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太阴穴”考

2020-12-28王文顺李兰珍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少阴太阴腧穴

王文顺,李兰珍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730000)

1900年《灸经图》(有学者命名为《灸法图》)出土于敦煌莫高窟,人们在整理中发现其中记载有以经脉名称命名的古代腧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阳。这一发现引发了大家对《黄帝内经》中诸如“刺足太阳少阴”等所指到底为经脉还是腧穴的思考。经张侬等[1-2]学者的考证,《黄帝内经》存在以经脉名称命名的腧穴,且对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手太阳、足太阴、手少阴、手心主等古穴进行了考证。此外尚有手少阳、手太阴、足少阴等古穴待考证。现对手太阴穴进行考证,以期考证清楚其位置及功效。

1 经脉穴

以经脉名称命名的腧穴被称为经脉穴,其记载最早见于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其中有“灸其泰阴、泰阳□□,令”的论述,起初整理者认为“泰阴、泰阳”是指人体经脉,但有学者提出“泰阴、泰阳”当指腧穴[3],敦煌卷子《灸经图》中图2、图8、图9中有手阳明、足阳明,注文11有足太阳,手阳明标记在手腕部略后方,足阳明只保留标引线,在足跗部,“足太阳,在踝外后宛宛中是[4]。”也佐证了经脉穴的存在。经脉穴在唐代亦有流传,但影响力已很小,宋代以后,以经脉名称称谓的古穴名已少有所闻[1],对手太阴穴的论述已基本不存。

2 手太阴穴考证

2.1 手太阴穴的位置

《灸经图》中有对经脉穴的标识图及注文,但由于其书已经残缺,对手太阴穴的标识图及注文已无法见到,只能从其他古籍中进行考证,但只有《脉经》《小品方》《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明确提到了手太阴穴的位置,但《小品方》与其他三者中的论述相差极大。《脉经·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曰:“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苦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经,治阴。在鱼际间。”[5]《备急千金要方·大肠腑脉论第一》云:“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若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治阴,在鱼际间。”[6]此说与《脉经》论述基本相同,少一“经”字,很可能为对《脉经》的转引或引自同一古文献。此外《千金翼方》中亦有对手太阴穴位置的论述,与《脉经》《备急千金要方》中论述稍有差别,《千金翼方·肺病第七》曰:“刺手太阴出血,主肺热气上咳嗽,寸口是也。”[7]但“鱼际间”“寸口”二者相距不远,可能为论述习惯的不同。《小品方》中对手太阴穴的论述,与《脉经》的论述相差较大,《小品方·灸法要穴》曰:“灸黄疸法……灸手太阴,随年壮,穴在手小指端。”[8]但其很可能为手少阴穴之误。《千金翼方·黄疸第三》云:“两手小指端,灸手少阴,随年壮。”从已考证的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阳等穴位置来看,经脉穴皆位于十二经脉本经之上,且多位于手足部。手小指为手少阴经所过之处,因此《小品方》中手太阴为手少阴之误。

2.2 手太阴穴的功效与操作方法

《脉经·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曰:“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苦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经,治阴。在鱼际间。”“右手关前寸口阴实者,肺实也。苦少气,胸中满彭彭,与肩相引,刺手太阴经。治阴。”[5]在《脉经》中手太阴穴主治咳嗽上气、少气胸满等,主要为肺气机失调的病证,操作方法为针刺。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也保存了许多经脉穴的论述,《备急千金要方·大肠腑脉论第一》:“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若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治阴,在鱼际间。”[6]《备急千金要方·心腹痛第六》:“心痛,气短不足以息,刺手太阴。”[6]《备急千金要方·温疟第六》曰:“肺疟,刺手太阴阳明。”[6]《千金翼方·痎疟》:“肺疟,令人心寒甚热,间善惊,如有见者,刺手太阴阳明。”[7]《备急千金要方·惊痫第三》曰:“肺痫之为病,面目白,口沫出,灸肺俞三壮,又灸手阳明、太阴各二壮。”《备急千金要方·心腹第二》曰:“凡胸满气短不得汗,皆针补手太阴以出汗。”[6]《千金翼方·肺病第七》曰:“刺手太阴出血,主肺热气上咳嗽,寸口是也。”《千金翼方·大肠病第八》曰:“肝咳,刺足太冲;心咳,刺手神门;脾咳,刺足太白;肺咳,刺手太泉;肾咳,刺足大溪;胆咳,刺阳陵泉;厥阴咳,刺手太阴。”[7]《外台秘要·十咳方六首》亦引此文。《千金翼方·小肠病第四》曰:“狂癫惊走风恍惚,瞋喜骂笑歌哭,鬼语吐舌,悉灸上星、脑户、风池,手太阳、阳明、太阴,足太阳、阳明、阳跷、少阳、太阳、阴跷、足跟,悉随年壮。”[7]因此在《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手太阴穴的功效在《脉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其功能主治为肺痫、胸满气短、肺胀、厥阴咳、狂癫等。但基本以肺系病为主。操作方法主要有针刺、刺血及灸法。

3 《内经》中的手太阴穴

在《黄帝内经》中的经脉名不可均当作经络解,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其所指为经络还是腧穴。《黄帝内经》的经络名称一般是指整条经线而言的,但在特殊情况下,经脉名称可指一个穴位。通常是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如刺、灸,或者与具体腧穴并列[9]。《素问·刺热论》曰:“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素问·刺疟论》曰:“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灵枢·杂病》曰:“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灵枢·口问》曰:“(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灵枢·刺节真邪》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等。《黄帝内经》中虽然有手太阴穴的记载,但缺少对其位置的描述。从其论述可以推断手太阴穴的主治功能为咳嗽上气、外感热病、哕等肺系疾病,以热病为主;热病出汗;其他脏腑疾病(心痛)引起的肺气机失调;疟等。操作方法以刺为主。此外《针灸甲乙经》引用了《黄帝内经》中的论述,但并未明确指出经脉穴的存在。

4 结论

以经脉名称命名的腧穴称为“经脉穴”,手太阴穴是其中之一,见于《黄帝内经》等诸多医学典籍之中,是古代针灸学术流派的遗存,对其部位、作用的考证,既有利于对古代针灸源流发展的认识,也有利于《黄帝内经》经旨的理解,还能使其重新为临床服务,提高临床疗效。

手太阴穴为经脉穴之一,其位于鱼际间,其功能主治为咳嗽上气、外感热病、哕、胸满气短、肺胀等肺系疾病;热病出汗;其他脏腑疾病(心痛)引起的肺气机失调、厥阴咳;疟;狂癫等。主要以肺气机失调为主。操作方法主要有针刺、刺血及灸法。

猜你喜欢

少阴太阴腧穴
梁宏正教授从“开阖枢”论治肾病的经验
黄帝内经
“太阳-阳明-少阴”传变分期下痛风性关节炎的病理机要探析
从少阴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探析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Thirty-Six Stratagems (1)
旅途止泻按脾腧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从阴阳大法初探太阴欲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