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

2020-12-23尚永庆李彤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双赢人才经济

尚永庆 李彤

摘要: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潮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乃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和创新技术,地方经济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机会、平台和资源。双方都是互利共赢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在总结分析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大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符合当地经济特色的,并由地方政府提供相关政策扶持的新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地方经济;协同发展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未来发展驱动力的重要地位。高校作为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重要场所,承载着社会的殷切期望,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一、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只有具备创业能力、创业激情和创业实践的优秀教师才能够正确的对创业教育工作进行指导。然而,这样的教师资源在中国的高校中非常稀缺。不但要通过专业培训,加强教师对专业技能和创新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要鼓励主管教师创业,这样教师可以深入地方企业和实践单位,积累创业经验,提升自身技能,充分了解创业过程中的疑难点。因此,如何构建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

2.教育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

教授学生创业知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引导学生创新兴趣,地方高校需要建立一个公共的以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以创业技术训练为基本点的创业指导课程,以便学生能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所必需的创新创业能力。此外,我们应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增加课程的选修课程的比例设置,满足学生渴望创业的心态,扩大知识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以便为未来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知識和能量。

3.必须建立符合其自身的新型的考核体系

为满足对不同类型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高校应该根据人才自身的需求和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方向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充分考虑地方企业如今的资源发展倾向,从校园教育抓起,培养可更好应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掌握扎实高新技术的专业性人才。全面调查和考察在各方面发展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理态度及阶段的创新和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创新精神,激励学生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并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开辟一条新路径。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难点

1.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足

创新创业意识主要是指人的意识、目标、态度三者在创造性活动中相结合,最终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认知的需要。当人具有创新意识,才会有创业行为和创业活动。通过分析从网络调查来的大学生数据,阻碍学生创业精神发展的问题有:没有理性的理解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意义,缺乏对各种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的兴趣,不能将创新的想法付诸于实际的创业项目中去,总觉得创业是远离自己的不切实际的考量,很少会有独立创业的想法。

2.实践平台和机遇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通过实际体验来巩固、拓展和运用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光有理论知识或一腔热血地喊口号是不够的。从目前形势来看,许多高校设立了创新和创业教学课程,但由于缺乏地方政策支持,推广不到位,投资偏少,社会条件有限和一些其他的原因,课堂的理论教学已成为创新和创业教育的重点。由于传统理论式教学思想的局限,学校不能放开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专业不能很好地融入现实经济社会,学校无法充分利用地方的有利资源和优势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积累相应经验的实操平台。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即使想通过创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只是有心无力,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容易导致创业失败。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地方经济发展的实力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地方经济发展的程度又制约着创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创新创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动力,地方经济的发展将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两者相互协作,相互推进。

1.创新创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才资源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竞争的核心要素。虽然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各类人才均有需求,但创新型人才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撑。谁拥有创新的人才,谁就拥有竞争力和主动性。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不仅能传播科学知识,开展创新,而且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已成为当前社会及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创业型人才,一方面,可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向社会传输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高适应性的人才资源,更好地传播适应新时代的创新理念和价值观,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优秀人才的驱动力作用,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不断地增加相应的人才输入,可以减小由地方经济差距造成的文化差异,促使地方经济长效发展。

2.地方经济进程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地方经济的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当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可以为高校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社会资源,如:资金、机遇、实践的平台等。随着社会资源优势的逐渐凸显,使得人们可以加深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如是否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等,以此对部分教育模式进行改进,从而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地方经济发展对具有创新思维人才的需求对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及地方生产技术的创新引发了专业岗位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变化,迫使当地高校为解决结构性矛盾的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发展步伐,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同时地方企业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大量实习机会。

四、创建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

1.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日常课程培训、社会实践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等方式,巩固创业意识在学生思想中的形象;通过不断分析推荐创业成功的相应案例,增加学生对自身创业能力的信心;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形成一种可以适应于不同类型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完备体系,以促进学生对未来发展的探索与思考,然后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高等学校要学会利用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创业、服务地方经济的思想,同时,提供各种具有创业机会的平台,让学生真实的参与其中,使其真正感受到创业带来的乐趣。

2.设立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建设当地学院和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高校的全面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三者相结合的体系,随着社会经济中,地方企业、校友人脉和其他资源的引入,结合当地的经济优势和特点,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线下开放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丰富专业种类,又要与当地产业相结合。通过政府的扶植、企业提供的平台资源以及高校提供的思想理念,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建立一套独特的创新教育模式。例如:在理论方面,可开设创业基金、创业学、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创业管理等课程;在实践方面,可以开展创业讲座、创业技能培训、创业大赛、企业合作、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等。这些课程不仅面向大学生,而且面向企业和社会,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最大化。

3.利用当地资源建设培训基地

针对创业教育的特殊性,无实践,不教育,因此培训基地或创业实践平台成为能否实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之一。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企业的实际生产发展情况,在校园中建立相应的模拟训练基地,配置传统设备和相应软件硬件设施,这样学生可以真正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在过程中得到經验训练,更好的实现培训目标。此外,学校可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培训教师,利用校内外教师的优势互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造力。

4.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央领导提出各地政府应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以此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长效发展。例如: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改善创新创业的实践环境,与相应企业沟通为学生争取锻炼平台。国家和各级政府应陆续出台创业指导、创业培训、税收、创业开放、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提高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运营计划,为大学生创业营造健康向上的监管形式和政策环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未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地方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经之路。对当今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使其在创新中成就事业,在创业中成就自我,找寻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具备专业知识的新型人才,推进地方产业结构的改革转化,促进地方经济的稳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课题名称:

辽东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财经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辽东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专项课题:新时期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研究;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靜工坊DIY手工艺术馆;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星辰小筑。

参考文献:

[1]张佩云.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方伟.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优化措施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9(25):64-67.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

猜你喜欢

双赢人才经济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科技创新与人文繁荣如何“双赢”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及改进措施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
经济
“双赢”之路在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