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
——以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扶贫为例

2020-12-23邱明科朱玉新于震宇陈再蓉

上海商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精准学院职业

邱明科 朱玉新 于震宇 陈再蓉

精准脱贫战略目标从2013年提出至今,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是南疆四地州唯一一所自治区示范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职业教育扶贫,在全国重点贫困地区之三区三州的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为在扶贫的道路上,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 精准设置布局专业,为边疆城镇化建设服务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聚集、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南疆四地州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广大的农村,由于地处祖国的边陲,其城镇化水平远远低于国家中东部地区,城镇化是贫困地区走向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城镇化是保持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是三区三洲脱贫攻坚奔向小康的致富通道。边疆地区城镇化建设必将加快发展服务业,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区域服务业发展的需要,精心布局专业结构。如顺应新疆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在原有冷冻专业基础上,重新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结合地区旅游服务业需要,着力培养导游方向人才。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公共卫生服务人才的紧缺,为学院规模发展带来契机,在做大做强护理专业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成为自治区特色专业,打破职业院校一般不能申报临床医学专业的瓶颈,争取国家、自治区相关部门的支持,成功申报临床医学国控专业,采取政府买单方式,实现100%招生、100%合格、100%就业的“三百目标”,为边疆定向培养医疗人才。注重招生专业与地方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2],学院结合地区产业发展优势,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专门在纺织工业城开展入园办学,设置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纺织机电技术等专业,每年招收学员1500名左右,95%以上学员来源于贫困家庭,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为纺织工业城培养了3000余名技术工人,实现一人学技、脱贫一家的目标,其典型案例被中央、自治区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充分关注信息化具有的后发优势,为城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学院在原有信息类专业办学的基础上,引入IT产业、IT教育产业等第三方机构,成立产业学院,抢占先机,共同培养边疆城镇化后续发展所需的信息产业类人才。

2 精准服务基层组织,为边疆新农村建设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提出,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稳疆安疆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的坚强战斗堡垒,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上都高高飘扬起来。职业教育是农村基层组织骨干培养的重要渠道[3]。结合地方实际,通过深入调研分析,地方组织部门联合学院专门设置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会计等专业,采取财政补助、订单培养的方式,专门培养村支两委干部、村后备干部、农村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抓基层打基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理论、村务管理、实用技术、生产经营等实际需求,为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会双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骨干。分析订单班农村党员身份及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专门设置《基层组织建设与党务管理》专门课程,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培养带头人。从2007年始,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统筹布局各村卫生室,联合学院设置农村医学中职专业,按照至少一村一医的目标,培养原在岗但不具备合法行医身份的“赤脚医生”,采取招收高中起点的高考落榜生,通过订单培养穿着“白大褂的新农民型医生”,为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输送了1200余名大批“用得上,留得下”的本土化医疗卫生人才。通过对应往届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新型农民工等人员实施的百万扩招政策,对录取的学员进行学情分析,有52%左右的学员在农村基层组织任职,根据学情,实行“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分段全日制集中教学和分散教学相结合的弹性学制、弹性学期、弹性学时,学生的学业年限为3—6年,为农村基层组织培养合格人才。进行涉农专业结构调整,适当扩大涉农专业招生规模,进行智慧农业园的实训室建设项目,培养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人才,使其充分挥发“辐射”作用,带动区域贫困人口脱贫[4]。

3 精准服务学生发展,为边疆稳就业提供服务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脱贫不仅具有扶贫脱贫“造血”和“输血”功能,而且能有效隔断贫困的代际传播[5]。分析学院近五年的招生数据,来自贫困地区、农村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占80%,来自国家贫困地区三区三洲的学生占比在高职71%,中职97%左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占比高职25%,中职11%-12%。面对如此高比例的家庭困难学生,学院采取奖、贷、免、补、助等方式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如设置院长奖学金、新疆励志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援疆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方式奖励589.7万元支持品学兼优的学生1452人次完成学业。设置辅导员助理、宿管会、勤工俭学岗等助学岗位,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采取三免一补、减免学费、无息贷款、贫困县减免政策、一元餐等方式,资助金额达1900万元/年左右,自办学以来,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而上不起学,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吃不起饭。2016年开始,新疆教育系统广泛组织实施“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通过教职工进教室、进宿舍、进食堂全面掌握所联系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联系家长,联系学生,交学生朋友,让每名贫困学生、需要帮助的学生感受组织温暖,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三年来,共联系学生6000余人,教师通过一对一帮扶资助贫困学生2500余人完成学业。在人才培养中,为鼓励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出台专门制度,给予一定餐费补助、获奖项目奖励,同时还为获得自治区级以上奖项的学生实施学费减免政策,在大赛训练中,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2012年以来,获各级各类大赛学生达850人次。在安排顶岗实习和就业推荐中,实施因人施策、精准对接、就业为先的原则,与企业实施精准对接提供优质服务,对贫困学生实施一人一策、一人一档、四帮扶一体措施,即集校内、顶岗、就业、再就业于一体的帮扶措施,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6]。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对有获得技能证意愿的学生实施免费培训、免费考证的“双免”政策。对有创业意愿的贫困生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资助,安排创业指导师进行一对一帮带,设置创业园进行一人一岗历练,助推贫困学生走向精准脱贫的创业之路。

4 精准驻村结对帮扶,为边疆贫困村提供服务

学院大力响应自治区号召,选派干部127人次进驻基层农村,倾情倾力“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简称“访惠聚”)工作。专门选派基层工作经历丰富、群众工作能力强的院领导担任村第一书记,带领访惠聚工作队队员、村干部及全村群众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筑牢基层组织根基,夯实群众工作基础。利用纺织、物流、电商专业办学优势,引入密切产教融合的企业,投资50万元合作建设卫星纺织服装工厂一座,提供50个就业岗位,指导培训开设集电商、物流服务的商店2家,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使此2家直接脱贫奔向小康。对包联村73户实施一民一汉两名教师进行“2扶1”式精准帮扶,通过深入了解,准确分析、精准施策,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扶贫、技术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兜底扶贫等综合措施,实施一村一特、一户一策精准脱贫,使73户218名村民得到两不愁三保障,帮助农民理清两笔账、感恩共产党。目前,全村283户家家享有富民安居抗震房,户户水、电、电视三通,人人有新农村联合医疗保险,年年参加免费体检,村村有幼儿园,个个有学上,全面实施学龄前教育至高中15年的义务教育。通过选派技术技能型教师进行养殖、林果、蔬菜、电商等项目的技术指导,建立580名教师、1万余名学生食堂定向采购包联村的农副产品,为包联村农产品的销售开辟了新渠道,通过地区与援疆省市的十城百店走向了新市场,助力贫困地区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实现自我“造血”发展致富功能。利用学院专业优势,通过“送文化下乡”“送健康进村”“送党报入户”“送温暖入心”等活动,开展文化扶贫、技术扶贫、健康扶贫、爱心扶贫达5993人次,使村民心中有信仰、健康有保障、致富有行动。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脱贫攻坚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等职业教育的政策、金融支持力度。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直接无缝对接的技能教育,具备特色产业、劳务输出等特点,实现扶贫造血、输血功能和长效社会机制,结合地区贫困现状,通过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技术合格人才,才能真正实现精准扶贫。职业教育扶贫不仅能为城镇工业化提供动力、夯实基础,实现科技兴阿、服务地区产业发展的愿景,更能有力改善就业结构,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成农民工技能提升,以科技维稳来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因此学院必需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加强专业体系建设,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精准定位,把职业教育办成脱贫致富直通车[7],实现精准资助招生、精准培训培养、精准项目建设、精准技术服务、精准社会服务,有效服务三区三洲的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致力于全民小康,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服务之中。

猜你喜欢

精准学院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职业写作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我爱的职业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