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撷取生活化内容 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

2020-12-23沈春霞

求知导刊 2020年46期
关键词:美术欣赏主题活动生活化

摘 要:生活不仅是创作的源头活水,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借助主题活动、热点话题、特色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方式,让幼儿在美术课中感受到生活的气息,使其更好地体验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进而不断提升幼儿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美术欣赏;主题活动;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46-0081-02

引 言

生活化是幼儿教学的重要理念,在艺术领域,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的事件,促使他们丰富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提升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在幼儿美术赏析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借助有趣的故事、游戏、主题活动等引导幼儿更好地赏析艺术作品,丰富情感体验,还要将欣赏和生活化创作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一、融入主题活动,接近知识结构

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常常结合幼儿需要掌握的生活知识设置一些主题活动,如环境保护主题、交通安全主题、卫生饮食主题、民族服饰主题等。在引导幼儿展开美术赏析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主题投放各种材料,给幼儿提供赏析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不仅能使幼儿掌握相关的主题知识,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也能让他们结合生活主题进行赏析,提升艺术品位[1]。

例如,在“民族娃娃真美丽”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师要先引导幼儿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服饰都有其特点,再引导幼儿欣赏少数民族的服饰,并尝试总结其特点。这样的活动接近幼儿的知识结构,能激发幼儿的爱国之情。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收集穿着民族服饰的玩具或者图片等,然后组织他们展开讨论,让他们说一说这属于哪一个民族的服饰。有的幼儿说:“我的娃娃用布包着头,身上的衣服以蓝色为主,衣服上还绣着好看的花纹,这是瑶族的服装。”除了讨论外,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尝试用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创作民族服饰,或者让他们回忆曾经读过的与少数民族有关的绘本故事,并鼓励他们把故事复述出来。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幼儿激发了爱国之情,同时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民族服饰的缤纷多彩。

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活动,使其既能感知艺术要素,又能获得情感体验。若教师能够组织幼儿结合生活展开自导自演的欣赏活动,幼儿的语言能力、表演能力就会获得相应的提高。

二、联系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美术赏析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结合社会热点新闻来品味美术作品,这样能点燃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内驱力。幼儿的兴趣受到地域性、时代性因素的影响,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把握好热点话题,引导幼儿展开探索和学习活动。这样幼儿便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例如,当前,垃圾分类是人们较为关注的一个话题,而且很多地区在提倡垃圾分类,结合这个热点话题,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美术赏析活动。教师可以给幼儿展示绘本《垃圾不见了》,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促使其展开交流互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的各种垃圾,以及污染问题,让幼儿说一说垃圾有哪些种类。经过仔细观察,幼儿发现了垃圾可分为四种,而且每个种类都具体列出了一些事物。在这个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借助绘本生动的图画、生活化的语言让幼儿形成了垃圾分类意识,学会了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环保的种子。之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创作一幅关于垃圾分类的图画,使他们争做环保小卫士。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既关注了社会热点新闻,也提升了欣赏和创作能力。

在选择社会热点话题时,教师要积极观察幼儿的生活细节,了解他们对什么事物感兴趣,尝试将每一次驻足、凝视、好奇的提问融入美术欣赏活动中。这样幼儿就能更积极地体验相关内容,更积极主动地观察社会现象,寻找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

三、结合特色活动,调动个性体验

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组织一些特色活动,如引导幼儿参与到城市生活欣赏之旅中,使他们观察城市中的建筑物、公园中的雕塑等,这有助于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开拓幼儿的视野,有利于幼儿更好地展开审美赏析活动,进而增强其审美意识。同时,幼儿会发现,原来美好的事物就在自己的周围,只要善于观察,就能找到它们。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到“城市之美”的特色活动中,鼓励幼儿和家长展开亲子活动,带着照相机到城市观察建筑物,看看有哪些建筑物具有独特之处,并将它们拍摄下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展开互动交流,让他们出示自己认为最美的照片,并说一说自己为何对该建筑物情有独钟。如有的幼儿说:“我拍摄的是一幢高楼,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屋顶上有金灿灿的屋檐,看上去古色古香的,我觉得这种样式很新颖。”也有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我觉得这种建筑物不是很好看。看看我拍摄的建筑物吧,这是一家茶馆店,它不仅古色古香,有着青砖绿瓦,而且和周围的绿化也融为一体。你看旁边有绿色的竹子,这样喝茶的人就能透过窗子看到这些竹子了,我觉得非常漂亮。”在这样的主题交流中,幼儿可以说出自己对美的独特感受,有不同的观点也会彼此讨论,他们的个性体验更为丰富。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鼓励他们用拍照、绘画等方式将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用口语交流的方式和同伴讨论自己对美的感受。久而久之,幼儿就能更好地描述美、解释美、评价美,并试着用绘画的形式再现美。

四、拓展重組信息,多维视角解读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要将挖掘美、传递美、表现美作为主旨。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幼儿思考,将挖掘出的美的信息进行合理重组,尝试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2]。这样不仅能使幼儿关注美术作品的内涵和主旨,还能使幼儿将不同的美术作品整合起来进行综合赏析。

例如,组织幼儿参加“娃娃服装周”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挖掘生活中的美,改装娃娃的服装,然后进行展示。在这个活动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寻找美的元素,并将其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如有的幼儿说:“我觉得中国结很漂亮,可以制作一些中国结,挂在娃娃的衣服上,这样衣服就会变得更好看。”其次,教师要引导幼儿思考如何传递对美的感悟,鼓励他们交流彼此的观点。如有的幼儿说:“我们可以模仿模特,抱着娃娃走T台,还可以配上好听的音乐。”这样就将模特、T台走秀等生活中的美的元素进行了整合。还有幼儿补充道:“我觉得走秀的方式能更好地展现娃娃,我们可以和娃娃进行亲密互动,这样比单纯地将娃娃放在橱窗里更好。”幼儿将创造美和表现美融合在一起,进行多元解读,这样他们对美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

在重组信息并进行多元解读时,幼儿不断地在视觉冲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幼儿通过多种信息的重组激发了兴趣,观察到了被自己忽视的地方,由此可见,他们能更好地发现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而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

五、加强多元整合,激活切身感受

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常常将名画欣赏作为主要内容,但这些作品和幼儿的实际生活有较大的距离,赏析教学的效果也不太理想。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多元整合,将一些和幼儿生活有关的绘画主题整合在一起,拉近幼儿和美术作品的距离,使他们获得切身感受。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将不同种类的作品、不同时代的作品、不同地域的作品整合在一起,这样也能激活幼儿的感受[3]。

例如,在“向日葵的美”赏析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给幼儿展示梵高的名画《向日葵》,还要进行多元整合,将幼儿带入大自然中,让他们观察向日葵,说一说向日葵和其他花的区别,也可引导幼儿展开自主创作,画一画自己眼中的向日葵。在多元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幼儿展示其他同主题的作品,如萨金特的《康乃馨、百合与玫瑰花》,这也是展现花主题的作品。将其和《向日葵》进行对比后,幼儿发现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花朵,还塑造了孩子的形象,这让作品变得更生动,更具生命力,也让幼儿受到了启迪。有的幼儿认为:“我在创作花朵时,也想将小朋友画进去,这样就能让人感受到活力,也能体现出小朋友对花儿的喜爱之情。”通过多元整合,幼儿的鉴赏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有了自主创作的想法,他们能将自己近距离观察后的切身感受融入作品中。

在多元整合的过程中,幼儿关注到了各种事物之间的异同点,通过鲜明的对比形成了深刻的印象。这样,他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就不会只流于表面,而是挖掘其中隐含的文化底蕴。

结 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艺术领域的教学,要倾向于促使幼儿对自然的美、生活的美、艺术的美展开赏析和感受,引导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美、创造美。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美,在艺术活动中加深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进而提升他们的美术赏析能力。

[参考文献]

林惠杰,吴丽芳.感知生活艺术,体验具象之美:以美术欣赏活动“小区的大门”为例[J].幼儿教育研究,2017(06):8-10.

李华英.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教育探索[J].亚太教育,2019(11):33-34.

全秀春.探寻生活之美好,实现美术教育生活化:《指南》背景下幼儿美术生活化教育实践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3):203-204.

作者簡介:沈春霞(1993.3—),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幼儿园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儿童美术教学。

猜你喜欢

美术欣赏主题活动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大悦城实施体验营销案例研究
重视审美创造彰显美术欣赏课魅力探究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基于学生综合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设计探微
浅议班级课程与主题环境区域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