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有效提问灌溉思维之花

2020-12-25

中学生物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细胞液盐水萝卜

(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文昌初级中学 江苏南京 210002)

1 案例背景

在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教材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第三节“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中,有一项教学目标是说明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因。要达成这项目标,对很多学生来说有点困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植物的各种生命活动都需要水的参与,而根是陆生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它从土壤中吸收水以满足植物体生命活动的需要。那么,根是如何吸收水的呢?与土壤溶液浓度的大小有关吗?课堂上,笔者准备了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外界溶液的浓度对根细胞吸水的影响。

2 案例描述

2.1 第一次教学

教师已经在半小时前将一些大小、粗细、相近的萝卜条分别放入浓盐水和清水中,还有一些包裹在保鲜膜中,作为对照。课上,学生将3根萝卜条取出,仔细观察和比较,并讨论问题:描述在不同溶液中萝卜条的变化情况。推测萝卜条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实验现象很明显,所以对于萝卜条变化的现象,学生回答得很积极:浓盐水中的萝卜条变小变软,清水中的萝卜条变大变硬。对于推测导致萝卜条变化的原因,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教师提示:浓盐水中的萝卜条为什么会小了?是什么少了?清水中的萝卜条为什么大了?是什么多了?经过教师得提示,学生也能做出回答:浓盐水中的萝卜条变小变软,可能是萝卜细胞失水了,而清水中的萝卜条变大变硬,则可能萝卜细胞是吸水了。

于是,教师追问:你能总结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规律吗?和外界溶液浓度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一抛出,教室里突然安静了。笔者原本觉得这个问题不难,只需要根据现象总结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学生却做不到。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一定是教师的提问出了问题。在两个班尝试教学并对几名学生进行访谈以后,笔者发现如下问题:首先,学生只看到了萝卜条吸水和失水的现象,但是没法把看到的现象和生物体中的细胞联系起来;其次,学生没有接触过化学学科,对于溶液以及溶液浓度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晰。所以对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进行了改进。

2.2 重新设置问题后的课堂

实验结束后,跟之前的课堂一样,学生描述了萝卜条的变化,并顺利推测出了产生变化的原因:浓盐水中的萝卜条变小变软,可能是萝卜细胞失水了,而清水中的萝卜条变大变硬,则可能萝卜细胞吸水了。

教师提问:大家思考一下,浓盐水中的萝卜条失去的是细胞中哪里的水呢?结合植物细胞模式图思考看看。

学生回答:细胞中的水来自液泡中的细胞液。

教师追问:浓盐水中的萝卜条失去的是细胞液泡中的水,而清水中的萝卜条吸的水进入了细胞的液泡。请用箭头表示这两幅图中水的进出方向。

学生顺利贴出水的运输方向(图1)。

教师解释溶液的概念并提问:为什么放在不同溶液中的萝卜有的吸水有的失水呢?其实,浓盐水是一种溶液,溶液是有一定浓度的,老师是在1000 mL水中放入了30勺盐,浓度比较大;那如果同样多的水,我只放3勺盐,浓度就会变小;如果我不放盐呢?那就是清水,浓度就更小了。而植物细胞液也是一种溶液。老师配制的浓盐水浓度是大于细胞液浓度的,而清水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现在,你能总结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规律了吗?和外界溶液浓度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回答并得出结论: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

教师小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这种情况下,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这时,细胞吸水。也就是说,哪里浓度大,水分就往哪里跑!那么,根是如何吸水的呢?与土壤溶液浓度的大小有关吗?

学生回答:当土壤溶液浓度低于根细胞细胞液浓度时,土壤里的水就可以渗入到根细胞里。

教师总结:当土壤溶液浓度低于根细胞细胞液浓度时,土壤里的水就可以渗入到根细胞里,这就是根细胞吸水的原理。

3 案例分析

其实在第一次教学时,如果教师直接帮助学生总结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规律,学生也能记住这个结论。但是这样一来,他们还没有理解这个知识点,这个规律不是自己学的,而是教师教的。这样直接告知的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不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皮连生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通过课堂问题可以促进师生课堂互动,从而有效检查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巩固知识,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由此可见,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一种手段,是学生对课堂内容掌握情况的反馈方式。有效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回答,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参与到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去。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设计有效提问引导教学进程,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在第一次课堂中,笔者没有注重问题设置的梯度,一下子抛出了一个对于学生来说解答有困难的问题,这个提问就不是一个有效提问。在反思以后,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以创设的问题串穿针引线,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让学生结合植物细胞模式图和已学知识,判断出细胞中的水来自液泡中的细胞液,进而正确标出水的进出方向;再结合浓盐水的例子,解释溶液以及溶液浓度的概念,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引导得出结论: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然后,可以顺势得出“哪里浓度大,水分就往哪里跑”的结论。紧接着,再用这个结论去解决“根是如何吸水的呢?与土壤溶液浓度的大小有关吗?”这个问题。结论的得出就理所当然,难点也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被突破了。

通过这节课教学的反思,笔者深刻地意识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仔细研究教学内容,并充分分析学情,针对难点编制一组彼此相关联的问题串。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实质,循序渐进。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成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又是前一个问题的延伸。在“问题串”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主动进行探索和分析,培养理性思维的能力,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尽力做到更科学地设置问题,让有效提问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

猜你喜欢

细胞液盐水萝卜
枇杷外泌体及细胞液基于体外水平的护肤功效研究
“洒盐水”
当冷盐水遇见温淡水
浅谈植物生长与细胞液浓度的相关性
种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