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风险评估的作用探讨

2020-12-23张静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6期
关键词:气溶胶半胱氨酸病原

张静

(新疆巴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 巴州)

0 引言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对此要有深入认识,了解生物安全危害评估意义所在,明确其所产生的作用,从而落实到实践的各环节当中。必须全面分析实验室活动风险评估,了解其作用所在,用于指导实验室工作人员操作,促进其对风险有充分认识[1]。由于实验室存在多种微生物,可能带来诸多风险,必须对其进行充分评估,认识风险程度,分析其来源所在,在此基础上完成实验室布局,确保设计合理性,制定规范化规程,实现科学管理,保证操作程序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明确个人防护具体程度,确定实验室级别,制定各种应急方案,确保实验室微生物安全,减少各种危害事件的发生率[2]。实验室微生物安全管理至关重要,而风险评估是其基础所在,管理流程需要在此结果上完成,是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前提所在。风险评估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复杂性不言而喻,工作人员对此要有深入认识,了解其作用所在,积极有效配合,获得科学结论[3]。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研究,探求风险评估所发挥的作用,具体如下。

1 病原微生物特性分析

1.1 遗传修饰感染因子

对该类因子进行鉴别评价类似于野生型生物风险评估,必须充分考虑多种因素。感染因子致病力有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基因改造可能导致其明显提高,毒力增强,所带来的危害性较大。这类改变有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后者抗毒能力不足[4]。评估遗传修饰因子风险时,有可能无法有效获取新的遗传因子信息,导致难度加大。毒力基因试验改造有可能带来巨大风险,这就对风险评估提出更高要求,需要连续进行,必要时还需重新评估。

对此类因子的危害性鉴定和评价同样至关重要,类似于野生型生物风险评估。出现基因改造时感染因子将会发生变化,致病力有所不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出现差异,其所带来的风险也会变化。新的遗传修饰因子信息获取存在困难,导致评估有效性下降。这些修饰因子可以使野生型生物体发生变化,毒力增强,带来更严重后果。人们对此要有充分认识,了解毒力基因试验改造的风险,时刻保持警觉,认识持续的必要性,特定情况下还需重新评估。

1.2 感染性微生物分析

从感染的基本途径来看,病原微生物在实验室中感染易感人群,导致后者出现疾病。疾病的危害程度与病原体的阻力有关,同时也受制于其他因素,如果预防措施得力,治疗方法适当,那么所带来的伤害也会随之减少。实验室中感染途径有多种,具体如下[5]:通过皮肤、粘膜和眼睛的感染,与病原微生物相接触,被后者直接感染;器具感染,被沾有微生物的器具刺破,造成其进入体内,引起感染;动物咬伤或抓伤也可能损伤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导致病原微生物进入;吸入的液体悬浮液中含有感染微生物,通过呼吸道造成感染;手口接触也可能是污染的一个途径;感染性气溶胶也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被吸入,导致病原微生物感染。工作过程中必须对此有深入认识,做好风险评估,考虑感染的伤害特征。实验动物可利用各种排泄物传播病原微生物,造成易感人群感染,要重视这些伤害性指标。

1.3 细胞培养物中的感染因子

实验过程中需要使用人或动物的细胞和组织,这些都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传播,工作人员对此有深入认识,了解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他们有可能暴露于这些风险当中,需要具备防范意识。实验中的细胞缺乏标识,来源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可能带来感染性危害,导致实验室中工作人员感染。如将肿瘤细胞接种于裸鼠时,就有可能存在脑膜炎病毒感染,这是一种血源性病原体,存在于人类细胞系当中,此类风险难以完全避免。

2 具体伤害特征

实验室中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众多,具体如下:①气溶胶中可能会存在着病原微生物,通过呼吸道感染。②本身存在病原微生物悬液,可以进口感染人体。③黏膜与皮肤直接暴露,导致病原微生物直接感染。④锐器或注射器被污染,进而伤害人体,导致皮肤粘膜完整性破坏,随时带来病原微生物感染。气溶胶是最主要的方式,普遍存在于实验当中,工作人员难以察觉,直接暴露于其中,造成较大传染风险。悬浮微生物操作时大多会产生气溶胶,其危害性需要加以关注[6]。

3 安全设施、设备与操作伤害

工作人员潜在操作缺陷有可能带来感染风险,对此要有充分认识,风险评估中不可或缺。固有风险现实存在,如何能够减少至关重要,必须充分了解致病因子的危害,认识到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养成良好习惯,更关注于工作,保护工作人员健康。实验室中配备各种安全设施,如封闭离心转子等,能够起到保护作用,最大程度减少风险。必须要保证这些安全设备能够正常运转,否则无法起到保护效果,工作人员将会面临巨大风险[7]。安全设备也是风险评估的一部分,是否有效运行至关重要,必须要定期检查,全面监测,确保发挥保护作用。

糖尿病肾病在发病初期不易被患者察觉,所以增强对糖尿病肾病的检查对糖尿病患者具有重大意义[6]。当患者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如蛋白尿,这时患者的肾脏损伤已经到达了不可逆的阶段,有研究显示糖尿病肾病会导致患者的血浆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产生改变,这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具有积极意义[7]。

胱抑素C是一种广泛存在人体各个组织中,其是一种低分子量的碱性非糖化蛋白。这种物质在人体中的产生速率基本是恒定的,而且其只能通过肾脏进行代谢清除,所以当人体中的血浆胱抑素C含量发生变化时就可以将肾脏的过滤功能反映出来[8]。当血浆胱抑素C的含量升高,则表明肾脏功能受损。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对血管具有伤害的氨基酸,其会导致血栓的产生,在人体中主要是通过肝脏和肾脏进行代谢。当患者的肾脏受到损伤后,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功能降低,使得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含量上升。所以通过同型半胱氨酸的上升来对患者的肾脏功能进行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患有糖尿病肾病的观察组患者其血浆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更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肾病的发生会影响这些物质的代谢,进而导致其含量上升。而且观察组的血浆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阳性率更高(P<0.05),可以将其含量的变化作为患者肾脏损伤程度的评判标准。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浆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含量会比单纯的糖尿病患者更高,其能够反应处肾

4 评估过程

这是一个主观过程,具体如下。

4.1 鉴定感染因子的危害

风险评估中首先要进行此类危害的鉴定。实验室中存在各种感染因子,有可能造成安全危害,必须要考虑其基本特征,了解对感染者造成的伤害,分析疾病的严重性,确保是否能够有效预防及积极治疗。对生物进行评估,初步确定起安全水平,保证二者具有很好的关联性。特定的BSL级别实验室对安全设备有明确要求,设计上需要充分考虑,尤其在气溶胶和液滴传播途径需特别加以防范。

4.2 鉴定操作危害

操作过程中同样可能带来各种危害,各种设备器具的使用,操作的过程都不容忽视。如果为涉及动物的实验,操作人员有可能被抓伤或咬伤,导致病原微生物由动物传播到人体,感染性气溶胶危害同样不容忽视。

4.3 确定防护水平,制订防范措施

需要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确定适当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由于操作技术要求不同,安全设备设施存在差异,因此额外防范措施并不统一。实际操作时可能对防范措施有更高要求,如果动物产生感染性气溶胶,操作人员需要经常暴露其中,就需要增加额外防范措施。

4.4 评价安全操作熟练性和设备完整性

实验室存在着诸多安全风险,技术人员经常暴露其中,必须对此加以重视,熟练操作,最大程度保护自身与他人。风险评估是要充分考虑其中,负责人要担当起重要职责,确保操作人员熟练操作,能够有效使用各种安全设备,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并将其保持下去,这样才能减少感染风险,起到保护作用。实验室人员是否安全需要进行评价,具体包括如下因素,个人的培训情况与之密切相关;是否有足够经验处理感染因子也至关重要;是否能够熟练掌握无菌技术、使用相关安全设备,有效应对突发事件都会影响评估结果;个人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同样不可或缺,只有承担起自愿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职责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危险。

4.5 组织相关专家审查风险评估

组织专业人士进行风险评估至关重要,可以最大程度减低风险,应定期进行,保障设施的选择同样不可或缺。需要加强安全操作,有效处理高危险感染因子。

5 结语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有可能面临诸多感染风险,主要来自于各种标本,必须对此充分认识,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有效评估各种标准的危害性,对其进行安全管理,保证生活安全。操作时需要确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依据实际情况制定规范流程,确保管理到位。当面临组织标本时,其感染性大多未知,相关信息不全,因此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危害度评估工作,对于保证实验室安全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气溶胶半胱氨酸病原
基于飞机观测的四川盆地9月气溶胶粒子谱分析
基于CALIPSO数据的沿海区域气溶胶光学特性时空特征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红尾皇冠鱼头洞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性分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鱼类烂身病病原研究综述
健康人群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的水平关系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并扩张性心肌病诊断相关性研究
同型半胱氨酸究竟是什么
基于CALIPSO 资料的东亚地区气溶胶 垂直分布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