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希明:多给孩子一些阅读自由,人为设限会伤害孩子的阅读兴趣

2020-12-23小单

现代家长 2020年12期
关键词:设限文言文图书

小单

【人物名片】

王希明,1980年出生,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上海市杨浦区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获上海市语文大讲堂“语文教学之星”等荣誉称号。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日益深入,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许多家长反映,为孩子选择图书是最让家长头疼的事,什么年龄段的孩子该读哪些书?电子阅读能否取代纸质阅读?碎片化阅读是否影响大脑发育?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王希明先生。

相对自由的阅读,

首先是学科领域不设限

笔者:许多家长经常为孩子该读什么课外书而烦恼,您在这方面有何建议?

王希明(以下简称王):总有家长纠结孩子读什么书,如何为孩子的阅读素材把关,其实,儿童时期的阅读,自由可能更重要。阅读有两种状态:自由阅读和受控的阅读。前者是不设限的,后者是设限的。不论对哪个阶段的孩子来说,相对自由的阅读都值得提倡,对低学龄的孩子更是如此。等孩子到了高年级,阅读也只需要引导,更强调阅读趣味的培养,而非一味地限制。

我女儿正上小学,有一段时间她捧着《世说新语》和《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大部头读。我一度很担心,这些略显晦涩的书是否会影响她的阅读兴趣呢?为此我特意提醒她,《世说新语》只看白话解释就可以了。我又想到,书里的少儿不宜内容是否会对她造成不良影响?于是在她读《巴黎圣母院》之前,我特地读了一遍爱斯梅拉达和弗比斯约会那个章节,感觉尚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于是就放心让她读了。

笔者:您刚才说最好的阅读状态是相对自由的。自由具体指的是什么?

王:相对自由的阅读,首先是阅读的学科内容不设限。

儿童阶段,孩子对一切充满好奇,学龄乃至学龄前的儿童需要对世界有更多认知,如果能让他们广泛涉猎各方面图书,相当于让他们向所有的领域伸出触角,让他们有机会弄清自己在哪些方面有兴趣、有天赋。这对孩子确定未来发展方向非常重要。所以,对于低学龄的孩子,除了阅读家长和老师都比较认可的童话故事,还应该广泛阅读各种科普类的读物。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阅读更多更深刻的读物。

笔者: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也不需要有所限制吗?

王:对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来说,博览群书有助于他们构建扎实的知识底座,为将来专门的研究打下基础。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的趋向越来越明显,哪怕已经有了明确的专业方向,也不能画地为牢,自我设限,所以,家长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在阅读时大胆跨界。

图书内容要健康,

但阅读要避免功利化

笔者:许多家长反映,不知道哪些是真正的好书。有些反响很好的童书,在一些专家看来不适合儿童阅读。您对此有何看法?

王:所谓好书,基本的要求是内容健康、对孩子有用。这也是家长们的普遍要求。

实际上,社会很广阔,生活很复杂。把孩子养在玻璃罩里会使他们失去辨别能力。家长们放心,对图书的把关可以相对宽松些,孩子不会那么容易被毒害的。只要孩子阅读的书籍主体上是正向的,即便其中夹杂一些家长认为不合适的少量负面的内容也没有必要太紧张。负面内容只要不太过分,适当接触接触有利于孩子免疫力的增强。更何况,读书并不是孩子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甚至不是主要的途径,家长想严防死守,事实上也做不到。

我认为,家长与其对孩子的阅读内容百般挑剔,不如多花时间与孩子共读。亲子共读时,家长遇到少儿不宜的内容,能够及时处理——当然,这里所说的“处理”,不是跳过去,也不是简单地批判,而是科学地引导。

笔者:家长给孩子选购图书时,名著应该是首选吧?

王:一般认为,给孩子选购图书,应首选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名著。但是,很多名著讨论的是关于人性、关于整个人类的宏大主题,读来比较严肃,甚至非常艰深,未必适合低学龄的孩子。反倒是有些通俗读物,会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还有些流行的读物,虽然在家长看来没有营养,但是能作为讨论话题,帮助孩子们社交,孩子想读,家长也应该支持。

笔者:家长都想让孩子多读一些有用的书,尤其是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的书。这种想法没错吧?

王:阅读对孩子是否有用,家长大可不必较真儿。一本好书可以打开孩子的视野,完善孩子的心灵,启发孩子的思维方式,这些都是在无形之中进行的。一本表面上无用的书,可能实际上是有用的。一本现在看上去无用的书,可能在未来会显出价值。如果所有阅读都纯粹出于学习需要,甚至是出于提高成绩的直接目的,那么这种功利的阅读有可能让读书变成一种痛苦的体验,久而久之会破坏孩子读书的兴趣。

笔者:如果孩子喜欢读的图书不在老师开具的书目中,家长应该支持孩子阅读吗?

王:我觉得,家长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培养孩子的閱读习惯,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最好不要过多限制,规定孩子必须完成老师指定的阅读任务。即使有这样的阅读任务,也应该搭配孩子自己喜欢的图书。如果强迫孩子阅读他不喜欢的图书,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抗拒。读书是乐事,不能变成负担。

阅读方式要与时俱进,

精读、泛读、跳读应兼而有之

笔者:现在有些孩子喜欢阅读电子书,毕竟电子书更丰富,阅读也方便,只是对视力有伤害。请问,家长是否应该引导孩子多读纸质书?

王: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指的是纸质的以文字为主要信息载体的书籍。当今读书的形式趋向多样化,电子阅读、网络阅读、听书等颠覆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在这样的时代里,孩子会不会因沉溺于网络阅读、读图、碎片化的阅读而浪费宝贵的时间?在我看来,阅读形式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图书的内容质量才是关键。不管是漫画还是网络连载小说,都有精品。微信、微博中短平快的信息,也未必没有价值。20世纪,家长也曾担心孩子沉溺于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以及舶来的动漫。现在看来,这些并没有毁掉一代人,反而成为那一代人共有的文化记忆。说到沉溺,其实任何东西过度沉迷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与生活都是有害的,不独电子阅读如此。只要孩子没有超过应有的度,家长大可不必担心。

笔者:有的孩子阅读速度很快,有囫囵吞枣之嫌,家长也不应该设限吗?

王:读书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精读、泛读和跳读三种。传统的读书方法,重视把书读透,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好书不厌百回读”,甚至有的要求抄写乃至背诵。这是精读。而有的书,只需要浏览一遍,大致知道内容。这是泛读。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一目十行地看,见到重要的才停下来读,这是跳读。要专精必须精读,而要博学则只能泛读、跳读。

博学与专精难免矛盾,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要解决这一冲突,准确判断读书时该用精读、泛读、跳读中的哪一种,这就需要孩子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一旦孩子明白自己未来的方向,就可以围绕这一方向有选择地阅读,同时也就能准确判断出一本书对于自己的价值如何。比如一个立志研究量子力学的孩子,看到托尔斯泰的 《战争与和平》,就知道自己只需要了解梗概,甚至可以不读。当然,如果拿到一本霍金的《时间简史》,那就非精读不可了。

在孩子培养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课文的学习主要是精读,而课外阅读应该以泛读甚至跳读为主,等到发现自己特别感兴趣或者对自己特别重要的图书,再进行精读。现实生活中,有时候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方法干预过多,总觉得孩子读得粗,态度不认真,甚至有的家长会强制孩子每本书都要做摘录,写读书笔记。这其实是混淆精读与泛读的做法。可以试着只对少数图书做出要求,对其他的图书,可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允许他根据阅读的内容自由切换阅读的方法,这样既能培养精读习惯,又能培养泛读、跳读能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说的几种“不设限”都是相对的,绝对不设限的阅读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对于低学龄儿童,阅读基本是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的内容本身就经过挑选。但是理想状态的阅读,应该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和老师不断放手,由设限转向不设限,由他人设限转向孩子自我挑选、自我辨别、自我设限,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建成自己理性大厦的动态发展过程。

寒假应每天保证阅读两小时,

文言文推荐读《论语》等古代原著

笔者:马上要到寒假了,您对中学生的寒假阅读有何建议?

王:寒假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黄金时间,建议家长督促孩子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1.保证每天至少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阅读的效果是慢慢积累起来的,平时下功夫十分重要。要知道,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最根本、最高效的途径。现代文阅读题做不好,是因為现代文读少了;文言文阅读题似懂非懂,是因为文言文读少了;古诗词鉴赏题没感觉,是因为古诗词读少了;作文立意浅、结构乱、文采差,是因为思想深刻、结构清晰、文采斐然的文章读少了。没有阅读量的堆积,一切免谈。所以,寒假中阅读两本名著是最低要求,上不封顶。

2.重视文言文阅读。我曾经针对历年高考题做过统计,如果考生文言文掌握得特别好,在这部分拿到高分,只要作文再不出问题,一般语文分数都比较高。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言部分的得分高低,决定了考生的语文成绩。文言文阅读推荐《论语》《孟子》《庄子》等原著。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设限文言文图书
文言文阅读专练
三十而已!
Set Your Own Limits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自我设限动力及相关研究
欧美对华纺织品设限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