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运行与优化

2020-12-23周晓蓉

上海商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培训师培训中心学徒

周晓蓉

1 培训中心运行模式

自中国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逐渐出现了企业培训中心,校内培训中心,以及跨企业培训中心等办学模式。各类培训中心皆有各自优势与独特的运行模式,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需求。相对而言,跨企业培训中心的涵盖面最为广泛。

1.1 企业培训中心

企业培训中心是由企业建立专为企业内部培养人才的学徒中心。企业培训中心根据本企业产品需求,确定需求专业后,与学校合作,共同研究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培训中心负责制定学徒培养计划,与学校共同选拔学徒,生源从学校现有高中毕业新生中选择,每年选拔人数根据企业发展及用人需求确定,有一个固定数。

1.2 校内培训中心

校内培训中心依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对在校各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内基础实训课程训练,确保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基础需求,专业水平最高可达操作工三级。企业通常通过提前联系学校进行专项招聘,或从学生实习及毕业招聘中进行选择。企业对学生的可选范围较大,但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很有限。

1.3 跨企业培训中心

跨企业培训中心根据市场需求而出现。它针对社会上中小微型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依据我市现有企业分布群体,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出现,解决了中小微企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它独有的“双跨”特性,提供学校和企业更多沟通机会,使双方更了解。学校更了解企业对专业人员的用人需求;企业更了解学校教学管理体系。经过三方磨合,组建成一个特色的培训中心,落实一套更实用更接地气的培养理念。跨企业培训中心具体运行模式可参考图1。

2 跨企业培训中心运行模式优势

在跨企业培训中心出现之前,企业培训中心与校内培训中心的运行模式相对比较单一与片面。企业培训中心针对性强、涉及面窄,校内培训中心与企业脱节,不利于学生输出,所以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出现,可以为本地占比较高的中小微型企业做好人才培养服务工作。

图1 跨企业培训中心运行模式

2.1 需求企业分布广

跨企业培训中心服务于本地中小微型企业,对应企业数量多,合作面广。但这类企业往往存在招聘难、员工流动性大等问题,当跨企业培训中心与各企业合作达成共识,并与学校三方确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学徒,进行专业人才输出,稳定企业核心人员,改善了这类企业招聘难、流动性大的状态,使企业逐渐进入稳定,促进了企业持续发展。这体现了跨企业培训中心存在的必要性。

2.2 三方配合衔接好

跨企业培训中心为学校与企业提供更深入的合作机会,使学校、企业以及跨企业培训中心成为一个结合体,取得了多赢效果。学校能更准确地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具体的需求项,针对性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理论课程内容与模块化实践课程所需的理论深度相匹配,使理论课程知识与企业实际操作技能更好地衔接。这样避免了整个合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知识与技能断层的情况。企业在学徒进入在岗培训期间,针对学徒已掌握知识技能及现场实际所需技能,进行查漏补缺,弥补短板。最终,培养的学徒能更容易也更快适应工作岗位。

2.3 双向选择优势多

从学生角度考虑,企业可选性多;从企业角度考虑,不同岗位需要的专业人才可选范围较多。企业对于专业人才需求方向是多样的,中小微型企业可针对企业内部各技术岗位专业需求,从跨企业培训中心选择适合本企业各专业方向的人才及人数。保证了稳定的人才输出与多向可选性。

2.4 定向与不定向双重培养

跨企业培训中心在培养学徒时分为两种,一种为定向培养,即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招生工作,进行测试选拔,确定适合本企业的学徒进行培养。根据企业规模与用人需求,可以是单个企业单个班级,也可由多个同方向企业选拔后组班。另一种是不定向培养,由跨企业培训中心与学校进行共同选拔培养后,待到学徒在岗实习阶段,邀请各合作企业进行统一招聘选拔,选择合适的专业岗位学徒,进入在岗培训阶段,最终毕业后直接服务于该企业。

2.5 企业化模式严格管理

跨企业培训中心在培养学徒过程中,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学徒更快地适应企业工作环境。相较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培训师,校内培训中心的老师大多缺乏实际生产工作经验,及现场管理经验,无法了解企业实际生产加工需求和企业更新动向,导致实训课程训练内容与实际生产脱节,无法达到企业的实际需求。而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培训师严格按照企业管理办法对学徒严格要求,相比之下,经过培训后的学徒,个人独立操作能力强,主观能动性强,个人行为习惯严谨,更容易被企业接受。

2.6 企业员工流动率低

经过多年跨企业培训中心实践工作,从毕业生就业调查中,可以了解到由跨企业培训中心培养,毕业进入企业工作的学徒,因长期耳濡目染,定向意识强,对企业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以及与企业对应的服务合同,相对于企业社会招聘人员的流动率低很多。企业对学徒的职业规划相较于社会招聘人员更为重视,升职机会优先,薪资待遇偏高等优待政策,都是学徒流动率低的因素。

3 跨企业培训中心运行模式劣势

在跨企业培训中心运行过程中,逐渐累积的一些问题,导致运行机制出现弊端,影响最终结果导向,造成学徒培养出现后续输出等问题。

3.1 现有合作企业量有限

在跨企业培训中心运行过程中,负责人逐渐开拓市场,寻找更多合作企业,但中小微型企业往往顾虑多、限制大,成本控制是问题、前景发展需求不确定因素多等,均导致真正愿意合作的企业数量有限。

3.2 企业需求稳定性较差

中小微型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多,但需求的稳定性较差,导致学徒的输出时好时坏。一部分没有定向培养学徒的企业在遇到流动人员大、产线扩建或更新等情况时,急需用人,则会寻求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帮助,培训中心会做好学徒输出工作,但一旦稳定,企业的需求随即降低,甚至暂停需求,导致了培训中心学徒出现滞留。

3.3 理论与实践衔接误差

在跨企业培训中心与学校合作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一部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度不统一。实践培训时涉及的理论在学校未学习,在培训时无法迅速掌握操作要点,企业培训师需要重新讲解相关理论,影响培训整体进度。这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时的先后顺序,导致相关课程后置;或学校老师与企业培训师之间缺乏沟通,在对应阶段的理论课程内没有将相关知识传授,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无法无缝衔接,出现教学断层。

4 跨企业培训中心运行模式优化

4.1 扩大跨企业培训中心知名度

跨企业培训中心负责人应面向学校和社会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合作学校数和合作企业数。展示跨企业培训中心近年来的培养成果,包括前期准备工作、中期培养过程,以及后期学徒输出等各方面。具体可从招生着手,逢高考期间,配合学校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另一方面,需向本地中小微型企业洽谈合作,增加合作企业数量。

4.2 政府主导增加影响力

由政府主导,出台导向政策,向合作企业进行补贴,增加跨企业培训中心在本地知名度及影响力。具体可定期举办行业峰会,邀请本地代表性中小微型企业领导,进行参会讨论,至跨企业培训中心参观了解,促进这类企业进一步了解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职能,能为企业带来的持续性利益等聚焦性内容,从而彻底接受这种促进社会发展的多赢教育模式。

4.3 专业专向培养

企业先确定学徒培养定位及方向,依据各企业需求进行数据分析,确定不同专业及方向,再由学校针对性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最后由三方确认无误后定稿。以模具专业为例,可分为冷冲模与注塑模,从专业中可再细化到设计与加工两个方向。所以需先确定企业的培养需求,再制定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学徒。

4.4 改革授课模式

为促进学校与跨企业培训中心部分模块内容断层问题的解决,跨企业培训中心可在实践课程中增加理论知识。一是由培训师进行现场授课,授课内容针对当天进行的实践技能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知识量不用扩充太多;二是由学校老师到培训现场,先了解实训进度后针对性授课,授课内容的涵盖量可以是涉及几天的技能点,也可以按每周进行补充细化,知识点内容应注意先与培训师进行沟通,再确定。可个别课程个别操作,最终均以达到培养目标为主。

5 结语

一个项目的完善,需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实践前行。持续长久并稳步扩展需要健全的体系,值得各方信任的可视成果,以及本地政府及企业的大力支持,缺一不可。跨企业培训中心能解决本地大部分中小微型企业的人才需求问题,前提条件是培养的学徒正是企业所需。故跨企业培训中心需向这个目标不断改进,不断前行,成为适合本地中小微型企业稳定发展的桥梁。

猜你喜欢

培训师培训中心学徒
还剩几只
首都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简介
森浦上海展示培训中心
魔术师的学徒
五行真经(9)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现代学徒式教育教学分析
北京市劳保所培训中心
我国第一批FIDIC国际认证培训师候选人初审培训班在京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