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中年级语文习作教学问题与策略研究

2020-12-23张钰岷刘彦文

学周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中年级习作教学教学策略

张钰岷 刘彦文

摘 要:目前小学语文的习作板块教学存在诸如教师的习作教学理念陈旧、指导模式僵化、学生的习作兴趣不高、习作自信心不强、习作表达形式化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教材加工水平不高,教学效果参差不齐;过分追求习作技巧,学生个性表达不足;习作教学时间偏少,教学效率低下;机械迎合应试需求,习作普遍脱离生活。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教师需拓展习作教材,明确习作要求”等四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级;习作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6-007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6.038

一、小学中年级语文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关于习作教学的探究和实践活动一直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实践中的问题仍然俯拾皆是。习作教学往往陷入一种教师怕,学生也怕的状况,很多问题是经常出现的仍未有效解决的“旧疾”。通过观察中年级语文课堂,及对学生和一线语文教师的访谈调查发现,在小学中年级的习作教学上存在教师的习作教学理念陈旧、指导模式僵化、学生的习作兴趣不高、习作自信不够、习作表达形式化严重等问题。

例如在应试教育束缚下的习作教学,学生习作的目的是获得高分,习作想法和技巧都被限定在所谓高分作文的框架中,忽略了个性化表达和对现实生活的感触;教师为了高分,将形式化、公式化的写法灌输给学生,学生套用现成的材料进行写作,抑制了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导致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文,觉得习作课枯燥乏味,渐渐丧失写作兴趣。

二、小学语文中年级习作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材加工水平不高,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习作教学板块是语文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拟制习作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但习作板块有一些局限,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以适应教学需要。由于一些教师的认识不够或者专业能力较差,不能开展有效的教材加工,导致教学存在照本宣科、课堂乏味等现象,学生很难对习作产生积极性,习作教学效率低下。例如,教材对习作方法介绍不够,没有明确的规定习作应该“怎么写”,使得教师在教学时都是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处理和授课,导致学生的习作水平也随着教师的指导经验不同而参差不齐。

(二)过分追求习作技巧,學生个性表达不足

习作是学生倾诉表达、彰显自我的重要途径,学生理应喜欢这个过程,但是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其实并不喜欢习作课。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源于教师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而是一味地追求习作技巧的传递,忽视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和个性表达,学生很难发自内心真诚地热爱习作。学生在习作时陷入只追求谋篇布局或使用不符合他们年纪积累的华丽辞藻,缺少真情实感的表达,容易使学生失去对习作的兴趣,习作变得枯燥无味,丧失了创新和个性。

(三)习作教学时间偏少,教学效率低下

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教师进行指导的时间却少之又少。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提出了没有时间判作文,作文太多批改不过来的问题。一些语文教师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的工作,教学任务和班级事务繁重,对于习作的批改和指导工作存在一拖再拖的问题。每一个教学单元都会有习作教学,基本上是前一个单元的习作还没有批改到最终稿,下一个单元习作的初稿就已经开始。习作批改本身就很耗费时间,每一篇习作一般要改正两次之后才能定稿,这样繁重的工作量导致教师的习作批改和指导工作比较缓慢,指导效果不好。

(四)机械迎合应试需求,习作普遍脱离生活

通过访谈还了解到一个现状,教师们普遍认为习作是源于生活,源于经验。但应试教育思想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各级教育,为了写出阅卷教师喜欢的文章,取得好成绩,学生往往会陷入一味迎合考试的泥淖,学业的忙碌、安全的问题等,使得现在的小学生能够接触社会的机会大大减少,远离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和五彩缤纷的社会,不能去体验丰富的生活,即使偶有生活体验活动,学生们又存在不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对体验有意义的事情毫无感触的情况,从而缺少习作的情境、素材和感受,习作素材被限制在书本和没有根源的想象中,而不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导致学生的习作偏离真实生活的轨道,只有千篇一律的习作。

三、小学语文中年级习作教学策略思考

(一)教师需拓展习作教材,明确习作要求

语文习作板块需要依据教材并拓展教材,拓展教材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习作板块进行补充,通过分析教材中已有的习作要求,结合其他的辅助教学材料,系统总结习作的重点和具体步骤,这对小学中年级开始初学习作的学生会更有指导意义。尤其要注意选用合适的范文启发引导学生。在研读范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出明确要求,尤其要重视对范文开头、结尾、中间部分等表达方法的模仿,引导学生从范文中汲取自己想要表达的架构和具体方法,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教师可以对学生更有针对性和明确具体的指导,学生也会更容易构思并完成习作。

(二)课内外贯串积累主线,开展读、说、写一体化教学

读说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语言、交流思想,习作是语言运用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形式。阅读是基础,没有读的积累就没有说和写的基础。有了丰富的读书积累,才可能下笔如有神。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激发学生对于好词好句的积累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读书习惯,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优秀文章能够开拓思维,积累写作素材,丰富情感,显著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对其日后能写出好的文章有积累的效果。但单纯靠读书积累素材很难顺利地转化为说和写,对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而言,读写转化的困难尤为明显,学生一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但一旦落在书面上就会语言匮乏,难于下笔。必须通过开展读、说、写一体化的教学,把积累这条主线贯串于读、说、写各个阶段,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读、说、写一体化教学可以有多种方式,可以围绕阅读内容开展复述或者改写、续写形式的读、说、写结合。在丰富的课内外熟练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故事复述和故事改写、续写活动,多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推进阅读和仿写结合。创作始于模仿,对小学生来说,在阅读基础上的仿写是一种有效的习作训练方式。通过对经典文章的仿写,促使学生积累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并通过模仿这些词句,内化并转换成自己的东西。习作也要说写结合,实现口头和笔头结合。口头表达时的思维相比笔头表达会更加灵活、敏捷,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提高学生习作能力。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学生运用口头语言将作文的框架表述出来,不仅交流了想法,还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在课下积极利用闲暇时间落实到笔头上,既可以锻炼学生口头与笔头转换的能力,又可以有效解决习作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总之,课内课外结合,围绕积累的读、说、写一体化教学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更丰富的探索。

(三)转变习作动机,积极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和信心

单纯应付考试、获取好成绩的习作动机扭曲了习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认识,真正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从而引导学生转变认识,将习作动机引导到回归到其本原上——提升语言运用和思想交流的水平。在正确的动机牵引下,把习作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出来、提升上去。

兴趣对学生的习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习作兴趣需要认真发现、深入挖掘、不断强化;兴趣的培养也要从让学生感觉有趣开始,逐步帮助学生找到源源不断的乐趣,最终达到胸怀创作志趣的层次,教师可以通过习惯的培养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小学生对写作产生欲望往往是一瞬间的活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抓住表达欲望的时机,鼓励、培养学生即兴写作的习惯,同时引领学生养成写日记、读书笔记的习惯,逐渐固化和提升兴趣。

信心比黄金还金贵。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无论是使用了一个好词,或者是创造了一个好句,只要不是千篇一律,有个性、有创造性、有文采的内容,都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创造机会让学生的好词好句甚至好文都能得到展示交流;对于学生习作中的问题,教师要坚持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理念,要真诚的指出习作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的具体要求和方向,一遍遍地帮助学生对习作予以润色完善,让学生感受到一点一滴的进步,相信在教师指导和自己努力下习作会越写越好,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四)引领学生观察生活,增强习作的情感性和生活化

習作源于生活,习作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需要挖掘生活蕴藏的精神宝藏。生活包罗万象、五彩缤纷,每个人的感悟必有不同,源于生活的习作也必异彩纷呈。只有源于生活的习作才能让人感同身受,只有倾注感情的习作才能震撼心灵。可以说,学生习作原则上应该反映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赋予习作以鲜活的生活气息和生动的童真童趣。但实际上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往往情感平淡、脱离生活、趋于单一,根源在于学生没有对所熟悉的生活用心地观察、体验和感悟。

习作的情感是有感而发,是生活赋予了习作源源不断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具体而言,教师根据习作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并体验和感悟生活。例如,教师可对学生的观察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观察要逐步做到精准、精细、精深,逐步做到全面系统、点面结合、按逻辑顺序观察,并要求做好观察记录,通过观察生活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有了对生活的观察,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能力提高才有基础,习作的情感性和生活化才会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吴亚西.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对小学习作教学若干基本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9(3).

[2]张恒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8(30).

[3]党元香.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4).

[责任编辑 张宏丽]

作者简介:张钰岷(1998.3— ),女,汉族,北京人,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通讯作者:刘彦文(1972.10— ),男,汉族,山东沂水人,教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中年级习作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