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丹霞”福建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评价模型研究

2020-12-23沈员萍

中国园林 2020年11期
关键词:泰宁居民点丹霞

沈员萍

刘东兰

罗 毅

黄 萌

兰思仁*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1]。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大量社区居民分布在自然保护地中,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是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2-3]。目前,自然保护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在单一搬迁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疏解型、控制型和发展型4种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的共识[4-6],不同发展模式的科学遴选对于生态价值高的自然保护地有效保护和社区居民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外相关研究者在生态价值高的自然保护地遴选居民点发展模式上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并总结了常用的评价指标,为自然保护地的科学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以这些评价指标为基础构建自然保护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评价模型的定量评价方法较为少见。

本文拟通过序关系分析法[7],构建“中国丹霞”福建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优劣评价模型,为该遗产地社区居民点优选发展模式提供技术支持。

1 文献综述

20世纪30年代以前,环境主义者主张对生态价值高的自然保护地实行“消极保护”,即排斥社区的保护[2]。例如美国早期的国家公园将居住的原住居民全部搬迁,期待自然保护地处于零干扰的理想状态[8][9]27-29[10]19[11]75。20世纪末,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观念发生改变[9]27-29[10]23-24[11]79-80[12],认为全部搬迁型这种“一刀切”的社区居民发展模式生硬割裂了自然场地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强硬剥夺了世代依赖在这片土地上的社区居民的生存方式[8][9]41[10]78[11]79-80。事实上,部分原住居民低密度无破坏的发展模式能够在保证自然保护地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同时赋予自然保护地独特的场所精神和文化内涵[2]。因此,国外许多国家例如英国、美国等的研究者在认可社区居民与生态价值高的自然保护地共存的前提下,对遴选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的评价指标展开了相关研究,讨论了社区居民点人口结构、所处位置及产业发展模式等指标[12-15]对生态价值高的自然保护地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提出社区居民点在不影响自然保护地管理目标的情况下,可以延续居民点场所的文化内涵,并鼓励社区共管等相关内容[14-15]。国内生态价值高的自然保护地通常也分布有不少居民点,社区问题更为突出,研究者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16-19]。王应临探讨了风景名胜区如何兼顾社区价值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规划途径[2];龙耀等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分类管理与区划调整,以及改变居民点产业发展模式等方法,以实现社区居民点可持续发展[16];史磊从居民性别、年龄、学历和收入等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性指标分析了居民需求与保护地规划发展不匹配的矛盾等问题[20]。

综上,国内外研究者对生态价值高的自然保护地遴选居民点发展模式的评价指标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点的自身保护价值和居民点对自然保护地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2个层面,其中居民点对自然保护地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居民点人口结构、所处位置及产业发展模式3个方面。当前,依据这些评价指标构建定量评价模型,进而优选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的研究较少。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的选择与评价是一个典型的多目标决策问题,这个问题以往通常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予以解决。然而研究发现,针对该问题也可采用序关系分析法,该方法只需根据排序,决定各个层次的指标对上一次层次的支配作用,构建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以解决多目标决策问题,如练国富等利用序关系分析法优选“培养企业”[7],为科学优选多目标决策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因此,本研究尝试采用序关系分析法,根据生态价值高的自然保护地社区居民点遴选发展模式既有常用的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模型,为优选“中国丹霞”福建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提供一种定量评价的方法。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中国丹霞”于2010年8月2日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8个世界自然遗产、第40个世界遗产[21]。它由中国最具代表性的6个丹霞遗产地组成,福建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是“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系列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22]。该遗产地是许多孑遗生物的乐土,生物多样性完整,是中国小区域单位面积上野生动植物资源富集区之一,是植物王国和动物天堂[22],自然生态价值高,因此如何选择适宜分布其中的居民点发展模式尤为重要。本文数据来源于在此地区进行的居民点村庄社会调查,调查区域包括遗产地内的9个居民点,人口693人,调查内容主要有居民点人口结构、居民点景观风貌与传统文化、居民点产业发展模式和居民点位于遗产地的位置等。同时,结合福建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等相关规划及主管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2.2 基于序关系分析法的评价模型构建

采用序关系分析法构建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优劣评价模型,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步骤。

2.2.1 建立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评价模型的递阶层次结构

首先根据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优选问题,把最优发展模式分解为各个评价指标构成的层次模型,构建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参考生态价值高的自然保护地社区居民点遴选发展模式既有常用的评价指标,并结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对社区居民点提出的建设发展机制要求[1],同时兼顾“中国丹霞”福建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具体情况,提出由居民点人口结构、居民点景观风貌与传统文化、居民点产业发展模式和居民点位于遗产地的位置4个一级指标和相应二级指标为准则(表1),并按递阶层次的结构将各个评价指标形成层次模型(图1)。

图1 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示意

2.2.2 确定评价指标的序关系

若评价指标yi相对于某种评价准则(或目标)的重要性程度大于(或不小于)yj时,则记为yi>yj。假定上一层的元素,如社区居民点最优发展模式(以字母G表示)作为准则,比较n个元素对准则G的影响,以确定它们在准则G中所占的比重。

对于评价指标集y1,y2,…,yn可按下述步骤建立序关系:评价者在各个评价指标中挑选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记为y1*;然后在余下的n-1个指标中,按照这种方法经过yn*次挑选后,剩下的最后一个评价指标记为yn*。

这样就确定了唯一的一个序关系:

为了书写方便,以下仍然标记该关系为:

2.2.3 给出元素yk-1与元素yk间相对重要度的比较判断

设在准则G下,元素yk-1与元素yk的重要性程度之比wk-1/wk的判断为:

其中rk的赋值参考表2。rk一般由决策者或相关专家提供。

2.2.4 权重系数wk的计算

若y1,y2,…,yn具有序关系(2),则rk-1与rk必满足:

若决策者给出rk的理性赋值满足关系式(4),则可得:

2.2.5 (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指标的组合权重

以图1为例,将评价模型系统分解为4个层次:最高层次目标层G表示最优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Y=y1,y2,…,ym;第三层子准则层为X=x1,x2,…,xn;第四层方案层为H=h1,h2,…,hs。设已经得到Y对G的权重向量为:

表1 “中国丹霞”福建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X关于的yi权重向量为:

H关于的xj权重向量为:

则Hk在G中所占比重为:

若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评价指标要分解为4层以上,则以此类推。

3 基于序关系分析法的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结果分析

3.1 社区居民点评价指标与评价等级

以“中国丹霞”福建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9个社区居民点为研究对象(表3),根据上述构建的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得出相应评价等级(表4),说明基于序关系分析法的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评价方法的具体操作。

3.2 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评价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构建的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选择江家坊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进行定量评价。依据居民点的自身保护价值和居民点对自然保护地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2个层面为准则,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同时根据江家坊居民点实际情况得到社区居民点4种发展模式在这4项指标中各自的排序,从而计算出4种发展模式中4项指标的实际权重向量,以及权重系数下的最终得分,从而给出排序。具体步骤如下。

3.2.1 建立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

序关系分析结构如图2所示。

3.2.2 确定序关系

图2 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评价的序关系分析结构

表2 rk的赋值

表3“中国丹霞”福建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居民点人数一览

表4 “中国丹霞”福建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社区居民点评价指标与评价等级

表5 江家坊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评价序关系 分析法中的wyi(x)

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4个一级指标中,居民点位于遗产地的位置(y4)是影响自然保护地管理目标的核心因素,而居民点人口结构(y1)、居民点景观风貌与传统文化(y2)、居民点产业发展模式(y3)是关系到自然保护地管理目标和社区居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紧密程度依次递减。由此,得到Y关于G的序关系为:

3.2.3 给出各评价因素间相对重要度的比较判断

3.2.4 各评价因素权重系数wk的计算

w4*=(1+r2r3r4+r3r4+r4)-1=0.195 3

故y1,y2,y3,y4的权重系数为:

w1=w2*=0.234 4w2=w3*=0.195 3

w3=w4*=0.195 3w4=w1*=0.375 0

所以Y关于G的权向量为:

wg(y)=(0.234 4,0.195 3,0.195 3,0.375 0)T

参考wg(y)的计算过程,分别计算出X 对yi(i=1,2,3,4)的权向量wyi(x),如表5所示。

3.2.5 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评价的组合权重

xi在G中所占比重wg(xi)可由如下公式获得:

由此可知,xi对G 的权向量为wg(x)=(0.224 0,0.266 8,0.294 5,0.214 7)T。由以上计算可得,江家坊的4种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的排序结果为x3>x2>x1>x4。因此,在上述评价准则条件下,控制型(x3)的评价值最高,是江家坊居民点最适合的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

参考江家坊居民点的计算过程,分别计算出“中国丹霞”福建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桥头、放坑尾、牛树岭、杨家坊、乌石上、下岚坑、上坪和桥头坑8个社区居民点的发展模式评价值,然后依据具体排序,遴选出最优模式(表6)。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根据“中国丹霞”福建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9个居民点的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优劣评价模型,可得出如下结论。

1)乌石上、上坪、 桥头坑3个居民点在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优劣评价模型中,搬迁型(x1)发展模式评价值最高,应全部搬迁。

2)桥头、放坑尾、牛树岭和杨家坊4个居民点在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优劣评价模型中,疏解型(x2)发展模式评价值最高,即应分阶段逐步减少常住人口数量,迁出剩余劳动力,保留的居民应保持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并积极参与到第三产业和遗产地保护管理队伍中[22]。

3)江家坊、下岚坑2个居民点在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优劣评价模型中,控制型(x3)发展模式评价值最高,即保留居民点,严格控制居民点建设规模、高度和风格,并制定居民数量的控制性指标,限制人口机械增长,只允许发展第一和第三产业[22]。

以上结果表明,“中国丹霞”福建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9个居民点的社区居民发展模式中,3个为搬迁型,4个为疏解型,2个为控制型,没有发展型。

表6 “中国丹霞”福建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评价

4.2 讨论

1)“中国丹霞”福建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除了具有绝妙的自然美景,也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动植物生态系统,更具有濒危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属于生态价值很高的自然保护地类型,该类型的管理目标对自然生态保护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在序关系分析法中,对于居民点位于遗产地的位置这个指标的权重系数会比其他指标的权重系数高出较多,从而保证位于核心保护区域的遗产地资源受到严格保护。除此之外,还应合理地确定居民点人口结构、居民点景观风貌与传统文化,以及居民点产业发展模式3个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综合判断,从而保证各个居民点能够匹配最适合的发展模式,最终实现遗产地和社区居民的协调发展与共赢。

2)本文只是以“中国丹霞”福建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这个案例来探讨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评价模型的构建,相关评价指标的确定和具体内容还应在后续研究中通过更多的实践验证,进行相应的完善和修订,使之更加科学,从而为生态价值高的自然保护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的遴选提供参考。同时,假如以序关系分析法构建其他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评价模型,如管理目标侧重保护人文景观价值的自然保护地类型,相关评价指标、具体内容和权重系数还应根据不同自然保护地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这也是本文后续研究应考虑的重要内容。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泰宁居民点丹霞
基于GIS的金海湖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岁月有痕,最美丹霞——陕西波浪谷
潮风起处是我家
——丹霞小学潮
基于遥感技术的轩岗矿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三下乡”活动进泰宁 全国妇联温暖送姐妹农家
赤水丹霞冠华夏——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淘宝找马云 淘气到泰宁
《坐井观天》续写
湖南革命老区新农村居民点整理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