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中学部活动的特征、现状和启示

2020-12-23闵乐平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日本

闵乐平

【摘要】中学学生社团活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与大学、社会的衔接适应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学生社团往往被视为大学生活的部分,中学生社团的研究还不算多。以日本中等教育机关(即初中和高中阶段)的部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其特征和研究现状做了概括总结,以期对我国中学生社团发展带来启示。

【关键词】中学生社团 日本 中等教育 部活动 教师顾问制度

一、学生社团活动的重要意义

我国中学阶段的学校教育中,由于高考的竞争压力对学校方面(教师、校长等)、家庭方面(学生、家长)乃至行政方面(各级教育局)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影响,因此始终难以真正脱离应试教育的桎梏。倡导素质教育,致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一大命题,而这是应试教育所难以提供的。近年来,学校教育中对课外教育活动的重视程度正在明显增长。例如,浙江省嘉善高级中学近年来开始组织整个年级的出访游学,每个年级的所有学生都会在校方的统筹下在高一、高二、高三时分别前往不同地区,意在增长见识、适应共同生活。另外,每年4月还会组织全体高一参与远足春游,通过长距离的徒步共行,既能磨练学生的意志,也能增加班集体凝聚力、同学间及师生间的情谊。

然而,这样的全校规模的活动却很难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毕竟这种规模的活动是不可能由学生主导去完成的。从这一层面而言,中学学生社团作为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活动形式,在多样的课外教育活动中有着其特有的优势。

纵观我国对学生社团的诸多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是关于大学学生社团的。直到今日,当人们提及学生社团时往往会认为那是大学经历的一部分,却很少有人联想到中学。诚然,对于绝大多数国家的教育系统而言,学生社团都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发祥,并通过毕业生向下传播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学阶段的学生社团并不重要。论其原因,也有学者提出中学社团是让学生能够在进入大学后适应大学生活乃至提前为适应社会环境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赵瑞情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到了“社会化”一词。法国的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将教育视为一种社会事实(social fact),教育的实质是社会整体对个人潜移默化的改造,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都取决于社会的发展。而教育的目的,则是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从这个角度而言,学生社团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理应发挥不亚于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

二、日本的部活动的研究价值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当中,对国外相关教育状况的了解和借鉴是十分具有必要的。一方面,尽管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必须扎根于本国国情,但如果只关注本国,很容易陷入隐性文化逻辑(implicit cultural logic)的陷阱,把一些可以改变的东西看成理所当然,从而错过。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比较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

在我国现有的关于学生社团的研究中,对美国的学生社团的研究占了绝大多数。但是,如果就从中学阶段的学生社团活动而言,日本的部活动亦可以说是在世界范围内十分独特的一种课外教育实践形态。我国的不少关于学生社团的研究中都会提及外国的相关情况,其中日本是除美国外最常被提及的国家之一,这也能体现其重要性。然而,以日本中等教育的部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内研究依旧较少。

在日本,无论是从实际的参加率来看,还是从社会关注度来看,中学阶段的部活动都要明显高于大学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对于中学学生社团的研究而言,对日本的部活动的研究就具有独特的价值。

三、日本部活动的特点和现状

笔者自2018年10月来到日本,在大量阅读相关的论文、著作和媒体资料后,对日本中学部活动的特征做出了一些自己的解读。在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日本的中等教育机关于中国相同,是由3年的中学校(即初中)和3年的高校(即高中)組成,笔者在本文中提及的日本中学阶段均泛指中等教育机关。然而,众所周知,高中阶段有着更强的升学压力,学科的学习难度也和初中不同,因此,两者之间同样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差异。因此,接下来笔者所作的概括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区别,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部活动的参加率极高

根据西岛央的研究,2001年日本初中学生的部活动参加率为87.8%,而高中生的部活动参加率则是68.0%。这两个数字均明显超过半数,尤其是高中阶段在面对繁重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下,这样的参与率可以说已经是十分可观了。此外,根据日本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联盟(以下略称“高体连”)的官方统计,2018年度在高体连登记参赛的高中生男女合计共有超过120万人。由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中学学生对部活动的参与率是极高的。

2.运动部占据大半

根据日本体育厅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整个日本初中学生中男性学生的部活动参加率为86.3%,其中隶属于运动部的学生占所有男学生的77.0%。而女性的部活动参加者中也有大约65%的学生选择了运动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中学的部活动以运动部占据了大半壁江山。

3.半强制性的教师顾问制度

如同上文叙述的,日本的中等教育机关大都有着数量可观的部活动可供学生参加,然而这也带来了许多实际问题,如指导者的人选问题。一般而言,日本的部活动都是以针对某一项运动或者艺术形式或某一知识领域的实践为基础的。而这就要求要有对相关领域比较了解的人进行指导,同时,又因为部活动是学校内的活动,因此教师的监管也显得十分必要。如此一来,有学校的教师担任部活动的指导者,也就是所谓的“顾问”就显得顺理成章。根据日本文部省于1997年发布的数据,全日本初中的教师中担任顾问的超过6成,高中教师中也有超过5成担任顾问。考虑到体力和精力的问题,年轻教师担任顾问的比例就变得更高,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将近半数的日本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都认为所有教师在有必要的情况下都应该担任本校部活动的顾问。

4.社会关注度极高

日本的部活动除了平时的训练实践外,有着颇为丰富的大型赛事为平台,供学生发挥练习的成果。其中,就以高体连主办的全国高等学校综合体育大会和朝日新闻及高野连主办得“甲子园大会”的知名度和社会关注度最高。以甲子园大会为例,2018年该大会的到场观赛人数在17天内累计突破100万人次。这足以说明日本社会对中学部活动的关注程度之高,在世界范围内也属罕见。

5.部内前后辈关系

日本社会至今仍旧存在着明显的前后辈关系(年功序列),也就是所谓的论资排辈现象,即使在中学部活动中也是一样。由于部活动的参加者包括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不同年级的部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阶级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后辈需要遵从前辈的意志,而前辈则需要照顾和指导后辈。由于日本部活动的强度很大,大半的部活动都在一周6次及以上,因此同属一部的前后辈之间会建立起一种甚至比同班同学更为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在高年级部员毕业后,也会持续存在。最明显的体现就在于毕业生会时常回母校探访自己曾经参加的部活动,给后辈技术指导甚至提供经济支援。

四、日本中学部活动研究的现状

在日本教育学领域,对日本中学部活动的历史研究往往从战后开始。比如,中泽笃史就讲战后日本部活动的发展分为了五个时期。同时,他对日本部活动的教育意义定位在对学生自主性的保护之上,强调了作为课外教育活动的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的重要价值。同样支持这一论调的还有神谷拓。他认为部活动作为课外教育活动,可以为学生的人格形成提供一个综合实践的场所,而这是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

除了这些肯定部活动重要性的研究外,现在的日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现在的部活动存在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和笔者在上文中提到的特点有着许多联系。

1.教师对顾问制度的质疑

2016年,在日本被称为“部活动改革元年”,在这一年,由几位高中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呼吁对部活动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改革,获得了诸多网友和不少专家的认同和拥护。如上文提到的那样,日本的部活动几乎都需要教师担任顾问,这就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时长。而且,部活动属于课外教育活动,日本政府对担任顾问的薪酬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许多教师几乎可以说是以志愿活动的形式在承担部活动的指导工作。此外,许多教师对自己担任的部活动并不擅长,甚至可能在担任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该项运动或艺术,但却由于学校管理上的要求,半强制性的接下顾问的职务。这样的情况下,也很容易对教师的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负担。

2.过度严格的前后辈关系

如上文提到的前后辈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产生“老生带新生”的积极效果,但同样也可能产生“倚老卖老”的负面效果。高年级学生站在前辈的立场上,自觉或是无自觉地对后辈发号施令、呼来喝去,并美其名曰“磨练精神”的事例在日本绝不少见。

3.胜利至上和精神主义

在社会关注极高的“甲子园大会”或是“全体”期间,我们可以在日本各大媒体看到许多对参赛学生努力拼搏和失败后痛哭流涕的感动描写。然而在这些看似“青春热血”的故事背后,却也隐藏着日本部活动长久以来的两大意识问题,即“胜利至上主义”和“精神主义”。长沼丰认为,这些是使得日本部活动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学生社团活动有了本质性的区别。内田良则将这样的部活动冠以“黑心部活动”之名,认为为了胜利毫不顾忌学生和老师的身心压力追求高强度训练,并将之归结到对精神的磨练,完全是对本应尊重学生自主性的教育理念的背道而驰。

五、结语

从日本中学的部活动开展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启示。首先通过对日本部活动特点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其能够维持如此巨大规模的原因,与学校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广大的社会关注度有着巨大的关联性。

从学校经营的角度来看,日本许多中学都提倡“文武两道”(文武両道),其意思就是指该校对学生的文化成绩和体育素养都极为看重,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无疑就在于毕业生的学业成绩和部活动在全国性赛事中获得的荣誉了。因此,学校方面对于部活动的大力支持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之上,部活动获得的成绩还能够作为宣传本校的大好手段,那么自然是何乐而不为。当然,这还要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一是日本有着丰富的学生赛事作为平台供学生发挥,二是这些赛事必须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关注度,否则也就没有宣传效果可言了。

从学生心理的角度来看,参与部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中国的学生社团一样,作为非正式群体,如果缺少一个明确的可以长期追求的目标,那么这样一个团体很难形成凝聚力,很容易在刚开始的新鲜感褪去后便后继无力。在日本,有“甲子园大会”和“全体”这样的全国性赛事,以及其前置的各个地区的选拔性大赛,大部分部活动参与者都能够有一个目标。当然,我国也存在一些类似的赛事,但是,社会关注度则没有日本高。这就造成学生缺乏积极参与的欲望。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日本的部活动形成了与地域社会的良好关联,再加之其特有的前后辈关系网,是的部活动参与者的“社会化”能够更加顺利的完成。也可以认为,部活动的参与可以为学生带来可观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看,日本部活动的“精神主义”也好,学校所提倡的“文武两道”也罢,都能够很好的体现日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再联系到部活动原本是明治初期由英国和美国来的教师传至日本的事實,我们可以明确地认识到部活动是日本对英美式学生社团的一种“本土化”。也就是说,符合本国传统文化特点的社团活动才能拥有巨大的动力发展壮大。参考文献:

[1]赵瑞情.中学生社团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E.涂尔干 著.佐佐木交贤 译.教育と社会学[M].東京:誠信書房,1982.

[3]西島央.部活動——その現状とこれからのあり方[M].学事出版,2006.

[4]スポーツ庁.平成30年度全国体力?運動能力,運動習慣等調査より資料3運動部活動に関する調査結果の概要に係る基礎集計データ[R].2018.

[5]文部省.運動部活動の在り方に関する研究報告[R].1997.

[6]中澤篤史.運動部の戦後と現在——なぜスポーツは学校教育に結び付けられるのか[M]青弓社.2014.

[7]神谷拓.運動部活動の教育学入門歴史とのダイアローグ[M].大修館書店,2015.

[8]長沼豊.部活動の不思議を語り合おう[M].ひつじ書房,2017.

[9]内田良.ブラック部活動――子どもと先生の苦しみに向き合う[M].東洋館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日本强烈地震
探寻日本
日本的流浪汉与我
《黄金时代》日本版
Pets萌宠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访学随笔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