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茂兰保护区观赏蕨类资源及保护利用

2020-12-23吴尚川陈正仁刘绍飞

绿色科技 2020年14期
关键词:保护利用栽培技术

吴尚川 陈正仁 刘绍飞

摘要:指出了茂兰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经调查初步统计保护区有观赏蕨类植物16科32属77种。蕨类植物对光适应幅度很广,从见光度很低的原始林下到阳光直射的草坡都有分布;土壤从微酸性至碱性石灰质土;海拔分布400~1600m。不同种间对湿度和水的依赖差异很大。蕨类应用广,具有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通过对茂兰保护区观赏蕨类调查,可筛选部分用于栽培,以便进一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野生观赏蕨类资源。

关键词:茂兰保护区;观赏蕨类;栽培技术;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Q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14-0025-03

1 引言

蕨类是自然界古老的一种植物,曾在地球上繁盛一时,因地球变化,逐渐被被子植物掩盖,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群孑遗植物,在如今的生态系统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是蕨类植物资源分布较多的国家之一,约有2600余种,贵州有700种[1]。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它们逐渐根据生存环境的改变,生长于山谷林下、石缝、草坡或寄生于乔木上。蕨类植物的用途非常广泛,具有药用、食用及观赏价值,使得这一容易被人忽视的植物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蕨类植物以其千姿百态及奇特的叶形姿态、小巧娇柔的特殊形态受到人们青睐。我国在此领域刚刚起步,园林中应用的种类不多,并且主要用于切叶栽培及盆栽观赏。许多蕨类植物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蕨类植物成为濒危物种,而人们的育种工作远没有跟上;对于丰富的野生资源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和应用,而野生环境不断破坏,造成植物蕨类濒危的后果。为此期望通过对茂兰保护区观赏蕨类资源调查以及对其栽培技术的研究,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蕨类资源。

2 茂兰保护区自然概况

茂兰保护区位于贵州省荔波县南部,地理位置北纬25°09′20″~25°20′50″ ,东经107°52′10″~108°05′ 40″,南与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山地大部分海拔在430~1078 m, 保护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具有春秋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的中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5.3 ℃,气温年均差18.3 ℃,1月份平均气温为5.2 ℃,7月份平均气温为23.5 ℃,≥10℃活动积温4598.6 ℃,生长期237 d。全年降水量1752.5 mm,集中分布在4~10月份,年平均相对湿度83%。全年日照时数1272.8 h,日照百分率29%,太阳辐射年总量为63289.8 kW/m2。

3 茂兰保护区观赏蕨类资源

根据中科院张宪春教授《中国茂兰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及秦仁昌教授(1978年)的蕨类系统[3],结合调查,初步统计茂兰保护区有野生观赏蕨类植物16科32属77种(表1)。其中,单属科卷百科卷柏属最多有19种,所含种数占其观赏蕨类植物总种数的24.67%,其次鳳尾蕨科凤尾蕨属13个种,所含种数占其观赏蕨类植物总种数的16.88%;铁角蕨科铁角蕨属5个种,所含种数占其观赏蕨类植物总种数的6.49%。16个单种属,共含种数占其观赏蕨类植物总种数的20.78%;其余的11个属有23种,共含种数占其观赏蕨类植物总种数的32.47%。从表1中可见,茂兰大多数观赏蕨类生境为土生和石生,少数为附生,分别占44.87%、52.57%和2.56%,海拔在400~1600 m之间;茂兰观赏蕨类植物十分丰富,科、属众多。茂兰观赏蕨类植物的种属分类及观赏用途[4]如表1所示。

4 茂兰保护区观赏蕨类植物分布特点

茂兰喀斯特地貌形态主要有漏斗、洼地、盆地、溪流等,并受到森林植被、地形、土壤、气候、水分、光照、生境生长基质的差别,对茂兰蕨类植物种类分布有直接影响。茂兰蕨类按生境分布为阴生蕨类、阳生蕨类、石生和附生蕨类、溪流蕨类和沼泽或水生蕨类植物。

5 茂兰保护区观赏蕨类植物的栽培技术

观赏蕨类栽培和繁殖是保护和利用的前提,目前我国观赏蕨类主要栽培技术有包子繁殖、营养体繁殖,及新兴的组织培养繁殖。

5.1 孢子繁殖

孢子繁殖要根据不同种类,根据孢子成熟季节进行采集,晾干后选择好泥土地块或盆景,把孢子均匀撒到土面上,保持土面潮湿,待其发芽,长出幼苗进行移栽。茂兰保护区大多数观赏蕨类植物可采用孢子繁殖。

5.2 营养繁殖

采集观赏蕨类植株横走的根状茎、株芽、肥厚的叶耳、块茎等进行繁殖,把营养体放入适合的泥土中栽培、浇水,待其长出新的植株。保护区内的块茎较发达的观赏蕨类可采用块茎进行繁殖和栽培。

5.3 组织培养

主要针对一些珍稀的观赏蕨类植物,且孢子繁殖能力较低种类。目前我国组织培养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培养出的蕨类植物还相当稀少,观赏蕨类的组织培养是一门需要深入研究的技术。

6 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观赏蕨类特性及其保护利用

茂兰观赏蕨类植物种类众多,形态千姿百态,具有不同的观赏特点,能满足人们不同的爱好需求,并且观赏蕨类植物管理粗放、病虫害少、繁殖能力强、观赏期长、价格比高,在追求美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今天,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我国对观赏蕨类植物的利用还非常少,人工种植和栽培很少,且其具有投入少、生长周期短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市场潜力。根据茂兰保护区观赏蕨类植物种群筛选一些具有较高观赏性的蕨类植物对其特性进行介绍。

(1)翠云草。又叫龙须、蓝草、剑柏、蓝地柏、地柏叶、伸脚草、绿绒草、烂皮蛇。卷柏科、卷柏属,生于土地、岩石或附生等。株高2~15 cm,主茎直立,顶端丛生 莲座状小枝,小枝扇状分叉辐射斜展,姿态奇异。枝叶干时内卷如拳,潮湿时又能舒展如初,翠绿可人。由于茎枝具匍匐性,做吊盆亦能展现其柔软悬垂的美感,也可种于水边湿地。翠云草姿态秀丽,蓝绿色的荧光使人悦目赏心,在南方是极好的地被植物,也适于北方盆栽观赏,种植于槽中成片栽植效果更佳,也可用于盆景配置,取到点缀作用,也是理想的兰花盆面覆盖材料。对生境需求不高,抗旱耐寒,管理粗放,以疏松透水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好。

(2)垂穗石松。是石松科,石松属多年生土生植物。匍匐茎地上生,细长横走,侧枝直立,高可达50 cm,多回二叉分枝,稀疏,叶螺旋状排列,密集,上斜,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草质,孢子囊穗集生于总柄,总柄上苞片螺旋状稀疏着生,薄草质,形如叶片;石松分布较广,植株非常漂亮、柔软,易于栽培,可作为盆景,也可用于切花配叶和装饰,以疏松泥土栽培即可。

(3)狭翅巢蕨。生于石缝、石面阴湿处。株高60~80 cm,叶簇生,叶柄长,三回羽状复叶,叶片宽大,纸质,绿色或带玫瑰紫色,密被成叶背面马蹄形的孢子囊群在夏秋间由白色变红褐色;羽片纤细,裂片较深,枝叶婆娑,摇曳多姿。株型丰满、叶先端微下垂,叶色青翠或叶轴玫瑰紫色,具有较高观赏价值。适于盆栽,可用于装点宾馆、饭店厅堂,或在林荫道边、建筑物侧面自然式丛植。适应性强,在半荫或全光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

茂兰保护区属特殊喀斯特地貌,其中原始森林、草坡、山谷、溪流分布着丰富的蕨类资源,在漏斗森林中林下、石缝,甚至乔木、藤本上附生着大量的蕨类植物,堪称蕨类天堂。但同时因喀斯特地貌特殊性,这里的植被生态系统相对脆弱,一旦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将使得这里大多数蕨类植物消失,因此如何保护茂兰保护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这些珍稀蕨类植物成为当前重要任务。

经过多年保护区工作,认为应采取以下保护政策:一是减少人为的干扰。蕨类植物脆弱,對环境敏感性高。人为活动、环境垃圾污染对其影响显著。因此应对蕨类资源丰富地区加强保护,尽可能地减少人员进入干扰。

二是加强对保护区内珍稀且具有较高观赏性蕨类的栽培技术研究,通过技术开发利用,使得一些珍稀的蕨类植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茂兰保护区丰富的蕨类资源,通过人工栽培技术,让这些蕨类产生直接经济价值,并保护好野生蕨类资源,这是保护区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王用平.贵州主要药用蕨类植物引种栽培概况[J].Special Wild Economic Animal and Plant Research,1994(2).

[2] 张宪春.中国茂兰石松类和蕨类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3] 秦仁昌.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J].植物分类学报,1978

[4]曾汉元.我国观赏蕨类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J].生物学通报,2008,43 (5):9~11

[5]石 雷.观赏蕨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6]吕洪飞,林 雁,陈 韬.浙江省观赏蕨类植物观赏特性的评价[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1(1):63~70.

[7]宋敏丽.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赏蕨类植物资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133~135.

猜你喜欢

保护利用栽培技术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关于博物馆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推进保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