术界。他对我说的一句话,比我目前所能想到的任何话都更能说明细节的重要性……”“如果一件真正伟大的艺术品,比如一扇彩色玻璃窗,被意外的打碎,散成小碎片,你也應该能够通过检视其中一块碎片来评价整扇窗户的伟大程度,哪怕其它所有碎片都消失了。”

布索尼在这里受到启迪,由此展开了关于钢琴学习和演奏的细节问题讨论。他特别强调了钢琴学习和演奏中细节的重要性,发现细节、倾听细节、练习细节、思考细节,是成为伟大钢琴家的基本技术观念,从而阐发了他关于钢琴学习和演奏的“彩窗”理论。

什么是布索尼的“彩窗”(Colored glass Windows)理论呢?按他的那位彩窗艺术家朋友的说法,整个彩窗的艺术性是建立在每一片彩色玻璃上的,哪怕是彩窗打碎了,其碎片也应能够反映出整体的艺术水平。同理,把建立在复杂音关系上的钢琴作品演奏出来,其整体的艺术性或艺术价值也是建立在极其精微的技巧细节上的。触键、踏瓣、句法、延留、呼吸、节奏……甚至手势、坐姿等等,正是这些技术细节上的讲究和成功,才使得钢琴作品的整体得到高水平的呈现,处理整体与片段(Whole and Fragment)的合理、良好的关系,是每一位钢琴演奏家的成功秘诀。没有细节的打磨,是不可能有整体的艺术高质量的。没有每一个声音片段的质量,怎么会有整个“音乐彩窗”的动人之美呢?

美国钢琴家露丝·史兰倩丝卡曾把演奏钢琴比喻为在观众面前制造出一朵美丽、鲜艳的玫瑰花,而它的美丽,却在于钢琴家在每一片花瓣上的细心创造,从而诞生出一个鲜活的艺术生命。她说要“让每一个弹奏出来的音符具有意义”,这不也是强调细节吗?史兰倩丝卡自述常常花上许多时间、甚至几个月在一段非常平凡、不显眼的技巧上用心琢磨练习,在钢琴音乐的技术细节上下足功夫才放过自己。而自从有了录像技术,我们更可以不仅听到,也能够看到钢琴技术的“彩窗”细节。如霍洛维茨(V.Horowitz,1903—1989)的触键,可以说与古典的技术和许多现代的技术大为不同,有人从演出录像中发现,每一次触键他的指尖都会向自己身体方向弯曲,发出的声音清脆爽朗,音色变化微妙,但他的大部分触键方法是肘部比键盘低,手掌张开成平面,手指向前伸,然后类似抓东西般弹下去。不妨说,正是这些技术细节造成了霍洛维茨的演奏风格?譽。对自己要求十分苛刻的智利钢琴家阿劳(C.Arrau,1903—1991)常常用镜子、录像等来观察自己的演奏细节:手腕高低、身体动作、指尖和关节、手肘与琴键的关系等,以调整演奏状态,并特别注重根据音乐需要调整身体和手指的动作变化。?譾可以说,钢琴艺术史上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几百年来,钢琴这件乐器不断得到完善,钢琴演奏技术也不断精细化和高难度化,许多伟大钢琴家为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产生了极其多样的演奏技术和演奏风格,但他们对细节的重视,则无不与布索尼的“彩窗”理论相呼应。布索尼对细节的讨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强调对细节要有“预判”。

比如,在需要流畅的演奏时,任何一个技术细节的冲突或失误,一个不和谐或刺耳的音符,将导致不流畅,不顺遂,都表明预判不足或失误,从而破坏整个演奏效果。那么,好的、合适的预判从何而来?本文作者认为,对于钢琴音乐作品细节的预判,首先是建立在对钢琴演奏技术细节的了解之上,也就是发现细节。布索尼自己就曾坦言,对细节的仔细观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如何能够发现细节、分析细节?钢琴家们从自己的演奏体验中总结出许多经验,比如,科尔托(A.Cortot,1877—1962)要求学好乐理和史论知识;塞尔金(R.Serkin,1903—1991)注意了解不同版本乐谱的细微差异;还有的钢琴家强调“想象力的练习”,在弹奏之初,要能够想象出每一个音符的音色、乐句的走向以及重要技术细节、整个作品的气息跨度和感情状态,没有音乐想象力是不可能有高质量艺术创造的。历史上许多伟大钢琴家和钢琴教师当然也是这样的,李斯特(F.Liszt,1811—1886)在开始练琴之前,要分析乐谱上的每一个音符,思考音符的音色变化,了解声部关系,确定速度,情感状态,技巧表现等等,甚至做出各种标志才开始练习?譿;施纳贝尔(Artur Schnabel,1881—1951)对自己要演奏的作品也要做事先准备,和弦连接、乐曲转调、音符与音符关系、乐句与乐句关系、节奏的变化、音响的厚薄等等,都仔细了解并精心设计,同时联系自己内心的感受来理解这些细节,他的预判可以说是建立在理性知识和心理直觉之上的?讀。对钢琴技术细节的预判,就好比是在建造彩窗之前要观察光线照过来的方向、时间、角度,设计每一片玻璃的形状、大小、色泽,从而能够预判经过巧妙搭配构成的整个彩窗是什么效果一样。

第二、强调倾听细节的重要性。

布索尼说,很少有学生注意到这样一个细小方面,它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人们不禁要说,成功的音乐进步的主要部分取决于它,这就是要学习倾听细节。练习期间的每一个音都应该被听到,即:人们应该打开耳朵倾听,对声音进行它应该得到的聪明而有理解力的分析。

他批评一些不良现象,学习者只顾在钢琴上敲打,而对自己发出的声音毫不在意。而他自己则非常注意倾听:“在我自己的独奏会上,听众中没有人比我听得更认真的了。我努力倾听每一个音符,当我演奏时,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目的上,即根据作曲家的要求和我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最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作品,我几乎不会意识到其他的事情。”

音乐是诉诸“听”的艺术,联系布索尼的“音乐彩窗”理论,他强调的“听”当然主要是听细节以及细节与整体的关系。按照其艺术观念,一个钢琴家如果不能在演奏中倾听自己的技术细节,就不会发现任何改进的可能,当然也不能孕育出新的细节,他的艺术发展就停顿了。正是因为能够不断地发现技术细节、改进技术细节、甚至挑战技术细节,才给艺术家带来工作热情和智力趣味,否则艺术家在听众面前将变得平淡无奇、毫无魅力。

一般而言,没有一个成功的钢琴家不强调聆听,史兰倩丝卡在论述自己钢琴生涯的著作中,甚至专门设计了一章来讨论这个问题,认为“智慧的听”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輯。法国钢琴家季泽金(W.Gieseking,1895—1956)在要求背谱的同时,也极其强调听觉训练,认为要进入音乐,首先是耳朵的训练,他甚至写了一本书《钢琴技巧》(Piano Technique)来强调这一理念。他的教学法与其他人很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特别要求耳朵训练,所谓“听的教育”。演奏时听的不是音准,钢琴早就为你准备好了,而是听音长、音色、音质、音关系。他的格言是“听见你自己”,并认为这是钢琴学习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史兰倩丝卡认为,大部分钢琴家是依赖耳朵来带领音乐的进行的,是“用耳朵去分辨声音”,强调“听起来是对的”,要聆听“自己的声音”(包括录音),就如同古尔达(F. Gulda)在教学中把录音给阿格里齐(M. Argerich,1941—)听,要她自己去发现自己的演奏意蕴,自己的演奏气质;拉赫玛尼诺夫(S.Rachmaninoff,1873—1943)同样要求“从自己的演奏中去了解音乐”,在与音乐声音的交流中获得音乐理解,这种理解是感性经验与音乐理性的高度结合?輲。钢琴家兼作曲家的舒曼(R.Schumann,1810—1856)在《给年轻音乐家的规则与箴言》中提醒年轻音乐家要打开耳朵,注意聆听周遭所有的声音,门铃声、玻璃窗震动声、小鸟歌唱声等,以提高耳朵的灵敏性,这有助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钢琴上,弹奏出最合适的音色与音量?輳。而霍洛维茨的“金耳朵”甚至能够敏锐到发现音乐厅的最佳发音点。他在演奏前总是花不少时间跑遍音乐厅各个角落,去聆听、了解和发现钢琴放在什么位置发出的声音最好。他的极其敏锐的听觉来自先天条件和后天训练,也当然与他的钢琴音色的丰富表现有关。假如我们把这里强调的“听”换成“看”,把“耳朵”换成“眼睛”,就不难理解布索尼的音乐“彩窗理论”对于钢琴艺术的意义。我们看见的是彩窗美丽的整体,同时眼睛也可以敏锐的感知每一片玻璃的光彩;我们听见的是整个音乐作品,而钢琴演奏的细节却正是构成这个美好事物的基础,二者异曲同工。

第三、强调练习细节的必要性。

布索尼对细节的要求和练习十分苛刻,认为这是许多伟大钢琴家成功的秘诀。正如一部杰出的戏剧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安提戈涅》或《无病呻呤》《玩偶之家》等,如果演员不能把剧中的语言断句,也就是将戏剧文学用仔细确定的句式和语气表达清楚,那这部作品就会毫无意义。布索尼作为职业钢琴家,是深谙此中之道的,虽然他已经被承认是大师级人物,却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知道某些细节还有提高的必要,因此他说,为了矫正我已经提到和一些没有提到的细节,我得出结论:我必须设计出一个全新的技术系统,当这个技术系统与众不同时是最好的。理论上说,每一个个体都需要一个不同的技术系统,每只手、每只胳膊、每一组手指、每一个身体,最重要的,每一个智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我努力深入研究技术课题的基本规律,并建立了我自己的体系。

为此,布索尼经过大量的学习和研究,找到导致自己不足的技术原因,花费许多时间来设计自己个人技术学习的路径,从而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所以他说,发现个人缺点,思考自己的不足,意识到技术细节的极端重要性,是完全必要的。但这显然还不能解决问题,还必须有科学的练习方法。布索尼怎样解决练习细节问题的呢?

首先,是把感到困难的细节分开来单独练习。颤音、琶音、重音、弱音、大跳、滑行、连音、复节奏、半音阶、倒指法、交叉指法、特殊指法、触键法、踏瓣技术、快速的八度……无数钢琴技术书籍和练习曲集,都强调单独练习、分开练习、慢速练习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读到许多这类例子。而布索尼本人则不仅在以上这些钢琴技巧上不厌其烦的苦练,而且在钢琴踏板的技术细节上下足了功夫。他改编了多达十四首巴赫管风琴作品。如何让用气息发声、因而声音可以长时间延续的管风琴音乐移植到只有楔槌击奏而声音短暂的钢琴上呢?这始终是一个技术问题,如是踏板的作用就必然突出出来。布索尼特别善于使用“持音踏板”(Sostenuto pedal),用自己高超的耳朵听觉和演奏技术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踏板就是布索尼的音乐彩窗上的小片玻璃,他努力去“擦亮”它并把它安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其次,是开展技术提高的自主练习。布索尼认识到,每一个人的条件是不一样的,缺点或弱点也不一样的,要演奏的钢琴作品也可能不同,故而技术细节的难点不一样,为什么要求学生去练习对他不合适的细节呢?所以他强调“必须给予学生极大的自主权”,对某个人有用的练习,对另外一个人可能不合适。因此,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针对自己的不足去练习。布索尼还举出19世纪波兰钢琴家陶西格(C.Tausig,1841—1871)为例,提出练习要与音乐作品的表现目的结合。虽然这位技术大师的练习方法对绝大部分演奏家而言,都是非常精巧有用的,但他要求对一些练习曲进行变形、换位、移调等等练习则是不合适的,因为音乐作品里适合这样练习的段落非常之少,因而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最后,我们来谈谈布索尼关于演奏巴赫的观点。在库克的这本书中我们发现,布索尼强调巴赫的重要性到无以复加:“巴赫!巴赫!巴赫!”这是他强调的句式。他认为,在关于重音和乐句的研究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推荐比J.S.巴赫的作品更有指导意义的作品了。这位不朽的图林根作曲家是所有作曲家中的编织大师,他的“织锦”在精致、色彩、宽广和整体美感上都是无与伦比的。为什么巴赫对于学生如此重要?这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他的作品的结构方式迫使人们去研究这些细节。即使学生仅仅掌握了二部创意曲的精细复杂之处,就可以肯定地说,他已经成为一名更好的演奏者了。不仅如此,巴赫還迫使学生去思考。

我们知道,布索尼改编过许多巴赫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钢琴音乐思维和对作曲技术的深入了解。例如被称为“小提琴音乐圣经”的《d小调恰空》(BWV 1004)是巴赫创作中的精品,布索尼运用精湛的手法改编的曲子,也成为了钢琴音乐著名的作品(Busoni,Chaconne für Violine allein),以至于有人认为能够听了上瘾,布索尼强调巴赫的重要性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作为钢琴家的布索尼,非常注意巴赫音乐对于锻炼演奏细节的重要性以及音乐思考与演奏的关系,其关键词是“结构方式”“迫使思考”。布索尼认为,巴赫的复调乐曲结构方式是钢琴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巴赫以极为精巧的作曲技术编织成作品的声音织体,每一条声线都发生与其他声线的对位关系,其中重音、对位、应答、断句、气息等等技术细节,学生如果不思考、不分析、不了解,就不可能理解巴赫。巴赫的音乐“彩窗”是以极为细小的声音片段构成的,学习演奏巴赫能够帮助我们掌握细节,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表达音乐作品的技术能力,甚至可以说,弹好巴赫能够帮助我们真正理解作为多声乐器的钢琴。布索尼的这个贴心建议是值得钢琴学生和教师们接受的。

总之,我们从布索尼的彩窗理论获得的启迪是,强调钢琴演奏的细节是永远不过时的。细节是音乐艺术生命的源泉,布索尼曾把钢琴踏板比喻为音乐天空中的光线,不也是这个道理吗?正是细节照亮了整个作品!

罗曼  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讲师

(责任编辑  张萌)

猜你喜欢

技术细节钢琴家巴赫
巴赫
老钢琴家的记忆消退之际(改编)
我是小小钢琴家
基于MVC模式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构建
OEHLBACH(奥勒巴赫)MATRIX EVOLUTION
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
论巴赫音乐的多重风格特征
钢琴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