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策略研究

2020-12-24陆媛吴丹

世界教育信息 2020年12期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

陆媛 吴丹

摘   要:来华留学生就业政策是来华留学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就业情况是彰显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2017年前后,国家和地方关于来华留学生就业政策试水,就业环境逐步宽松。北京、上海等来华留学生聚集地,尤其是中关村科技园、上海自贸试验区、张江高新区等国际人才需求旺盛的城市和地区相继出台新政,为来华留学生在华就业创造了新的环境。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促使高校不断完善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文章以此为背景,对推进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现状等进行阐述,并对来华留学生在校群体进行调研分析,勾勒当前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以期对高校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 留学生教育 就业指导

一、引言

我国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1]提出,“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2018年教育部留学统计显示,“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2],有望提前完成既定目标。规模目标的达成,以及社会关注角度的转变,促使国家政策和高等教育界将发展思路逐步向质量提升转变。2016年的全国来华留学管理工作会议提出“各地各高校要规范管理、提质增效,内涵发展”[3],如何将工作重点从提升规模向提升育人质量转变,成为全体来华留学教育者亟待思考的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直是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形成人才培养良性闭环的关键一环,来华留学高等教育亦是如此。由于我国属于非移民国家,从历史轨迹来看,来华留学生的实习、就业、创业政策环境一直处于收紧状态。但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话语权逐渐加大,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大国外交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紧密,对既懂中国又了解世界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原先学成即回国的来华留学生就业政策,已明显不适应国家和市场的需求。

2017年,随着人社部、外交部、教育部联合发文出台新政,允许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来华留学毕业生除了离华就业外有了更多的选择,部分高校随之开始探索来华留学就业指导工作。中国学生的就业历来受到国家重视,各高校对中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形成了经验丰富的成熟体系,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只对中国学生提供服务,受限于学生规模、管理体制、历史沿革等因素,很少有高校能够建立起同样完整和高水平的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而大部分高校的中国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也不能向来华留学生提供系统的服务。

从相关研究情况来看,来华留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文献总量偏少,近20年来的总体文献数量只有20~30篇。而近5年的文献数量占总量的90%,这说明随着来华留学生就业政策的调整,以及在华就业留学生数量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在华就业政策和与之相匹配的高校就业工作体系,二是研究国内某地区或某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就业状况。

二、新时期推进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一)推进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本理论和推拉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人力资源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高等教育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提升生产者质量和生产效率。我国应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来华留学生为中国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根据巴格内(Bagne)的推拉理论,生源国产生的推力和留学目的地国产生的拉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学生流动方向的选择。从内外部推拉因素分析,找到促进优秀来华留学生在华就业的着力点,不断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是我国对优秀来华留学人才产生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需要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促进世界共同繁荣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来华留学教育是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友好交往的重要桥梁之一,来华留学毕业生是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增强国际交往最直接也最有效的群体。从建国初期我国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起,大部分在中国接受过教育的留学毕业生都成为国家间交往和认同的重要推动者。应用本国培养的国际人才,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外交政策服务,是一种具有长远战略头脑和眼光的政策调整。这也是美国、英国等留学目的国的经验。因此,做好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使其在工作领域在促进国家间合作交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响应和服务国家外交具有重要意义。

(三)保有和储备优秀人力资本的需要

来华留学生群体具有天然的国际视角和知华友华属性,经过我国高等教育培养获得较高水平专业能力,是难得的复合型人力资源储备和宝贵的桥梁人才。应充分利用来华留学生的人才红利,为中国未来的全球化战略储备更多的高水平人力资本。在高校层面,应助推优秀的来华留学毕业生在华就业或者从事与国家间交流发展相关的职业领域,用政策环境吸引国际优秀人才为我所用,使其成为国家人才战略中的组成部分。

(四)推進经济进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有学者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研究了1999—2015年我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发现来华留学生,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此外,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等方面合作的深入,中国企业对外发展的需求愈发强烈,与跨国企业的相互交往也日益频繁。我国企业,尤其是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型国有企业“走出去”的目标国,与我国来华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高度一致,对来华留学毕业生的需求普遍提升,使其就业前景更为广阔。

(五)提升来华留学教育整体质量的需要

有学者指出,毕业生就业质量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5]。职业生涯教育能够促使来华留学生思考未来,激发学习动力,反哺培养环节,使育人各环节作为受教育者内因和外因而不断共同作用。同时,外部环境对来华留学毕业生的需求,能够促进高校积极思考来华留学工作体系的完善,从而产生正向推动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内外部国际化进程的发展。

三、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2016年4月,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在首届来华留学人才招聘会上,对参会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计划在中国进行短期实习的留学生比例达到86.1%,希望留在中国工作的留学生比例更是高达95%。其中64.7%的留学生表示希望在中国企业的海外机构工作,70.1%的留学生表示希望进入跨国企业工作[6]。这一调查结果表明,来华留学生对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的需求迫切,但为来华留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并未成为所有高校的工作环节。最可能的原因是来华留学生就业政策放开时间并不长,一些政策细节不清晰,政策实践不充分,许多高校尚处于观望和探索阶段。另一个可能原因是高校来华留学管理队伍普遍存在人手不足的状况,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而管理要求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亦无经验可供借鉴。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政策和实践探索角度摸清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

从广义上来说,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包括学生到用人单位工作,而且涵盖实习和创业。实习是就业的前期准备,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形式。从狭义上来说,来华留学生就业有多种形式,一是在华就业,即毕业生留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工作;二是在中国企业获得工作,但外派至海外工作,不需要办理中国境内签证;三是在外国(如生源国)就业,有些毕业生因有来华留学经历而被派往中国工作。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经济业务不断增多,“一带一路”沿线国来华留学毕业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发挥知华友华的优势,找到与中国相关的工作。

(二)来华留学生在华就业政策演变及趋势

来华留学生有意向申请在华就业,根据国家外专局《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服务指南(暂行)》《外国人来华工作分类标准(试行)》的规定和来华留学生的现状,一般来华留学生应通过外国专业人才(B类)的相关规定申请在华就业。那么需要毕业生“具有学士及以上学位和 2 年及以上相关工作经历”,否则应按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令第9号《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的要求,“在外国留学生毕业、结业、肄业、退学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境”。总之,在京沪两地率先试点、2017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外交部、教育部《关于允许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新政出台之前,来华留学生在中国高校毕业后一般无法直接办理外国人就业证和居留许可证,有的毕业生会选择在国外取得两年工作经验后,再申请回到中国工作。

保障本国学生就业是世界各国制定外来人员就业政策时首要考虑的因素,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世界各国尤其是教育水平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已充分认识到吸引优秀留学生在本国就业的积极作用,并开始做出政策调整以合理吸收和利用留学生资源[7]。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规定“放宽外国优秀留学生在华工作限制,为其毕业后在中国境内工作和申请永久居留提供渠道”。同年4月,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在北京大学主办“首届来华留学人才招聘会”,来自12所高校的1700余名来华留学生和20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参加。这两个事件标志着我国开始从国家层面建立来华留学生在华就业的政策环境。

北京和上海作为接收来华留学生最多的两个城市,率先响应国家号召,于2016年左右开始探索外籍人才就业创业新政策,陆续出台《支持北京创新发展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上海科创中心系列出入境政策实施细则》等新政,成为探索来华留学生在华就业创业的桥头堡。2017年1月,人社部、外交部、教育部出台的新政《允许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有关事项》中明确规定,外籍高校毕业生包括在中国境内高校或境外知名高校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且毕业一年以内的外国留学生,凡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无犯罪记录,学习成绩优秀,平均成绩不低于80分,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均可申请外国人就业许可证,该证有效期首次为1年,就业期满后,用人单位可继续聘用,期限不超过5年。这一政策被看作是2016年2月《意见》的落地政策,使来华留学生在华就业在执行层面成为可能。自此,来华留学生在华就业的道路真正贯通,政策逐步放宽。高校作为该政策的执行者之一,应对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完善。

(三)高校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调查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于2019年初选取了北京某高校来华留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发放调查问卷111份,回收有效问卷104份。被访者中99%为学历生,能够充分代表来华留学学历生的就业现状。

1.来华留学在华就业意向

调查显示,66.3%的被访者具有在华实习和就业的意向,16.3%的被访者只有在华实习的想法,6.7%的被访者想在华创业,10.7%的被访者没有在华就业打算,具有毕业留华想法的比例超过70%。

被问及选择在中国就业的原因,排序依次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就业前景较好,较高的薪酬待遇与福利,中华文化与美食、良好的生活体验,面向外国人日益开放的就业签证政策等,選择其他原因的被访者主要表达了在中国工作能够更快提升能力、可以从事与生源国相关的合作项目、可以获得更丰富的跨文化视野和人脉等(见表1)。

对于在华就业地区的意向,有84.6%的被访者选择了北上广深,其他被访者选择了省会城市或其他地区。从薪酬角度看,被访者的薪酬期望集中在1万元以上水平,1~2万元和2万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55.8%和28.9%,只有15.3%的被访者选择了1万元以下。对于就业从事的行业领域,热门领域依次是教育、信息通信技术、国际贸易、制造业、建筑房地产、金融证券保险、旅游交通民航等(见表2)。

2.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现状

被问及对中国2017年出台的、允许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新政是否了解时,有40.4%的来华留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或比较清楚,59.6%的学生表示知道一点或完全不了解。对于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到在华招聘信息,招聘会及其网络宣传、院校发布的就业信息,以较大优势领先于专业招聘网站、社交平台等其他渠道(見表3)。对于在华就业还希望得到何种支持,调查问卷中列出的每一个选项都有超过30%的人选择(见表4)。

3.结论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因看好中国发展前景、适应中国生活等因素,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的来华留学生有在中国就业的想法。第二,从城市选择、薪酬期望等方面看,“一带一路”沿线国来华留学生对在中国就业具有较高期待。第三,有约50%的学生了解国家新政、通过学校平台了解在华就业信息,这表明学生所在高校已经开展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调查同时反映出来华留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热切苛求,也说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尚需进一步完善。另外,调查显示,网站、微信、社交平台等新兴媒体已成为来华留学生愿意接受并已具备一定群体基础的就业指导工作平台。

四、我国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机制尚未建立

由于政策环境、历史沿革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高校普遍对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建立起像中国学生工作体系一样完整的来华留学生就业工作指导体系。大部分高校尚未将就业指导工作成体系地纳入来华留学教育管理体系中,主要形式多集中在发布招聘信息方面。在主动对接企业需求、有计划地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辅导等工作机制建设上尚有欠缺。

(二)政策宣讲不够,缺乏政策指导

来华留学生的在华就业政策主要由出入境机关颁布。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自贸区、高新技术区等关于外籍人才就业的特殊政策,一般由当地出入境机关和区域政府管理部门联合颁布实施。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出入境管理部门与高校对接不够紧密,许多高校的来华留学管理一线人员对来华留学毕业生在华就业的管理法律法规尚不清楚,涉及到实际操作层面更是缺乏经验:一方面缺乏对学生的具体政策解读和指导,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统筹规划和系统建立就业指导工作。

(三)来华留学生缺乏跨文化就业认知

研究显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的跨越式发展而日益突出[8]。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不仅在生活环境、语言交际和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跨文化适应带来的种种困难,毕业后对中国职场的认知和适应也存在较大问题。在对来华留学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访谈中,企业普遍反映,由于大部分来华留学生缺少在中国企业实习的经历,在初入中国企业时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文化认同障碍。来华留学毕业生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够深入,一旦脱离学校这一象牙塔的保护,很难真正面对长期工作带来的适应性压力。这种对陌生文化的恐惧和不适应一方面带给国际学生很大的畏难情绪,另一方面也会阻碍国际学生真正参与到就业竞争中去。

(四)缺乏系统完整的职业生涯教育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针对来华留学生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很少有高校成立专门的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一些来华留学毕业生在访谈中表示,从未接受过关于职业道德、择业观念、求职技巧等方面的系统化指导。另一类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对毕业后的人生选择没有计划性。许多来华留学生表示,如果毕业后未能在中国继续求学,又无法就业,就只能回国,在未来发展中,常常感到迷茫,处于被动角色。而中国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因管理体制、工作重点、沟通语言等不同,很难完成对来华留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任务。

五、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策略建议

良好的国家政策环境,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实习、就业和创业工作蓬勃开展的前提。因此,此项工作的推进和完善,离不开我国相关政策体系的完善,以及高等教育界在执行层面工作机制的探索和建立。结合以上分析,对我国的“一带一路”沿线国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建议如下。

(一)对国家层面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1.逐步完善来华留学生在华就业政策和制度环境

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日益紧密的背景下,教育、外交和出入境相关部门应逐步优化和完善外籍毕业生的在华就业政策。第一,应充分考虑随着我国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和推进国家间合作的持续深入,各行各业对国际人才的普遍需求,可适度放宽工作签证政策。尤其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领域和自贸区等试验区,可给予相对宽松的国际人才就业签证政策环境。第二,应充分考虑和细分特定专业和行业领域的政策导向。从保护本国国民就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对一些特定职业,比如医疗、法律等,制定包括人才培养、就业环节等在内的保护性人才和签证政策,做好国民就业和国际人才留用之间的平衡。例如,加拿大从国际学生可就读的专业起就有所限制,牙医和护理专业等对国际学生提高准入门槛,从而保护了本国国民的就业需求。

2.做好政策宣传和落实,与高校工作紧密衔接

来华留学生实习、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出台之后,政府部门一方面应找准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应与高校紧密配合,使高校作为政策宣传、解读和落地的重要平台。欧美高校中从事就业和移民政策咨询的工作人员,必须经加拿大移民局培训,取得资质证书后方能开展工作。高校中主管来华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是向来华留学生宣讲和解释就业和签证政策的核心队伍,建议我国出入境管理部门对高校中的来华留学教育管理队伍开展相关政策和业务培训,提升其专业度和政策解读的准确度。

(二)对高校层面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升对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国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中国企业和世界各国企业因交往需要,对国际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加大。高校是来华留学生培养的摇篮,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优秀国际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应提升对来华留学生就业工作的关注和认识,主动作为,将人才培养的环节和就业环节贯通起来,形成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

2.抓住机遇,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随着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程度的不断加深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不管是在中国境内还是境外,涌现出大量与中国相关的工作机会。这些工作机会存在于各行各業,应该说来华留学生的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从来华留学生的角度来看,来华留学生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实力和前景,毕业后从事与中国相关工作的意愿很高。高校应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建立就业服务工作机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创造良好的择业环境。

3.完善实习、就业、创业教育一体化工作机制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应提供丰富全面的教育内容,应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而不是简单的毕业前的就业辅导,应贯穿育人始终。来华留学生的就业指导应与实习实践、创业教育、职场能力塑造,乃至科研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同时配备有资质的就业咨询服务,给来华留学生丰富且正规的工作体验和职业教育。

4.重视实习实践在来华留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有研究指出,留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实习,能够显著提高他们在中国找到合适工作的概率[9]。高校应探索符合来华留学生现状的勤工俭学机制,建立来华留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加深来华留学生的在华职场认知,提升他们的求职竞争力。

5.注重校友资源在拉动来华留学生就业中的桥梁作用

校友可看作是连接学生、学校和职场的重要桥梁之一,是促进来华留学生就业的宝贵资源。来华留学毕业生校友因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以及对母校的感恩之心,会更愿意为在校生提供和分享学习和求职经验。校友不仅可回到高校课堂,走入在校生中间,还可帮助学校争取更多的校企合作机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EB/OL].(2012-09-03)[2020-05-16].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s6236/s6811/201209/t20120903_141518.html.

[2]教育部.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EB/OL].(2019-04-12)[2020-05-16].http://www.moe.gov.cn/jyb_ 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

[3]教育部.全国来华留学管理工作会议召开(2016-11-01)[2020-05-16].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611/t20161101_ 287191.html.

[4]刘志民,杨洲.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2):1-9.

[5]李益超.毕业生就业质量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关系研究——基于上海市高校毕业生满意度调查[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18(1):42-49.

[6]张燕萍.如何在华求职就业(人在中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12(17):6.

[7]刘金兰, 李勇, 伍爱凤.开放兼容 促进优秀来华留学生在华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2015,15(16):54-56.

[8]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9]李锋亮,向辉.对韩国留学生实习与就业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179-182.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

猜你喜欢

留学生教育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在湘留学生教育中湖湘地域文化导入研究
形成性考核在医学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初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留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