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白键上的“中国梦”
——“第四届全国钢琴教学研讨会”之“中国专题”记录与思考

2020-12-23文/

钢琴艺术 2020年1期
关键词:作曲家中国梦钢琴

文/ 董 梅

苏州的金秋云淡风轻,来自全国的三百多名钢琴教师齐聚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共同见证“第四届全国钢琴教学研讨会”的圆满举办。本届研讨会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名家专题讲座,又有实用的大师班公开课;既有中西合璧的教学对话,又有曲目风格各异的音乐会;既邀请到了资深音乐史学家、作曲家、钢琴家,又有外籍专家,以及近期在国际权威赛事中脱颖而出的青年演奏家。四天之内囊括了十一场讲座、四场音乐会。关于中国钢琴创作(作品)的探讨和演绎是本届研讨会的主题之一,体现了钢琴专业人士的家国情怀,也是向祖国七十华诞的献礼。

梁茂春“光辉七十年,艰辛钢琴路”专题

梁茂春教授是著名的中国音乐史学家,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现当代音乐史,撰写了大量权威音乐评论文字。此专题采用了访谈与讲解结合的形式,梳理了中国钢琴创作成就与艰辛并存的七十年历程。

谈及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史,不得不提及从1915年赵元任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再到1927年上海“国立音乐院”的建立,更不能忽略1934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钢琴作品创作高潮——齐尔品倡导并发起的“中国风格钢琴曲征集”带动并影响了一大批钢琴创作,涌现出贺绿汀的第一部真正意义的“中国原创”钢琴作品《牧童短笛》、刘雪庵的第一部钢琴组曲《中国组曲》、马思聪的第一部钢琴奏鸣曲《降b小调奏鸣曲》、阿甫夏洛穆夫创作的第一部中国钢琴协奏曲《G大调钢琴协奏曲》,以及第一首无调性作品——桑桐《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细数这些“第一”,无疑是中国钢琴创作的开篇,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文革”之前是让钢琴“唱中国歌”的十七年,钢琴作品大多改编自各地民歌,旋律也具有显著的五声调式特点。这一时期是西方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创作走向以十二音序列为代表的现代音乐创作时代,在我国音乐家的创作中,新疆、云贵、陕北、广东等地的风格都在钢琴上得以体现。这一时期有一大批青年学子被派往苏联学习钢琴、作曲,为中国的钢琴事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有一大批音乐家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限,致使钢琴发展步履维艰。当时,以殷承宗、刘诗昆、顾圣婴为代表的很多青年钢琴家在国际重大赛事获奖,随后在国内频繁举办音乐会,加之中国最早一批钢琴教材的产生,都使这一时期钢琴发展在艰难中前行。

“文革”时期,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被下放改造,钢琴创作和发展遇到了空前的危机,即便是这样,作曲家和钢琴家们仍在夹缝中求生存,从未停止探索和创作。不但有以殷承宗的钢琴伴唱《红灯记》这样独特的音乐形式,有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问世,还有《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松花江上》《夕阳箫鼓》《平湖秋月》这些经久不衰的歌曲和器乐改编曲。特别是黄安伦的《前奏曲十二首》《中国畅想曲第二号——序曲与舞曲》这种无标题创作性作品出现,更加难能可贵。这批作曲家成为此时期力挽狂澜的代表。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钢琴创作一度经历了思想解放带来的“井喷式”创作高潮、新时代的创作繁荣时期及现当代音乐创作时期几个阶段。“储望华个人作品音乐会”在当时实属开创之举,还有他将中国五声调式与西方无调式手法结合在一起的《随想组曲“引灵之声”》、孙以强的《春舞》、黄虎威的《嘉陵江幻想曲》、刘敦南以苗族音乐素材创作的协奏曲《山林》、金湘以新疆“十二木卡姆”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雪莲》,以及汪立三、黄安伦、石夫还有倪洪进、崔世光等创作的大量作品,都标志着中国钢琴创作成熟期的到来。从汪立三的“双壁”——《东山魁夷画意》《他山集》,到赵晓生的太极作曲理论,再到谭盾、陈怡、周龙、盛宗亮等人全面运用噪音和声、无调性、多调性、十二音体系这些西方现代技术和观念进行创作,以及以林海为代表的通俗钢琴小品创作,代表了我国的钢琴音乐进入了多元繁荣的时代。

尽管梁茂春老师谦虚地说自己仅站在一个钢琴爱好者的角度来梳理这段历史,大家不禁感叹——这简直是一部中国近代钢琴创作和发展的简史。特别是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被展示,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创作故事被还原,对于青年一代来说弥足珍贵。

储望华“钢琴作品中国风格探索六十年”讲座

储望华老师是旅澳作曲家、钢琴家,他用一场讲座浓缩了自己六十年来音乐创作的心路历程。20世纪50年代,他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少年班(即今天的附中),继而考入作曲系,但因家庭出身原因被取消入学资格,后转入钢琴系学习。毕业后的留校任教、参加中央乐团的创作组工作,到80年代留学墨尔本攻读硕士,储望华老师是中国钢琴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作曲家之一,钢琴协奏曲《黄河》主要执笔人之一。他创作的《筝箫吟》《翻身的日子》《二泉映月》《南海小哨兵》《新疆随想曲》等,几乎成为钢琴学习者的必弹曲目,深深影响了一代人。

储望华老师的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源于他掌握了扎实的西方作曲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他自幼对中国传统器乐曲和民间音乐、民歌,以及说唱音乐无限的热爱。他向青海民歌歌手学唱“花儿”,向唢呐演奏家请教民间曲牌,在陕北绥德搜集民歌,在西安听秦腔,在广东惠州跟随渔民出海、学唱渔歌,在广西百色听壮歌,在洞庭湖听花鼓戏,在台湾观赏原著居民的歌舞,在黄河渡船上和船夫一起划船,听他们唱船工号子……可以说,他的创作植根于生活、真挚动人。钢琴专业的出身使得他在创作时,总想着演奏者和听众,特别注重作品的可弹性、可听性和可教性。

纵观储望华老师音乐创作六十年,也是其个人孜孜以求、不屈不挠的奋斗史,只有对梦想执着追求的人才会在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崔世光的《刘天华即兴曲三首》大师班

曾任中央乐团钢琴独奏家和创作组成员的崔世光,在中国钢琴创作中也贡献了许多佳作,从改编曲《嘉陵江上》到汲取山东民间音乐素材精华的《山东风俗组曲》《谐谑曲》,再到后来留学并任教于美国高校后创作的以美国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他的钢琴作品在形式和技法上以中西融会贯通著称。

《刘天华即兴曲三首》是他受到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刘天华“东西和乐观”的影响而创作的,讲座中崔世光老师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何婧夷上了公开课,详细讲解了如何读懂乐谱信息,如何为听众描绘一副声音的图画。在对《刘天华即兴曲三首》的讲解中,第一首《空山鸟语》着重介绍了旋律踏板、和声踏板、节奏踏板、特殊音效踏板的用法;第二首《良宵》着重讲解了如何在钢琴上连奏来模仿拉弦乐器,如何将装饰音细致地弹得恰到好处,以及为乐曲选取合适的速度;第三首《光明行》侧重用直截了当的触键方式弹奏出模仿铜管乐器有力的声音。现场聆听作曲家讲解自己的作品,是最“正宗”的学习,使我们获益良多。

邹翔“中国当代原创钢琴音乐”讲座音乐会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邹翔老师是一位在传统与现代音乐表演、研究领域均取得具有个人风格探索性研究的青年钢琴家,他的讲座对于很多基层钢琴教师和学习者而言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或许未曾意识到,中国钢琴创作错过了18、19世纪西方调性音乐阶段,也错过了20世纪民族乐派,而是直接进入了调性瓦解阶段,面对纷繁复杂的流派,难免有些尴尬或迷茫。对于中国的当代音乐创作的界定,邹翔老师个人更倾向于是改革开放后的这段时期,那些摆脱了建立在传统改编、借鉴基础上的原创性质的创作——调式的瓦解成了传统与现当代音乐的分水岭,复杂的节奏成为现代音乐的“标配”,除了与触键、踏板密不可分,调式也成为重要的影响音色的因素。

讲座中,邹翔老师现场演奏了周龙的《敦煌幻想》、叶小纲的《纳木错》、高平的《第一钢琴奏鸣曲“浮影”》,更是拉近了大家与现代作品的距离,让大家感受、理解《敦煌幻想》具有混合倾向的九声音阶;《纳木错》内涵隐约出现的五声性西藏音调,诠释了高原圣湖的静谧意境;也体会到《第一钢琴奏鸣曲“浮影”》中独特的钢琴音响。

思考与小结

本届钢琴研讨会的主题之中国钢琴作品,既有对近百年创作历程的回顾梳理,又有最具代表性作曲家的心路历程;既有作曲家本人对作品的详解,又有青年演奏家对现当代作品的弹奏与解读,还有一场上海音乐学院江晨教授的“中国作品专场音乐会”。从宏观到具体,从经典传统,并同时兼顾现当代作品。

有关“中国钢琴”主题的系列讲座引发了对“中国钢琴创作”这个关键词更深入的思考,《钢琴艺术》连载的“百年琴韵”系列文章是极好的知识补充和完善。作者梁茂春老师虽为历史学家,又是耄耋之年,却对颠覆传统听觉的现当代作品,怀着包容、接受和不断思索的态度,令人敬佩。作为年轻的音乐工作者、钢琴教师,只有充分了解中国钢琴创作的过去、现在才能更好地学习和适应未来。储望华老师的个人创作和奋斗史也给了我们许多真知灼见:作为教师,要放眼培养学生终身的艺术修养,不断提升自我,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我们对于中国风格的探讨从未停止,但是到底如何界定?似乎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形势下,或许这本身就是一个广义的范畴。特别是以现代作曲手法创作的中国作品,新潮、复杂、难懂的乐谱和新奇多变的演奏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在听众范围内的推广和教学层面的使用。纵观中国钢琴创作与发展的百年历史,其实也是一个民族披荆斩棘、自强不息的奋斗史。梁茂春老师在他的“百年琴韵”系列连载中说过:“民族兴,则钢琴兴。”如今,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构建真正的“中国钢琴学派”,需要作曲家、演奏家、理论家、出版界、媒体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黑白键上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作曲家中国梦钢琴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长大可当作曲家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纸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作曲家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