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医治未病理论的探讨与应用现状

2020-12-23拉桑措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6期
关键词:藏医医治体质

拉桑措

(青海省海西州蒙藏医医院,青海 海西)

0 引言

治未病中的“治”是指管理的意思,其含义是在没有生病的情况下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疾病进行预防,在中医中主要的思想为“未病先防和疾病防变”[1]。治未病最早的出处在《黄帝内经》中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其和现代医学中的疾病预防具有相近的含义,和现代十分流行的养生相近。藏医是世界上四大传统医学之一,其具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悠久的历史[2]。藏医在治未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本文将通过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收集研究,探讨藏医治未病的理论与应用现状。

1 藏医治未病的理论

1.1 藏医治未病的渊源和基础

有研究显示藏医是有2000多年历史的医学体系,随着藏族和汉族的民族交流,中医对于藏医也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其中《四部医典》是藏医学中的经典著作,其中对于“治未病”的理论具有详细的描述,是藏医进行治未病的基础理论参考[3]。在藏医的“治未病”理论核心为两个原则和四个核心,其中两个原则为情器世间和身心原理,四个核心因素为时令、邪气、饮食、起居。藏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对情器世间和身心原理的认知,对时令、邪气、饮食、起居可能引起的疾病进行预防,从而达到治未病的效果。藏医学者对于治未病的最高目的和意义为:无病=延年-正果-财富-安乐。

1.2 藏医的分类和辨识

藏医学主要处理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治疗疾病,一种是无病延年及治未病,其中“治未病”是藏医学中主要的内涵。藏医学是藏族人民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医学的经验总结,一切以生命为出发点,特别讲究天地人和,辨证地阐述人体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体和外界环境的关系[4]。其中的治未病就是关于如何运用藏医的理论体系来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措施。为当今人们的健康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方向和选择,所以探讨藏医治未病的理论与应用现状,不仅能够增加人们的健康水平也能对藏医的理论研究提供较高的学术价值。在藏医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对人体的体质进行分类辨识,根据不同的情况实施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辨证的治未病方法。

2 藏医治未病的理论与应用现状

2.1 藏医治未病的范畴和应用情况

藏医中治未病的原理普遍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藏医是藏族人民的传统医学,其在青藏高原上的应用情况要更为普遍。其可以为世界各族人民在青藏高原上的生活提供健康的保障,通过对藏医治未病理论的运用从而到达无病=延年-正果-财富-安乐的效果。由于藏族具有浓厚的宗教信仰,在生活中实行藏医治未病理论不仅可以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效果,还能今生幸福和在后世得到福报[5]。藏医基于“三因学”和“五源学”也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在人和环境、人和物质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保持平衡则人体是健康的。藏医在治未病的干预中主要的内容有情志调养、饮食调养、运动调养、藏药干预和非药物干预等,其中饮食调养等非药物干预是藏医治未病干预调养手段的重要部分。一般是先对患者进行饮食、运动、情志等调养,当这些效果不显著时再使用药物和器械进行治疗。

2.2 藏医治未病的理论的应用效果

在藏医的观点中,人体是否发病其与发病条件缘遇或不遇有关。藏医通过对人们进行三诊(望、触、问)检查,再结合藏医的医学理论进行辨证分析后再对人们患病或健康进行判断。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赤巴”(火,树图中红色)、“隆”(气,树图中蓝色)、“培根”(土和水,树图中黄色)三大因素;饮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七种物质基础;大便、小便、汗液三种排泄物。藏医对于人体的体质具有详细的分类,分别为单性隆性体质、单性赤巴体质、单性培根体质、混合性培赤体质、混合性培隆体质、混合性隆赤体质、混合性隆赤培根三聚体质[6]。这些体质可以根据外界环境和教育发生改变,藏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和治未病都需要根据人体不同的体质进行辨证治疗。藏医在上千年的治未病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全世界各民族人民在青藏高原上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健康保障。

3 总结

治未病是一个中医术语,藏医中的治未病和中医中的治未病具有理论和体系的差别,但都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藏医中的治未病进行阐述,分析其治未病的理论基础,再对藏医治未病的实际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了藏医治未病的整体效果。

猜你喜欢

藏医医治体质
基于藏医经典古籍《四部医典》的文献传承发展研究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藏医脉诊程序标准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分类医治
神奇的医生
真假难辨!关于电击治疗精神病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