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爱学困生,提升班级管理效率

2020-12-23俞菊莲丁天斌

学周刊 2020年36期

俞菊莲 丁天斌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广大教学人士愈发关注起学困生这一普遍性学生群体,并将教学重点放在制定能够激发学困生学习动力的班级管理策略上。事实证明,对学困生进行转化要比培养优等生更加困难,因此,就需要中小学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找到引发学困生问题的根源,做到对症下药,多给予学困生一些关爱,通过积极转化,促进班级整体管理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学困生;班级管理;效率;转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6-01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6.086

现阶段,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重难点就是对学困生进行转化,这也是对实现教育目标提出的根本要求。实施新课改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得到更好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体系方面也得到重大创新以及突破,具体体现在功能、目的、结构、内容、管理、评估等方面,其在相关课程概念方面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纲要》中明确表示:要转变传统教学中过于关注传授知识的不足,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态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文化知识,还要使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念[1]。其次,还要求教师保持不抛弃、不放弃的教学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取得匹配于能力的发展,为了更好实现教育最终目标,教师要多关注和帮助学困生。基于此,就要找到学困生形成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其进行转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班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以及为了实现目标不懈努力取得的成就感,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班集体来说,都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剖析

(一)学校原因

1.学校管理方法存在问题。首先,学校的管理方式存在一定问题。现阶段,大多数学校都在推行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受传统的考核制度约束,学校面临的巨大压力依然来源于升学率,这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巨大掣肘[2]。纵观当前形势,升学率高的学校在生源、学校评比、师资等方面的优势还是巨大的,这就导致各学校很难一下就放弃对升学率的追求。正是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学校在制定管理方式和制度时,才会一味追求平稳,不敢出现丝毫差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是将注意力都放在优秀学生的身上,无意间忽视了学困生,使其学习积极性、热情被严重挫伤,这些学困生的负面情绪喷发得更加剧烈,自卑心不断加重,更加远离教师和其他学生,经过长久积累以后,养成孤僻的性格,甚至就喜欢和教师对着干,管理难度不断加大,这也是学困生形成的共性问题。

2.教师的课堂教育存在问题。大多数学困生的形成都离不开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降低,学习积极性持续下降。现阶段,中小学生都面临升学压力,学习难度远高于教材大纲的要求,此时的学习环境是高密度、高强度的,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情绪波动更加剧烈[3]。再加上教师们惯于采取“填鸭式”教学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无法发挥其主体作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师生缺少有效互动,课堂氛围死寂。这种教学方式完全忽视了知识所具备的工具性、文化性特点,一直采用“教师传授、学生刷题”的方式,教学问题逐渐显露,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得不到培养,缺少自主学习积极性,不断压抑想要表达自我的想法,最终产生厌学心理。

(二)个人原因

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学习的意义,单纯地认为学习是没用的,感觉自己只是在应付任务,根本不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4]。再加上中小学生缺少正确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能遵守社会主流价值观,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干擾,如不良网络、不良书籍等,最终将社会不良风气带到学校里,自己整日沉迷在网络世界中,通过打架斗殴、违法乱纪来展现自我,这都是造成学生落后的原因。而且中小学生正处于特殊年龄段,在这个时期心理矛盾严重,盲从性和警觉性共存,独立性和依赖性共存,只要自身要求得不到满足,或对家人、教师产生看法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不管他人是对是错,通通一票否决,对于教师的好心提议采取的是不听、不管、不想,通过做出不正常的举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体现为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写作业、背后随便议论教师等,只会让自己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三)家庭原因

家庭是对一个人成长发育产生影响最大的地方,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同时也是其终身的教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在成长进程中家庭经济、氛围、父母教育方式、态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时刻影响孩子。受多种因素影响,有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采取的是溺爱、放纵、强制等教育方式,不够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并未重视起给予其成长阶段必备的积极指导和教育,让孩子感觉到迷茫,找不到明确的方向,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成为班级里的学困生。还有些孩子在家里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变得目无尊长,受不了一点挫折,做什么事都喜欢依赖他人,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就想着怎么混日子,这些孩子绝大多数都会成为班级里的学困生。

二、关爱学困生,提升班级管理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融洽师生关系

想要真正有效转化学困生,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教师就要多给予学生关爱,以真心换取学生的进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学困生身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爱和包容,鼓励学困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管结果对错,教师都应肯定学生的积极态度,而不是一味质疑、批判学生。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也不能妄下结论,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理解学生适当的犯错,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成长过程,多投入一些精力在学困生身上,通过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和学困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学困生的实际学情,并制定专项的学困生成长档案,通过师生面对面、心连心地密切交流,在第一时间掌握学困生的思想动态变化。真正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明白学生的渴望、理解学生的诉求,在明确掌握学困生实际情况以后,通过建立成长档案的方式,及时跟进,保障高质量进行学困生转化工作。这里所说的学困生成长档案不仅要包括学困生名字、性别、年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等信息,还要包含其家长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条件等情况。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避免产生以点概面的想法,不要因为学习能力和成绩较差就全盘否认这个学生,要善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将其作为突破点,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中小学教师想要有效转化学困生,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和效率,就要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从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增强学困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激发其兴趣时,可以多给予学生一些激励性的肢体动作或语言,让学生在积极作用下,产生想要好好学习的意识。其次,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针对性教学措施,让学困生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堂上。如通过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加入游戏元素、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知识当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

(三)多一份尊重,少一点轻视

教師要学会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在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时,教师要认可学生的质疑精神,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想法和隐私,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其人格尊严,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还要使用理智礼貌的语言,重视学生的情感发育、思想观念,做到以德服人,用平等的姿态像朋友一样来和学生相处,不能总是高高在上、对学生发号施令,更不该动不动就说教、体罚学生,这只能让学生更加讨厌教师。教师要采用合理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其一番良苦用心,久而久之,学生也能站在教师角度去理解教师的所作所为,更加尊重教师。

(四)开发潜力,增强学生的主人意识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其班级管理是否成功、学困生转化是否成功,完全取决于教师要采取怎样的教育和管理方式。教师就好比打理着一座大花园的园丁,学生是需要打理的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园丁的精心培育和呵护之下,花骨朵才能绽放成最美丽的花朵。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看成是班级的主人,在实施教育管理工作时需要不断创新、大胆改革,让学生养成主人翁意识,进而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最终实现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自我管理、自我进取、自我完善的高素质人才,真正实现学困生的有效转化。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中小学生往往表现欲强烈,喜欢出风头,渴望能有一个向他人展示自我的舞台,以此来证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基于此,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活动时,就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取适当的激励制度,帮助学生得到更多锻炼,抓住表现自我的机会,不断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真正理解学习的意义,这对学生日后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现阶段,导致学困生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学校是为国家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师面对每个学生时都应做到一视同仁,给予学困生更多关爱。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教育策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其取得更好进步的同时,不断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贾秋岚.宽待学生的“慢慢”长大——小学“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48.

[2]卢耀华.关爱学困生,弹奏上进曲[J].教书育人,2019(23):25.

[3]黄俊丽.班主任对初中学困生转化路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29):205.

[4]吴国琴.用心编织学困生成长的摇篮[J].亚太教育,2019(6):113.

[责任编辑 谷会巧]

作者简介:俞菊莲(1969.11— ),女,汉族,甘肃武威人,小学高级(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班主任管理,小学数学教学。

丁天斌(1970.5— ),男,汉族,中共党员,甘肃武威人,中学高级,研究方向:中小学管理,留守儿童和学困生的关爱及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