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的变迁研究

2020-12-23周惠新刘俊欧玉珠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变迁

周惠新 刘俊 欧玉珠

A Study on the Change of Village Wushu in Wulingshan District in the New Era

ZHOU Hui-xin  1,3 ,LIU Jun 2,OU Yu-zhu 3

摘 要:新时代,我国乡村形态格局步入大演变大调整时期。采用田野调查、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新时代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的文化内涵及变迁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研究得出:在从地缘格局分析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基本格局的基础上,指出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参差错落的地域性、和而不同的民族性、刚健有为的尚武性等三个方面。走进新时代,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在从杂散居到城乡一体的地域空间变迁过程中将把握乡村振兴的主动权;从族群传承到校园普及的社会空间变迁进程中将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主心骨;从技击武术到健康武术的历史空间变迁潮流中将唱响健康中国的主旋律。

关键词: 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变迁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20)06-0019-06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rural pattern of China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great adjustment. The study of the culture and vicissitude of the martial arts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in the new era was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pattern of the martial arts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it is points out that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martial arts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is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different nationality, the region of the difference, and the just built for the warrior. In the new era, the village martial arts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will seize the initiative of revitalizing the countryside in the process of spatial change from miscellaneous to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space transition from ethnic group to campus popularization, it will become the backbone of firm cultural confidence. From the martial arts to the healthy martial arts historical space change trend will sing the healthy Chinese theme.

Key words:

Wuling mountain area;Village martial arts;Change

德国诗人海涅指出:“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了一步”。  [1]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时,费孝通指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文化以村落为研究对象,而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  [2] 因此,新时代的到来,是促进社会变迁的的新动力,标志着政治、经济、文化理论的进一步出台,所以在我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下,武陵山片区脱贫现已成为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在新时代使命召唤下,通过探索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在历史传承发展中变迁的现象与其背后机制,找寻以村落武术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变迁后的地域空间、社會空间、历史空间等新环境中为武陵山片区人民美好生活服务,如何为片区乡村振兴寻找到新的定位方向,增添文化自信,进而为全民健康增添新动力,为健康中国输入新活力,焕发新时代的风采,是在新时代中我国以村落武术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之一。

1 地缘格局: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的分布特征

在中国的土地上,有一座绵延了渝鄂湘黔四省市,盘踞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的交界地带,武陵山脉覆盖的地区称武陵山区,现在也习惯称武陵山片区。根据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武陵山片区涉及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的11个地(市、州)、71个县(区、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以前在武陵山片区满眼所见的是山连着山,山套着山,山衔着山,山抱着山,对外界的无知,对未知的迷惑,对前途的迷茫都是一代又一代武陵人所面临的问题,他们拥有独特的财富却无法满足自身的生活所需,但是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独特的武术文化深深的烙印在他们的血液中,是无法割舍与断绝的一种传承。现在,武陵人已经走出“有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桃花园式梦想生活的禁锢,社会空间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这块土地正在成为中华大地腹心地带的一颗倍受关注的璀璨明珠。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鲜明的民族精神给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片区村落武术百家争鸣之象奠定了前提条件。 从地区分布来看,湖南省内有梅山武术(新化、安化县)、苗族武术(花垣、松桃县)、土家族武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成拳(武冈市)、十二路技子拳(新宁、城步县)、岩鹰拳(新宁县)、土家拳(龙山、桑植县等)、八合拳(古丈县)、岳门拳(石门、慈利县)、螺旋拳(涟源市)、侗族武术(新晃、芷江、通道县)以及自然门(兹利县),湖北省的板凳拳(咸丰、五峰县)和大雁气功(秭归、长阳县),重庆市的向式武术(黔江区)以及贵州省的黑虎拳(玉屏、万山、松桃县)。从区域影响来看,湖南省村落武术中最具有影响力是梅山武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还有苗族武术、大成拳、鬼谷神功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湖北省的板凳拳和重庆市的向式武术也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不管地区分布还是区域影响中,湖南省都是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文化的聚集地,是历史传承、时代变迁的产物,是集聚不同时期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宝贵资源。鉴于此,在新时代使命召唤下,需要从不同的点、线、面去发展、去留存这些宝贵的资源。

2 乡土本色: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独特的精神标识与精神血脉,更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与习惯的复合体  [4] 。在新时代,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参差错落的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民族人口学特征受到环境的影响,造成空间上出现的分异和趋同现象,最后这两种现象表现出来的性质就是地域性。分异性的特质是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人口学特征不尽相同;而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不同民族,人口学特征相互趋近,就是趋同性的特质。武陵山片区得地形主要是以沉积岩、灰岩、泥岩、石英砂岩为主,但后受地表流水切割及物理、生物风化等多种自然因素影响,形成了以峡谷、方山、石峰、石柱等组成的多种奇妙地形地貌。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也因这种独特的山地地形而凸显出了鲜明的地域性以及诸多共性。如湘西苗族武术擅长用“十”字手法,而“十”字手法俗称跳“四方”,除此之外,湘西苗族武术在技击方法上与中原武术也有着区别,中原武术技击法多数是动作跨度极大的,窜蹦跳跃、大开大合,湘西苗族武术则通常是用“七”字步,“七”字步又叫赶步,进退时踩“品”字形,套路以“四门”为主。湘西苗族武术的特点是与苗族的地势凹凸不平,道路曲折坎何有关的。当然,又如特色渔猎文化的代表之一新化梅山武术,因其特殊的地形地势,新化的梅山武术也表达这片土地独特的地域性,由于依山傍水,新化梅山武术中许多武器的前身就是劳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工具,其中梅山武术的独家兵器“耙”和“叉”,就是梅山祖先狩猎捕鱼使用的工具,独家双兵器“铁尺”也是从这类狩猎工具发展演变而来,并且梅山先辈还把在生活中所处可见的烟筒、板凳、扁担等简易的生产生活工具演练成可随手取而用之的兵器套路。梅山武术的这一特点与当时新化人所居住的环境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据地方志记载:梅山由于地处山区,且较为偏僻,交通极为封闭,所以梅山地区素有“广谷深渊,高岩峻壁,绳桥栈道,猿狰上下”之称。因此,片区村落武术由于长期受地形地貌影响,一方面形成了片区村落武术拳种在武术套路动作演练过程中呈现出的“动作幅度变化小,出手迅速而精准”的这一共同特点;另一方面,在特性上片区不同村落武术拳种都带有浓厚的地缘特征,突出了村落武术在受地域、文化等因素下造成的不同差异。

2.2 和而不同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各种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和风俗习惯,并且拥有共同地域起源的人群的一种社会特质。这种民族性的社会特质更是连接各民族心灵的精神纽带,促进民族生存交流的活力源泉,是各民族应对社会变迁的重要的支柱,是推动各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武陵山片区各民族扎根在同一片土壤,仰望着同一片天空,同根同源,在社会环境大体相同的这样一个外部条件来说,武陵山片区在民族情结、民族风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互通性。文化强则民族强,独特的民族文化就是民族性的主要表现,而文化危机是民族性的根本危机。要判断一种文化是否具有民族性,需要根据以下两点;一是文化的主体是否产生于本民族并且是否在本民族内部土生土长长期流传的;二是这种文化的形态作为民族文化的分支是否具有其民族的某些特性。从起源上看,武陵山片区中的苗族、土家族、侗族等民族的武术拳械大多数都是产生在本民族并在本民族流传使用,更是在其民族文化源泉中产生并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例如;土家族的烟斗杆子、八角拐,苗族的钩刀、连枷刀、苗刀以及侗族的铁鏜、飞叉等这些稀有器械大都源于本民族的生活生产实践,是本民族特有的武术拳械内容。其次,民族武术文化与民族具有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丧文化等文化事业一样都作为传统文化的分支,拥有着本民族文化的多个特性。民族武术文化拥有的特性就是携带着民族文化的基因印迹,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其民族的文化基本内涵。又如;从民族的信仰层面来看,土家族人有着白虎信仰情结,把白虎样貌作为图腾,所以将白虎信仰传播在其民族的各个文化领域中去。如在土家族的兵械上刻上虎性的纹饰或者图案,借虎壮胆壮威;又如土家族的武术拳种习惯用“虎”来命名拳术和招式,做到拳术中武术与图腾紧密相连的信念。由此可见,虽然武陵山片区不同派系的村落武术外显方式不同,但其内在的文化是与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集中体现了中华远古渔猎文化的相关特征,具有和而不同的民族性。

2.3 刚健有为的尚武性

温力教授指出: “尚武性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化精神中刚健有为精神的一种表现,当这种精神表现为尚武性时,更加凸显了崇尚勇武的特点。”在历史传承发展的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尚武精神依然是中华优秀武术文化的核心,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发扬光大的民族精神。自古以来,尚武精神都是与战争和武术相关的事情。学者洪春华和周文即认为:“只有战争和保卫耕地紧紧地、直接地聯系在一起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民族的战争热情和尚武精神。”在武陵山片区,湘西土家族以骁勇善战,民风彪悍著称,从将领到士兵,人人都要学习武艺,在保卫家园的历史战争中,土家族人激发了悍不畏死的血性,铸造了刚健有为的精神,推动了土家族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在将士解甲归田后,他们又把在军队里学习到的武艺在民间进行传播,把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武德深深的烙印在土家族武术中。武术是竞技的、是带有热血激情的、是用汗水不断积累的,湘西苗族武术最开始起源于狩猎,兴起于战争,没落于20世纪中后期,但是历史的变更、时代的发展并没有让这种尚武精神消失在苗族的生活中,而是以一种民族精神在苗族的部落不断传承,所以在湘西苗寨中常常可以见人们为了提高格斗、械斗的技能和技巧,寻找一些不同方法与形式来进行切磋,湘西一带苗族称之为“舞拳舞棍”。在苗区,“舞拳舞棍”经久为习俗,蔚然成风,不管男女老少,几乎每人都懂得技击的常识和几手过硬的武功,把这种尚武精神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了苗族习武者的血性中。因此,在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既是居民保卫家园的军事手段的遗留,也是刚健有为尚武精神的体现。

3.3 唱响全民健康的主旋律:从技击武术——健康武术的历史空间变迁

历史空间是一个极度现实的空间形态,不能被单纯地当做是社会空间向前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轨迹,它与地域空间和社会空间构建了一道人类活动的框架。 在历史长河的演变过程中,由于受地理环境、民族、民俗、宗教等各方面的影响,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起源于社会实践,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了生存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劳动生产中积累出来的,后受战争与土地资源的影响,人们将生产生活所领悟的一些技巧与技术如用棍棒、石头等进行比划、敲打,将狩猎时与动物相搏斗的一些动作通过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经过长期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搏击动作,后受战争影响逐渐演变成一种军事手段,在战士卸甲归田后逐渐演变成最原始的村落武术。

在“健康中国”这个大背景下,片区村落武术要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主要目的,要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发展体育健康事业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把实现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增进人的健康福祉作为一切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健康中国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以发展优秀体育运动项目、打造良好体育养生平台、提升国民身心健康水平为追求目标。这既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基本诉求,又是社会大众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发展民族特色体育、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要求。武术是一种最理想、最有效的可以干预治疗身体疾病的运动项目之一,在人体健康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湖南省邵阳市就有一种养生功法大成拳,在通过与当地的医院进行试点,通过武医结合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当地习武群众的体质健康。大成拳之所以取得如此成果,与其本身就具备内外兼修,固元壮本,强身健体的功能是分不开的。从保卫家园与应对战争的技击武术发展到提高精神需求和预防亚健康疾病的健康武术,体现在历史空间不断演变的过程中,预防疾病与追求健康一直是片区村落武术的目标之一,也从侧面体现了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而村落武术的不断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唱响健康中国主旋律的重要过程。

4 结 语

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不曾分离也从未凋零,其现代化发展顺应了我国传统体育的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理念,与村落武术的创新型发展需求相契合,体现了片区村落武术在文化意识领域的时代特色。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了国民的体育精神理念需求,做到了傳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其在实现自身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健康中国方案的完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增添了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经济周刊,2017(42):68-96.

[2]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

[3] 周惠新,杨志华,谭腾飞,等.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6):59-63.

[4]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5]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7] 佟显峰.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视域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5):61-64,69.

[8] 戴志鹏,王岗.我国全民健身的工作格局变迁与政策体系演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11):5-13.

[9] 张继生,周惠新,谭腾飞.身体、情境、认知:武术教学的具身性及其哲学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1):46-50.

[10]  胡燕,陈晟,曹玮,等.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10-13.

[11]  王景新,支晓娟.中国乡村振兴及其地域空间重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振兴乡村的案例、经验及未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17-26.

[12] 梁晨.“政府造社会”背景下社会空间的拓展与边界重塑——以H区农村治理变化为例[J].学术论坛,2017(1):42-48.

[13] 刘珩.城市厚度——关于历史空间改造的思考和实践[J].建筑学报,2016(12):9-15.

[14] 余雷.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迁的内在逻辑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8,26(1):25-31.

[15] 周大鸣,廖越.聚落与交通:“路学”视域下中国城乡社会结构变迁[J].广东社会科学,2018,28(1):179-191.

[16] 张康之.基于人的活动的三重空间——马克思人学理论中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历史空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23(4):60-67.

猜你喜欢

变迁
从俄语呼语看女性称呼的演变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社会学视阈下古琴艺术的变迁研究
鲁中南地区“温锅”习俗研究
Destination Chinatown
制度变迁理论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