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越秀区辖内博物馆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2020-12-23陈秋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1期
关键词:越秀区博物馆现状

陈秋霞

摘 要: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新常态下,整合利用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鼓励兴办各类博物馆成为城市优化形象、增强实力的重要选项。越秀区作为广州发展2200多年一直未变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發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集聚、红色题材丰富,在助力广州“建设博物馆之城”中大有可为。在此背景下,文章围绕越秀区辖内的博物馆开展调研,关注该群体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越秀区;博物馆;现状;对策

2016年广州市将建设“博物馆之城”纳入“十三五规划”,2017年《广州市博物馆规定》开始实施。广州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越秀区作为广州的“首善之区”,近几年,其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政府、企业、个人等社会各界纷纷加入博物馆建设,博物馆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当然,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相互统一,各个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亦面临着“短板制约”,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这些“短板”,是有效提升区域内各博物馆专业化水平、实现质的跃升的必经之路。

1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越秀区是广州建城2200多年从未偏移的城市中心,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完整的明清时期城市格局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1.1 延续的中心优势

从时间方面看,广州历代以来都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越秀区一直都是广州的主城区,区内保留了古代和近代两条传统中轴线,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广州传统城市格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秦统一岭南后设立了“桂林、象、南海”3个郡,明代学者黄佐在其《粤会赋》中开篇明义写道:“百越之会,是为南海。①”首任南海尉任嚣以番禺城(今越秀区仓边路一带)为南海郡郡治,后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国,继续将番禺用作王城②。1995年后考古发现的南越国宫署遗址,既是两千多年前南越国、一千年前五代南汉国的王宫所在,又是秦汉时期的南海郡治、南越国都城、番禺县治,隋广州刺史署,唐岭南道署,宋经略安抚使司署,元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清时期的广东承宣布政使司署所在地③,是越秀为历代城市中心地的直接见证。

1.2 丰富的文物资源

从资源方面看,越秀行政区域33.8平方千米上“处处是文物、遍地是宝藏”。全区共有各级不可移动文物176处204个(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28个,占全市比例的55.9%;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16个,占全市比例的28.6%;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87个,占全市比例的22.3%;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9个;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58处64个)。

1.3 重要的文化内涵

从内容方面看,广州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独具特色:古代,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5处海丝申遗史迹点佐证其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角色;近现代,是民主革命策源地,近代众多革命派在此开启了社会政治变革运动之路;当代,是改革开放前沿地,以越秀的广交会旧址为代表的文化遗产谱写勇于开拓创新的篇章;在此时,是粤港澳大湾区岭南文化中心建设地,被确立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区,担负着领头发展的职责。

2 总体概况、具体特征及存在问题

为对越秀区辖内博物馆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归纳分析该区域博物馆行业的总体概况、具体特征及存在问题。

2.1 总体概况

经统计,截至2019年12月,越秀区辖内共有各类博物馆42家,文化文物系统管理的省属国有博物馆2家、市属国有博物馆11家、区属国有博物馆5家(其中属公办民营性质的行业博物馆3家),其他行业管理的国有博物馆7家,非国有博物馆6家,依托街道社区为建设背景的社区微型博物馆11家(表1),形成了以省、市、区属等国有博物馆为基础,以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为亮点,以社区微型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

2.2 具体特征

2.2.1 集中反映城市历史根脉

越秀区是广州历史最悠久的核心城区,辖内诸多博物馆陈展主题完整呈现了广州的历史发展脉络:南越国是西汉初年在中国南方建立的第一个诸侯王国,也是岭南开发史上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南越王宫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在考古挖掘的基础上建立,反映了两千多年前南越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馆址为广州历代标志性建筑镇海楼的广州博物馆,常设展览“广州历史陈列”全面记录广州五、六千年来文化、风俗和城市发展的变迁轨迹;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广州革命历史博物馆等记录了广东革命史、广州近代史,彰显了广州作为近现代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的重要性;岭南金融博物馆、广州民间金融博物馆则展出了广州作为南方商埠繁华兴盛的既往;越秀区博物馆“千年城事”“千年花事”展览将广州“羊城”“花城”的历史典故娓娓道来,“南粤先贤展”则向世人介绍历代为岭南地区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杰。

2.2.2 有效依托文物建筑设立

2016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对文物工作落实责任、加强保护、拓展利用等方面做出部署①。过去几年,越秀区积极深入挖掘文物建筑的社会价值,赋予其作为博物馆的公共文化功能,依托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创新“政府托管+企业资金”“政府统筹+专题博物馆”“政府支持+社会力量”三种办馆模式。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木草堂凭借其社会化的合作管理运营,发展成康有为、梁启超文化研究展示交流的平台,且作为典型案例入选了国家文物局主编的《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旧址建成越秀区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会旧址建成中共广东区委纪念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建成越秀区廉洁文化教育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庐江书院建成为岭南金融博物馆。

2.2.3 运营主体呈多元化趋势

政府的投入、多方的参与,使越秀区辖内博物馆的运营主体更加多元化。越秀区下辖18条行政街道中有11条街道依托街道文化站、社区活动中心开办了社区微型博物馆,展示本区域的历史沿革或文化特色。岭南金融博物馆、广州民間金融博物馆由广州市金融工作局、越秀区金融工作局开办,旨在宏观展现地方金融相关的重要历史沿革。越秀区廉洁文化教育馆由越秀区纪委开办,旨在弘扬清正廉洁美德、倡导风清气正风尚。中山大学医学博物馆、通草学堂分别由中山大学、广中路小学开办,旨在展示办校历史与校园文化。普公古陶瓷博物馆、高剑父纪念馆、陈树人纪念馆、万木草堂、东平典当博物馆等,由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场地提供、资金资助、租金减免等方式,实行政府监管、企业或个人运作的社会化托管模式。此外,还有企业开办的锦泉眼镜博物馆、广府本草博物馆,主要展示企业文化、行业文化。

2.3 存在问题

越秀区辖内的各个博物馆对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笔者在实地调研中亦了解到多个博物馆不同程度上面临着资金、人才、机制等方面的保障不足问题。

2.3.1 办馆质量参差不齐

《博物馆条例》规定,博物馆的设立、变更、终止应当向馆址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备案,并且列出了包括场地、藏品、人员、经费和安全保障五大方面的条件要求。①根据广东省文物局2019年9月公布的数据,广州全市在文物部门完成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共60家,19家位于越秀区辖内(含分馆)。②越秀区辖内的42家博物馆仅不到一半在文物主管部门完成备案程序,半数以上的博物馆事实上并不符合设立博物馆的相关规定,“身份”未得到官方认可。

2.3.2 运营资金保障不足

尽管政府在场地使用和运营经费方面会给予相应补助,但经费不足的问题在非国有博物馆及社区微型博物馆仍十分突出。依托街道文化站、社区活动中心设立的微型博物馆,多数集中在2010年前后由区政府牵头、街道出资建立,投入使用后无配套财政专项经费维持场馆运营,陈列展览开馆至今多年来维持不变。另外,出于公益性要求,非国有博物馆基本都实现免费对外开放,但由于创新能力、创收渠道不足,即使有零星收入也无法覆盖运营成本。

2.3.3 人才配备不均

广州市共有12家省、市文化文物系统管理的国有博物馆(不计分馆),越秀区辖内有8家,占总体的2/3,其中一级2家、二级4家、三级1家。此部分博物馆成立时间普遍较早,已积累了较强的资源优势和科研优势,基本代表了本地区该行业的整体业绩水平。相较之下,区属国有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社区微型博物馆在人才配备方面就呈现较大落差。据调查统计,区级管理的5家博物馆共有工作人员31名,当中仅有4名具备文博专业中、高级职称。社区微型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工作人员无专业技术职称则是普遍现象。

2.3.4 藏品管理研究缺位

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可移动文物信息显示,越秀辖区完成备案登记的博物馆藏品数量约13.9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约1.3万件/套(表2)。③藏品数据的构成大多数都来自区级以上国有博物馆,而区级管理的各博物馆藏品数量偏少,且质量等级低。其中,越秀区博物馆、高剑父纪念馆、陈树人纪念馆、东平典当博物馆藏品总数4529件/套,非国有博物馆普公古陶瓷博物馆藏品总数313件/套,占总比例不到3.5%,仅越秀区博物馆有珍贵文物21件/套。此外,越秀区辖内的非国有博物馆、社区微型博物馆以及非文物文化系统管理的国有博物馆还存在展厅即为库房的现象,多有藏品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3 发展对策

总之,越秀区辖内博物馆的整体发展水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相比,与本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实现本区域博物馆行业的长足发展,强化政府作为和提升博物馆自身建设缺一不可。

3.1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保障

①继续完善类型体系。全面摸查区内符合办馆的场地,以更大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发挥辖内省、市属博物馆示范效应,鼓励民间收藏资源共享和社区居民参与,鼓励企业展示向行业博物馆转变,优先发展体现行业特点、区域特色的行业和专题类博物馆。

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落实博物馆建设和设施配套经费,落实藏品征集、保护、研究、展示及配套服务的工作经费。制定非国有博物馆扶持政策,探索行业博物馆共建共管机制,鼓励文物系统资源支持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

③完善运营管理制度。依法制定博物馆工作规程,明确政府管理权限、职责和非国有博物馆办馆权利、责任,健全政事分开、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博物馆管理体制。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博物馆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化“社会化托管”和“以馆养馆”的越秀方案。

3.2 进一步优化运营管理体系

①坚持“集群化运营”经验。进一步深化“微型博物馆群”模式和区内“博物馆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各类博物馆优势互补,带动区内博物馆整体品质化提升。强化对非国有博物馆的指导和服务,鼓励博物馆找准定位,深挖文化内涵,做到“一馆一特色、一馆一品牌”。

②实现“串珠成链”。紧紧围绕打造红色文化、广府文化、海丝文化、商贸文化四大文化品牌,把散落在辖区内大街小巷的“珍珠”串联起来,打造多条“博物馆一日游”线路,形成闪亮的“项链”。

③强化专业人才保障。建立合理可行的文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博物馆从业人员再培训、再学习计划,推动国有及非国有博物馆内外联合培养专业人才。

3.3 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功能

①深度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博物馆以各种形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推动博物馆走进社区、校园,把历史文化“送上门”。鼓励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开启夜间开放模式,打造“博物馆奇妙夜”品牌,为夜间经济注入文化内涵。

②创新“线上+线下”宣传模式。打造博物馆专题网站或小程序,用好AR、VR等“科技+”手段,规范标识指引系统,通过手机短信、自媒体等“互联网+”方式加强面向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宣传。

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强与省、市属博物馆以及大湾区博物馆、全国各地博物馆的联动合作,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便可感受不同地域文化风采,同时增强本区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讲好越秀故事、发出越秀声音。

3.4 进一步探索融合发展效应

①推动“博物馆+研学游”。与学校共建研学基地,探索制定博物馆研学旅行相关标准,丰富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加强高品质研学线路开发和推广,让广大青少年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同时,感知历史、启迪未来,提升文化自信。

②推动“博物馆+文创”。开发特色化、精品化文创产品,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留下参观时的美好记忆和永久的纪念。

③推动“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支持利用文物建筑和挂牌保护建筑兴办博物馆,实现博物馆与周边旅游景点、历史文化建筑联动,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充分激活越秀历史人文魅力活力。

4 结语

广州从2016年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至今已有将近5年的时间,2019年末全市备案在册博物馆60家,全市常住人口1530.59万人,约25.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勉强达到《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到2020年全国每25万人就有一座博物馆”的目标。这个数据跟广州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匹配的,广州的“博物馆之城”建设依然在路上。在新时代、新机遇下,越秀区要顺势而为、趁势而上,积极利用好内部资源与外部条件,推动本区博物馆事业发展进入新的里程,为广州“建设博物馆之城”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越秀区博物馆现状
致敬抗疫情英雄
教师作品选登
博物馆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露天博物馆
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论广州越秀区民俗旅游市场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