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6 排螺旋CT 在乳腺癌肝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2020-12-25包育山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5期
关键词:低密度乳腺边缘

包育山

(赣榆瑞慈医院,江苏 赣榆)

0 引言

肝脏中极易出现各种肿瘤的病变,肝脏部位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及继发性肝转移瘤[1]。乳腺癌是人体乳腺的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据相关研究显示,全球的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99% 的乳腺癌患者都为女性。目前,乳腺癌的病因尚不明确,且早期的乳腺癌并不会出现特殊的体征表现,容易导致患者忽略[2]。通常乳腺癌患者都是通过体检时发现。原发乳腺癌并不会威胁患者的生命,但当乳腺癌细胞在失去正常细胞的特性后,会出现细胞连接松散的情况,容易导致癌细胞脱落,从而跟随患者的血液或淋巴液在全身散播,造成癌细胞的转移,肝转移就是常见的乳腺癌细胞脱落造成的,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了较大的威胁[3]。因此,临床上的诊断十分重要,早期发现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患者的预后效果。本研究就16 排螺旋CT 在乳腺癌肝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2 月至2019 年6 月我院放射科收治的乳腺癌肝转移瘤患者102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4~62 岁,平均(47.65±3.03)岁。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表现为程度不一的疲倦、乏力、发热、食欲不振及体重减轻等。患者纳入标准为:①无精神疾病,具有良好依从性;②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CT 检查,采用西门子Emotion16 排螺旋CT 机为患者进行检查。扫描的范围为患者的肺尖与乳房的下边缘之间,采用连续扫描。首先为患者进行胸部的CT平扫,再为患者的上腹部进行增强扫描。在为患者检查的过程中,使患者采取仰卧位于检查床上。首先开展常规的CT平扫,调节扫描的参数为:200 mA 的管电流,1 mm 厚的层厚及120 kV 的管电压,调节扫描周期为4 s。完成CT 平扫后,为患者开展增强扫描。扫描前需为患者注射碘佛醇,采用高压注射器,将浓度为320 mgI/mL,剂量为100~150 mL 的碘佛醇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为患者进行注射,在第一期时,采取1.2 mL/s 的注射速度,注射剂量为50 mL;第二期则调节为0.5 mL/s 的注射速度,注射的剂量与第一期相同。增强扫描的参数应调节为120 kV 的管电压、10 mm 的准直及260 mAs 的管电流。CT 增强扫描实施于注射开始后的第30秒,扫描后得到肝动脉期为主的图像。于患者注射碘佛醇后的第80 秒为患者开展扫描,得到门静脉期为主的图像,待完成对患者CT 扫描后,由专业医师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CT 平扫的图像显示为:①观察到患者的病灶部位存在多发性、不同大小且密度较低的肿瘤结节,较少观察患者有无囊变、钙化及出血等情况的发生;②患者的低密度病灶区域,可常见密度更低的病灶区域,这两种低密度的病灶区域间存在着“晕征”。

为患者进行CT 增强扫描可发现:①在患者的肿瘤边缘,只会呈现出一种现象,即一过性增强现象,其中最典型的表现为牛眼征。图像中,主要可观察到患者的病灶区域的中心呈现为低密度的表现,其病灶周围的环状表现为密度高的增强带;②在患者的肿瘤边缘处可观察到呈现出持续增强的现象;③在患者的肿瘤边缘处未发现明显的强化现象;④肿瘤的整体出现一过性增强的现象,肿瘤呈现低密度,观察图像,与肝细胞癌类似;⑤观察到患者出现囊样改变的情况,从图像可观察到患者的囊壁厚度不一致,血管的受压较大;⑥图像上同时可观察到患者的转移灶及原发灶。若图像观察到患者的病灶边缘发生强化,同时其病灶区域的密度有所增加,代表患者的肿瘤边缘存在活力,表示为活动肿瘤,或肿瘤的中心坏死。

3 讨论

乳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易发生于乳腺腺上皮组织,女性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体健康[4]。乳腺本生对人体生命活动并不会造成影响,并非是重要的器官组织,但在乳腺发生变化病变,出现乳腺癌时,癌细胞较易发生转移[5]。据相关研究显示,我国乳腺癌的好发人群为50~54岁的女性,虽目前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有研究发现家族史是导致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6]。乳腺癌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出现乳腺肿块,大多数患者发现肿块后,肿块并无疼痛感,少数会发生刺痛或隐痛的现象,患者的乳头会分泌液体,主要有乳汁、脓液及血液等,乳腺癌的发生还会导致患者的乳腺皮肤发生变化、乳晕、乳头异常等[7]。目前,临床上常采用腋窝淋巴结清除术等治疗乳腺癌,但患者即使经过手术治疗,依然难以根治,术后容易出现复发及转移的情况[8]。乳腺癌的转移部位多发于肝脏部位、肺部、胸膜处及部分软组织中等,其中乳腺癌最为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脏。大多数的恶性肿瘤的常见转移部位都为肝脏部位,转移的类型有两种,可分为血行转移或淋巴道转移[9]。其中,血行转移中,动脉性肝转移的过程中,除肝脏部位外的大多数脏器在发生转移前,转移癌早已存在,如乳腺癌和甲状腺癌等[10]。

乳腺癌肝转移在早期时,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因此患者常会忽略,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11]。随着病情的发展加重,症状表现逐渐明显,可表现为肝脏受损的非特异性症状,包括疲倦乏力、食欲不佳、发热、腹胀及体重减轻等,随着病情的继续发展,患者还会出现腹部积水、肝肥大及黄疸等症状[12]。因此,早期的诊断能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治疗时间,从而进行对症的治疗,缓解病情,延缓病情的发展,在临床中,积极利用各影像学技术,为患者进行乳腺癌肝转移的检查,具有较高的价值[13]。据相关研究显示,通过影像学检查,能够清晰观察到患者的乳腺癌肝转移的特点是动脉发生快速强化的现象。患者的转移灶的大小与患者的增动脉增强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CT扫描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中[14]。CT 扫描检查具有操作简单且诊断准确率较高等特点,在疾病的诊断中,能够发现微小的病变区域。应用CT 扫描检查患者的各种实质脏器的病变情况等方面,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因而具有较大的优势。医学中,影像技术的进步,推动了CT 技术的不断发展,愈发成熟,尤其是16 排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在肝转移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与患者体内的良性病变区域比较,乳腺恶性肿瘤中,明显增加了微血管的分布数量,且在患者的病灶周围区域,分布数量明显比患者的中心区域多。其中,少血供转移是肝转移瘤中最常见的现象,大多发生于患者的肺部、腺、肠胃道、乳及头部或颈部肿瘤。患者的门静脉病变晚期症状在影像中,可观察到有低密度病变的区域[15]。该门静脉病变晚期中,患者体内正常的肝实质会发生强化的现象,同时暴露出少血供的转移瘤,也有部分情况会表现为病变区域边缘的强化现象。患者的病变区域边缘发生强化,代表患者的肿瘤边缘具有一定的活力,代表病灶的中心区域发生坏死,又或是肿瘤为活动肿瘤。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为患者进行CT 平扫,可以清楚观察到低密度的病灶位置处,存在着更低密度的病灶区域,且该病灶区域的边缘有明显的“晕征”现象存在。给予患者CT增强扫描可发现,患者的病灶边缘发生强化的现象,且病灶边缘的密度更高。在进行动态扫描中,可发现,在转移癌中,不同的肿瘤边缘处,会呈现出一过性增强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影象中较常见。且在患者的肿瘤边缘部位,会发生持续性增强的现象,但不会出现突然性的、较为明显的强化现象。患者的病灶区域有牛眼征的情况出现,同时会发生囊样改变,在观察到原发灶的同时,还会显示其他的转移灶。在乳腺癌肝转移瘤中,常见的表现是靶征或牛眼征。转移瘤出现晕环的情况,可能代表着患者体内的肝实质正常区域及癌细胞的增殖区域的压缩结合部,可常见于乳腺癌等侵袭性肿瘤中。此外,需要加以重视的是,无论是哪种转移瘤,大多数的转移瘤都会损伤患者的肝脏区域。对于发生富血供转移瘤的患者,在诊断中,医师需仔细鉴别与其他富血供肿瘤如FNH、腺瘤、血管瘤及肝癌等的区别。而对于发生乏血供转移瘤的患者,诊断中需仔细辨别与局灶性脓肿、脂肪肝及胆管癌等的区别,避免发生误诊,耽误患者的治疗。

综上所述,乳腺癌肝转移瘤对患者的影响较大,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虽然该种疾病在临床诊断上,具有较大的难度,但乳腺癌肝转移瘤在影像学中,存在着特异性的特征,医师在分析患者的诊断资料时,需更加细致,能有效提高乳腺癌转移瘤的诊断准确率。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医师应将常规的检查结果、患者的临床体征、症状相结合,并配合螺旋CT 的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有效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率,给予患者更好的预后。采用16排螺旋CT 扫描检查乳腺癌肝转移,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低密度乳腺边缘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新型低密度Nb-Ti合金组织及性能研究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张惠灏:乳腺肿瘤重在预防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低密度脂蛋白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