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尼玛扎西,青稞界“袁隆平”

2020-12-23申琳袁泉鲜敢

环球人物 2020年22期
关键词:尼玛扎西青稞

申琳 袁泉 鲜敢

尼玛扎西

初秋,《環球人物》记者乘车行驶在雅鲁藏布江畔,放眼所见,成片的青稞在地头田间随风摇曳。在位于雅鲁藏布江畔以南的扎囊县孟卡荣村,农忙者正驾驶着拖拉机收割青稞、深松耕地。村支书嘎玛欧珠对记者说:“尼玛扎西院长总是在村里蹲点。他了解气候条件,结合缺水的特点,提醒我们要早点播种,在杂草长出之前,作物已经长到50厘米,产量就提高了。出苗时,尼玛扎西院长在这儿;8月25日,他也来过;他说收获的时候还要来。”然而,金色的青稞田里再也不见了他的身影。

今年9月5日,为补上全国种质资源普查的最后一块空白,55岁的尼玛扎西前往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调研,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因公殉职,长眠在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青稞丛中。

“藏青2000”帮农牧民脱贫

孟卡荣村从2013年开始种植“藏青2000”,这是尼玛扎西带领团队选育出的青稞新品种(系),平均亩产能达350公斤。

嘎玛欧珠告诉记者,全村种了800亩的“藏青2000”,是供应全县的种子田。

此前,孟卡荣村青稞亩产不足300斤,一家一户小块分散种植,人均年收入只有4000元。而如今,分散种植改为了土地连片机械化耕作,通过种子包衣、同步施肥、节水灌溉,亩产超过了350公斤,人均年收入增加到1万元。

“尼玛扎西院长从选用良种、科技措施、田间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指导,他话不多,每次一来就到田间地头忙,我们干部如果干不好,那就是失职。”嘎玛欧珠说,“今年的亩产达到了600斤左右,按3块钱一斤算,全村因此增收就有100多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和标准化种植,解放了劳动力,年轻人外出打工还增收致富。”

“藏青2000”的引入,改变了这个119户人家的小村庄。2016年,孟卡荣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不仅村容村貌变了样,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懂青稞”的本土专家

青稞是高原的“致富粮”,更是“稳定粮”。上世纪90年代,尼玛扎西主持筛选出的“藏青148”,一度成为西藏高产青稞的主栽品种。其后,他把目标放在了选育能实现“粮食增产,粮草双收”的青稞新品种上。为了选培青稞秆子弹性与抗倒伏品种,尼玛扎西带领同事长年累月奋斗试验田里,从耕地、播种、收割、打场,到对成千上万的育种材料进行对比观察,积累素材……经过近20年的培育,2013年2月4日,青稞新品种通过西藏自治区第十八次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藏青2000”。

新品种培育出来后,很多村子开始种植“藏青2000”。精通藏语和汉语的尼玛扎西,询问农民种植情况,与大家交流技术经验,听取对新品种的最真实评价,掌握一手资料。青稞主产区的示范推广田,他要去;气候差异明显的偏远山乡,他也要去;连外出开会乘坐飞机的间歇,他还要跑到机场周边的农田去记录、拍摄青稞长势状况。

白朗县金嘎村村主任普琼告诉记者:“刚开始试种时,尼玛扎西院长在村里一次最长蹲点了13天,每天起早贪黑,在田间地头和农民在一起,经常一连好几个小时喝不上水。”

西藏农科院农科所研究员禹代林对记者说:“尼玛扎西常说,要做好‘三农工作,就要把复杂的技术简易化,听农民说话,说农民听得懂的话。比如,一亩地要施50毫升农药,农民没有概念。你跟他讲,施‘两瓶盖的农药,他就懂了。”

“藏青2000”以绿色环保、品质优越、产量较高等特性,累计示范推广330.87万亩,占西藏全区青稞种植面积的50%以上,亩均增产25公斤,新增产值3.98亿元,有效促进了西藏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万吨,成为西藏农牧科技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尼玛扎西被誉为“青稞之父”, 是西藏“最懂青稞”的专家。

想把冬青稞种到海拔4000米以上

然而,“藏青2000”的成功并没有让尼玛扎西停下脚步。为了造福更多的农牧民群众,他把下一步的目标设定为“高秆、抗倒、高产”的“藏青3000”。“秆子要高,弹性要强,穗大而且灌浆后半弯、籽粒黄白且大粒,粮食和秸秆双增收,这是西藏农民梦寐以求的青稞好品种。适应高寒高海拔种植又能稳产高产,这样不仅保证了口粮安全,产出的秸秆也能成为饲草,方便老百姓饲牧牛羊,更好地增收致富。”尼玛扎西曾说,“现在科研条件这么好,怎能不为国家多奋斗?!”

尼玛扎西(左)在西藏日喀则市岗巴县调研。

今年5月24日,全国两会期间,作为政协委员,尼玛扎西在人民大会堂建言议政:“咱们西藏的青稞有4000多年的种植历史,通过西藏高寒缺氧强紫外线长期进化,演化形成非常独特的品质,蓝天碧水净土生产出的青稞品质优良,具有丰富的β-葡聚糖,具有降低胆固醇、控制血糖等保健作用……”他认为,科技要助推农牧业发展,农牧业发展要带动脱贫,产业化要惠及万家。

6月13日,尼玛扎西为青稞产业扶贫“带货”进行了一场直播。15.28万人观看了这场直播,线上线下,热闹非凡。直播中,他现身说法,展示了富含膳食纤维的青稞米、青稞酒、青稞醋、青稞挂面、青稞能量棒。

随着青稞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青稞食品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截至目前,农科院已经研发青稞产品100余个,全区已有50多家规模以上的青稞加工企业。

多年来,尼玛扎西带领技术团队,构画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青稞基因图谱,通过现代的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标记来选育青稞品种,首次提出了高β-葡聚糖青稞品种选育、糯性青稞育种、青稞保健食品开发等一系列青稞产业科技创新的新论点。农科院农业所副研究员达瓦顿珠是尼玛扎西培养的新一代农学博士,目前正在进行“冬青稞”栽培研究,“顺利的话,每亩可以比‘春青稞再增产100斤。”

尼玛扎西认为,科技要助推农牧业发展,农牧业发展要带动脱贫,产业化要惠及万家。他有一个愿望,希望把冬青稞种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

杂玉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青稞不仅可以饱腹,也承载了藏族人民对富足、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

尼玛扎西的家乡,在山南市扎囊县扎塘镇杂玉村,那里山势起伏,土地贫瘠,传统上并不是青稞的主产区。由于干旱少雨,缺乏灌溉,当地的青稞长不高,收割时只能弯下腰,跪在地上作业。“品种不好,籽粒长不熟,不能当粮食吃,只能拿去喂牲畜。”尼玛扎西的哥哥桑杰洛布回忆说。

尼玛扎西弟弟家里今年丰收的青稞。

位于西藏拉萨河谷的青稞田。(2020年9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

尼玛扎西一家人只能凭借烧制陶器的手艺,到泽当、琼结等地用陶器换粮食。家人赶上五六头驴,一走就是八九天,难卖的时候要半个月,才能换回三四袋青稞。为了孩子们能吃饱,母亲自己舍不得多吃一口。

尼玛扎西曾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我很小就和妈妈说,希望爸爸和哥哥不用四处去以土陶制品换青稞种子,想让青稞长得好、产量高,又能产粮、又能产草。”这些艰难岁月里的点点滴滴,仿佛种子一样根植在了尼玛扎西的记忆中,“让村里人都能吃饱,不再为糌粑发愁”的愿望逐渐生根发芽。

“以前家里穷,糌粑加土豆,勉强温饱,遇到灾年还会饿肚子。”桑杰洛布说,尽管条件艰苦,但尼玛扎西从小就非常好学,“和叔叔一起放羊的时候,他在地上边画边学写字,很陶醉,就这样掌握了藏文拼写。”

1982年,尼玛扎西怀揣着儿时的梦想考入了西北农大农学系,成为从杂玉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1992年,尼玛扎西以优异成绩获得前往加拿大沙斯克春恩大学进修深造的机会。进修结束后,国内外不少科研机构都高薪聘请他,但尼玛扎西选择了回到家乡:“当单位来信要求我学成回国的时候,我知道这是家乡人民在呼唤我,单位需要我,祖国需要我,我心中陡然升起强烈的民族感和爱国感,我应该回国。”

尼玛扎西(前右二)在“藏青2000”示范田里介绍这一新品种(左图)。尼玛扎西(左)在试验田了解青稞种植情况(右图)。

“年轻人,快起来聊聊课题”

农科院农牧业新技术引进开发处副处长桑布告诉记者,尼玛扎西一年中至少有一半时间在基层,每次乘车三五个小时是家常便饭。有一次,桑布跟着尼玛扎西一起去考察,他在车上刚想打盹儿,就被尼玛扎西敏锐地发现了,冲他说:“年轻人!上车睡什么觉,快起来聊聊课题!”

“不仅是青稞,畜牧业、牦牛养殖、水土保护,他都问得很细。向同行的农牧部门负责人询问情况,向学生询问项目进展有哪些问题,安排我抓紧时间把调研报告的初稿拿给他看……”桑布说,“他舍不得浪费一分钟。”

在桑布眼中,尼玛扎西还是一个敢“敲打”的“领路人”。一次,尼玛扎西随团参观苜蓿饲草场,面对草长花开,纷繁绚烂,众人都在夸赞“规模大,效益好”的时候,同行的上级领导问他:“你作为专家觉得这家饲草场怎么样?”尼玛扎西问:“您想听真话,还是假话?”领导说:“真话!”尼玛扎西紧锁双眉,慢慢道来:“苜蓿草在开花率5%时收割,营养成分保存得最好,而现在一片花海,说实话已经没有多大的营养价值了!”随后到来的几位草业专家也印证了他的说法。

西藏科技厅厅长赤列旺杰和尼玛扎西相识几十年,他说:“尼玛扎西的时间,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试验田,抑或是下乡和下乡途中,一直不知疲倦地工作。一天24小时,他的大脑和心都在青稞上。”

尼瑪扎西的朋友圈里,绝大部分内容是奔波在旅途的工作感悟:“一路普降大雪。对草地作物返青利好,但望尽快阳光普照以免雪灾。察隅县今晚对于只带夏天衣服的人,好冷。”“墨脱寸土寸金:果园里种植玉米,玉米间种稻秧;平缓土地开垦农田,缓坡地修成梯田种植水稻;坡地开垦成水田。”“从边坝到左贡,过拉定拉山、越八里拉山、翻莫攀山,踏雪地、过草地、穿河流,经12个小时,一天路程。时间去哪儿了,都在路上……”

为了保证工作起来精神集中,尼玛扎西的办公室、手提包、行李箱里永远都少不了咖啡。在他的儿子阿旺次仁的记忆里,父亲从来没有陪伴自己过过一个生日。尼玛扎西平时忙于出差、调研,很少回家,偶尔回家也只是住一两晚。“一家人难得团聚时,父亲会亲手下厨包饺子。”阿旺次仁说。阿旺次仁的妈妈拉琼因此没少“抱怨”尼玛扎西:“你把家当招待所了吗?”

尼玛扎西的家就在农科院的大院里,距离试验田只有几百米。唯一让拉琼感到欣慰的是,每当饭后有时间散步时,尼玛扎西会带着她到试验田边走走。“看他那股自豪劲儿,哪里忍心打断他的科研工作,又怎忍心去责怪他平时顾家少呢!”8月22日,夫妻二人携手漫步试验田,是尼玛扎西留给妻子最后的温馨回忆。

2018年8月,在一次座谈会上,尼玛扎西回眸自己50多年的成长历程,袒露一名藏族科学家的拳拳科技报国之心:“我是一名农奴后代,如果没有1951年的西藏和平解放,我不可能从一个农村娃成为一名拥有农学博士学位的民族干部,甚至实现了年幼时的青稞育种科技梦想。我早已下定决心把党和祖国当作母亲来知恩图报。爱国奋斗、建功立业,已成为我的毕生追求。”

尼玛扎西

1966年出生,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2020年9月5日,尼玛扎西在阿里出差途中不幸发生车祸,经抢救无效逝世,终年55岁。他曾带领创新团队,先后主持选育出了20多个青稞新品种(系),其中“藏青2000”品种平均亩产达350公斤。

猜你喜欢

尼玛扎西青稞
青稞地里的母亲
这一次我又写到青稞
青稞酿酒
青稞常见病虫害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方法
命运
步兵班前进第二季
你好,岁月
如果
见与不见
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