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一年级学生数学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2020-12-23李子全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书写习惯

李子全

【摘要】一年级是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加强学生数学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真倾听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有助于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认真的数学书写习惯。

【关键词】数学学习 听 说 读 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小学一年级是学生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过渡期,也是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数学素养养成的关键期。孩子在幼儿教育阶段主要以娱乐、智力开发为主,而到一年级要学的知识量非常丰富,同时作业量增加,学习强度加大。如何在这个过渡期内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多年的一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重视学生数学听、说、读、写等多方面行为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会倾听,养成认真听讲习惯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有很好的倾听习惯与能力。

在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培養学生的倾听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目的,激励学生听。一年级学生由于受身心发展阶段特征的制约,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集中的持久性较差,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较长的时间认真倾听比较困难。首先,在学生刚入一年级时,让学生讨论:在上课时为什么老师要讲话,老师站在讲台上一言不发行吗?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老师上课时运用自己的语言把知识、道理讲给学生,这些都需要同学们用心倾听,记在心上。所以,同学们要想成为有知识、有道德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课堂上就要做一个认真听讲的好孩子。其次,还要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不只是认真听老师的话,对于课堂上其他同学的发言也要注意倾听,这样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可以从别人的发言中学到知识。对于上课认真听的学生,每周总结一次,在班级光荣榜里奖励大红花一朵,期末比一比哪个小组、哪位同学得的大红花多。

2.设计生动有趣教学过程,吸引学生听。由于学生刚从幼儿园到小学,已经习惯于在玩中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以童话故事、互动游戏、儿歌、动画等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以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发挥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强化注意力。在一年级,无论是女教师、男教师,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尽量运用儿童化的语言。把所授内容用学生那个年龄阶段的语言讲解,通过扮演课本中不同角色,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注重轻重缓急语言的运用。在轻、重语言的转换中,提醒课堂上不太专注的学生注意听讲,在舒缓、急促的语句变换中,避免学生听觉疲劳。

4.通过随时检查听的效果,促使学生听。由于受年龄结构特征的影响在课堂上仍会有部分学生控制不住自己注意力。虽然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起来比较专注,但是两眼发直,自己的思绪已不知飘向何方。对这样的学生,一是老师先用眼神提醒,然后在讲课时有意放慢语速,眼神扫向那个学生停留几秒,使他的注意力回到课堂上来。二是教师在讲课时,让不注意听的学生复述老师讲的内容。眼睛发直不注意听的学生,对老师讲过的内容一般都说不出。然后,让他听其他注意听的同学复述。当第二个同学回答出来后,让同学们讨论:为什么有的同学听到老师讲的是什么,而有的同学听不到。通过反复几次的这样教育使学生明白,只有注意听才可以学到知识。

二、学会说话,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信息的载体。人的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研究表明“在传统的比较正规的课堂中,师生们靠语言交流信息,平均有70%以上的时间是老师和学生在使用语言”。在小学一年级,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一年级学生由于词汇积累量少,语言表达能力弱,从幼儿园过渡到陌生环境,大多数孩子在课堂上不敢说、不会说。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首先,鼓励学生想说。在学习1~10的认识时,鼓励学生用1-10说出自己在家里、在学校、在其他地方见过的物体的个数,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每个孩子都踊跃举手要求发言。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特别注意平时不爱说的孩子,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多说。

其次,让学生会说。在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教学内容以情境图居多。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情境图,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数学语言说出情境图表达的意思。要教会学生会说,先要教会学生会观察情境图:看清图上有什么?哪些是与数学有关的内容,哪些是与数学无关的内容。然后,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还要观察图上有什么?有多少?有的在干什么?有什么变化?掌握了这些方法以后,老师引导学生有条理用自己语言的说情境图表达的意思。对于想象力比较丰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语言叙述流畅、有条理,而对于语言组织能力较差的学生,采取听后复述模仿的方法。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较大提高,语言表达的条理性、逻辑性、严谨性大大增强。

再次,让学生能说。到了一年级一段时期以后,学生不仅识字量增加,词汇也比较丰富,还借助拼音学习了这个年级段没学过的字、词,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这时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说、能说。(1)尝试让学生说算理、说计算过程。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乘车”这一教学内容时,结合观察情境图,说出算式2+3+2=?中,第一个2表示什么?(原来车上的人数),3表示什么?(过了几站又上来3人),第二个2表示什么?(又上来2人),这时观察车上有8人。通过学生自己的讲解,使自己对算理,计算步骤有了更深的理解。(2)根据课本情境图,讲数学故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课本情境图的观察、构思、情节设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数学故事。如课本情境图“八戒吃瓜”,由于孩子看过《西游记》,对猪八戒比较熟悉,所以,学生编的“八戒吃瓜”的故事,既形式多样、生动形象,又具有丰富的数学内涵。然后,让说话能力不强的学生,把听到的故事,回到家讲给家人听。这样,所有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同时也养成了学生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

三、注重数学阅读,帮助理解题意

一年级孩子虽然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了一定基础,但是,他们的语言还不够丰富,识字量比较有限,阅读能力较差。而一年级数学老师,为了让学生做好练习,往往只注重自己读题,细致讲解,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数学文本的阅读教学。由此产生一个现象:老师读一题,学生做一题,这样学生会做;而一旦让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做题,一做就错,甚至有时看不懂题意,无从下手。这样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难以养成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一年级上学期1~3周以老师范读为主。从第四周开始,根据语文教学的进度,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汉语拼音知识,对于数学文本中的生字、生词,老师读时重读,让学生注音,注音后,让学生自己反复读,达到接触一个生字、词,消化一个生字、词,使学生的语言通过积累而得以丰富。在老师范读时,对重点字词,运用老师的各种肢体语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予以讲解。如比较下列物体的轻重,薄厚等,老师对“轻、重、薄、厚”字义进行深入讲解,提高学生对于数学阅读的兴趣,以加深印象。老师范读时,注意发挥学生眼、耳、口等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作用,特别是手指的灵动作用,“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上”。在老师阅读时,让学生用手指点着老师阅读的内容,遇到自己不会的字词,用笔做一个标记。老师读过一遍之后,让学生随着老师,手指着一起读,不懂的生字、生词,重点读,反复读。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阅读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还学习掌握了一定量的生字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一年级上学期的下半部分时间,学生在老师的范读示范及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量汉字后,学生的字词、语汇有了一定量积累的基础上,这时,应由老师的范读逐步转为学生领读。学生领读可从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领读。成绩优秀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悟性好,即使没有学过的字词,由于受电视、广告等媒体的影响,也能够认识。由他们领读,阅读障碍较小。在提高他们自身荣誉感、自豪感及阅读兴趣的同时,也给其他同学一个示范引领作用。

2.小组领读。以开展学习竞赛的形式,由学习小组领读。在每一小组领读之前,老师提出要求:(1)比一比哪组读得整齐流畅。(2)哪一组读得错误的最少。(3)谁能听出别的小组阅读中的错误。(4)谁能说一说所读内容表达的大致意思,明白题目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形式,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意识,养成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行。

经过各种形式的数学阅读训练,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准。这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的读。自读绝不是由着学生的性子乱读,而是老师根据数学文本内容,提出阅读要求:(1)从阅读内容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2)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用什么方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反复读,读中思、读中想、读中悟。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严谨思考、独立学习、发现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一年级进行数学阅读训练,有助于从读数学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有助于读出数学语言中孕育的情感,有助于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强化书写训练,提高书写技能

俗话说“字是脸面”,虽然这句话指的是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水平。但是,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同样重要。正确、工整、认真地书写,利于完成高质量的作业,增强学习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主动性,达到做事耐心细致,有恒心,有毅力。数学的书写不仅反映孩子的学习态度,而且对于培养孩子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培养良好的数学书写习惯,一是老师要言传身教,树立示范。一年级小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者孩子,他们把老师当作自己的偶像,喜好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这时,老师的板书设计要合理规范整齐,书写要做到一笔一划都工整认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作业习惯。

二是培养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由于一年级小学生刚入学,在幼儿园自由惯了,坐姿随意,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必须纠正他们不良的坐姿。在写作业时,要求做到“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然后在班里选一位坐姿标准的学生拍照,照片放大展示在教室前面,让学士时时对照标杆,严格要求自己,以此训练学生的坐姿习惯。针对学生“执笔太低、握笔太紧、笔杆没靠在虎口”等不良执笔习惯,老师首先对学生介绍不良执笔姿势对自身身体的危害,然后通过老师示范,对照规范执笔姿势标准照,反复练习、纠正,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三是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一年級学习0~10的认识时,采取老师示范,学生练习的方法进行训练。先在描红上描,然后在田字格上写,要求学生书写时都要占满田字格的左半格,在写的时候注意书写笔顺的顺序、注意书写匀称美观。对于数学算式的书写,要求数字和符号各占半格,一行均匀的排列两个算式。采取作业展评,小组互评竞赛的形式,谁写得好,就在本子上画一朵大红花,一星期总结一次,每次都得大红花的,给予橡皮、铅笔、本子等奖励。这样对于他们养成好的书写习惯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个民族的未来在教育,特别是小学生的教育”。一年级是小学教育的基础之基。一年级学生数学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虽不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全部,但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做孩子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孩子成长的引领者、陪伴者。心有光芒,必有远“芳”。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书写习惯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用什么书写呢?
上课好习惯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好习惯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书写春天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