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委机关报为何取名《川北穷人》

2020-12-23强雯

红岩春秋 2020年11期
关键词:川北北洋苏维埃

强雯

来到位于四川省巴中市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油墨印制的《川北穷人》第9期就在眼前。长32.8厘米、宽47.3厘米,油印,分两版,字迹稍努力可辨。如果不细读,会误以为这是一张事关农村的宣传单,或者是关于田园的文学小报,但其实是1933年的中共川陕省委机关报,刊载着有关红军革命的重要新闻和时事评论。

报纸,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名字非常重要。为众人口口相传的报纸之名,通常有两种,一种冠以日报、晚报、时报的后缀,如《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广州日报》等;一种以地名命名,如《新蜀报》《苏报》《新京报》等。日报类的报纸,尤其强调时间或地域特点,而周报类的报纸,其名字可能会文雅一些,如《南方周末》《外滩画报》等。

沿袭至今,以这两种方式取名几乎成为了报纸的固定格式,但一份苏区时期的省委机关报,却取名为《川北穷人》,其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报纸先声夺人

报纸的历史,在中国并不长。虽然早在唐代就有类似报纸的雏形出现,如《开元杂报》,但那其实是一种“宫门抄”。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而中国第一份正式的官方报纸《北洋官报》,于清朝光绪年间创办。

高举“开民智”的旗帜,1901年8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天津河北狮子林集贤书院旧址创办了北洋官报局,并派人到日本选购最先进的印刷设备,聘请日本精铜版、石版、照相制版工及印刷者任技师,又从上海雇活字版印刷工人从事印刷。1902年12月25日,《北洋官报》创刊,初为双日刊,铅活字印刷,每期8页1册。这是中国创办最早、最有影响力的地方政府官报。

《北洋官报》内容以政府公报为主,但不一味地迎合政府。它还比较系统地介绍外国的形勢,介绍新思想、新知识,评论中国的不足与禁锢,提出革新措施,成为洋务派的宣传工具。这份报纸创办之前,得到了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许可。这样便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真正地开了中国风气之先。报纸内容包含圣谕广训直解、上谕、本省政治、学务、兵事、近今时务、农学、工学、商学等。设有宫门钞、奏议录要、析法摘要、文牍要录、畿辅近事、外省新闻、各国新闻等栏目。

1903年,清政府鉴于《北洋官报》试办成功,决定在全国推广,“依照北洋章程妥酬开办”,因此确立了《北洋官报》在全国的首席地位。

其实,自晚清后,各类报纸如出土芽笋,遍地吐新。《循环日报》《强学报》《国闻报》《中国女报》《民呼日报》《民意报》等,有的报纸名字让人一目了然,有的也让人捉摸不透。

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约法》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报纸出版更是风起云涌,蔚为大观。据统计,当时全国报纸达500家之多,政治中心北京独占十分之一,总销量4200万份。

到1933年,《大公报》《民报》等都是影响力比较大的报纸。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仍旧有许多“喉舌”出现,为各自主张摇旗呐喊。

多才多艺的张琴秋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里陈列的这张油印小报《川北穷人》,报名浅显,纸张泛黄,再看一看出版日期,不由得回想起20世纪30年代的风雨时局。

1933年2月16日《川北穷人》第9期第一版上,写着“赤江县苏维埃出版”。同年6月24日第25期,已改为“川陕省省委省苏机关报”。显然,《川北穷人》是一份名副其实的红色省级机关报。

细看《川北穷人》,其内容以红军苏维埃政治为主,第9期头条就是介绍中国共产党来龙去脉和政治主张。其他文章有新闻《十五日南江巴中开县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红赤江县苏执委撤职分别查办》《中国共产党川陕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戒烟局成绩甚佳》等。虽然是油印小开本报纸,有的字迹已经漶漫,但根据地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跃然纸上。

为何取名《川北穷人》?其背后幕主还是个宣传高手,她就是张琴秋。

1932年秋,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突围西进。27岁的张琴秋时任73师政治部主任,在进入关中平原之际,她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日常宣讲、成立剧团、组织写标语口号、亲自跳舞鼓动民众,张琴秋的宣传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山高、林密、石多,她便发动各地下党组织书写队、錾字队,在群山之巅、道路两旁、关隘渡口和村民院落等处的石崖、石墙、石碑、石柱、石坊上錾刻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石刻标语。如“列宁万岁!”“争取苏维埃中国”“军民合作!”“平分土地”“实行共产党主义”。石刻标语在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打击敌人、保卫苏区的伟大斗争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赤化全川”这幅标语影响最大。红军錾字队一笔一画精心錾刻,历时两月完工。单字高5.9米、宽4.9米,笔画道里能卧下一个人。整个字幅面积为300平方米,离地面15米,石刻雄踞山崖之巅,远隔数十里,字迹一目了然。此后,“赤化全川”闻名遐迩,深入人心。

红军挺进川北后,张国焘开始清除异己,进行大规模的“肃反”运动。张国焘试图说服张琴秋,要她揭发党内同志所谓的“右派”活动,张琴秋拒不认同。不久,她被撤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职务,到红江县(今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涪阳坝)担任代理县委书记。

川陕苏区第一张报纸

革命工作哪里都能干。被调任川陕苏区后,张琴秋并没有消沉。作风顽强的她,把热情献给了事业。她领导的红江县因为成绩突出,后来被省苏区评为模范县。

当时,川陕地区山高林密、交通不便,许多地方的经济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还处于十分原始的状态,当地民众文盲、半文盲占比相当大。她在任期间,川陕苏区第一张报纸《川北穷人》应运而生。

四川博物院也收藏有一份1933年第25期的《川北穷人》。其长36.5厘米、宽53.0厘米,油印。报纸上刊载有《新的局面与新的任务》《世界经济会议开幕》《中国共产党川陕第二次党大会于二十三日开幕》《中央苏区:地方武装配合红军行动迭获伟大胜利》等文章。宣讲革命纲领、国际苏维埃形势、中国红军战斗进展、内部的纪律等,是《川北穷人》的主要方向。

《川北穷人》存续时间不长。1933年1月创办,8月停刊,短短八个月,《川北穷人》完成了使命。但革命的宣传火种不能熄灭,就像接力赛一样,《共产党》《苏维埃》两份机关报应运而生。前者是川陕省委机关报,后者是川陕省苏维埃机关报。

在川陕苏区,纸张、油墨、油印机十分紧缺,无论是从国统区秘密购进,还是自力更生生产“土纸”,都十分艰难。然而红色报刊是“革命的播种机”,宣传革命真理,撒播革命种子,也见证了那段火红的历史。今天,隔着博物馆的玻璃窗,小报油墨的涩味变微淡了,但字里行间仍如此生动,充满朝气,让人思绪万千。

编辑/王尧

猜你喜欢

川北北洋苏维埃
近四十年川北大木偶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Postpartum Period
新北洋打印未来
北洋海军为何会输
川北皮影艺术的新媒体传播路径思考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维埃
从报刊角度探北洋时期的民主思想
论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候选人之规定
戈尔巴乔夫民主化改革失败原因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