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启习近平文明思想的价值密码

2020-12-22

福建茶叶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想

丁 杰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绿色发展战略布局是当下乃至未来我国社会建设重要发展方向,具有较大的意义影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本内涵及时代价值中将“绿色发展”进行侧重诠释,而能够将思想理念具体深入的关键在于通过多方面实践工作,如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对社会生态资源配置模式进行创新、加强非政府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依法执行力度等。本次研究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本内涵及时代价值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及发展

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一种新型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及国家建设中重要指导思想。新中国建设后我国主要以恢复生产、加大储备为主。但经过了长期的工业及农业发展对我国自然生态资源造成极大冲击,破坏了自然生态循环体系。导致我国受大气、水流及诸多污染问题影响。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建设迅速发展,我国将其重点核心放在市场经济建设方面。在其期间也会因诸多需求及工作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大采大伐、化工污染等问题频出。新时代下,十七大及十八大中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及绿色发展构想”。同时,在十九大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也“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重要指导方针,诠释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意义。”[1]将国家发展重心向自然生态建设方面转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我国新时代重要理论产物,为指导我国全面生态建设及绿色发展起到指导建议。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本内涵分析概述

2.1 以绿色发展为前提核心

绿色发展理念是以全面生态建设为主,从社会、教育、企业、生产、自然等方面进行生态化建设、绿色化发展,如绿色出行、绿色城市、绿色农业、绿色生产等。习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基于绿色发展核心。将其实质性问题进行剖析研究,从自然生态学、环境学及国家发展层面,进行全面体系规划及设计,强调生态核心思想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结合性,并从国家发展层面将绿色发展理念及战略布局进行全新定义,为全面生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2 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实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性进行明确。以往生产生活活动中,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认为人是人、自然是自然,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对二者进行协同与沟通,这样就造成了了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诸多问题出现。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侧重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方法、共处原则进行诠释。强调人对自然的依附性。自然不再是一味的给予,而需建立在人与自然和平相处,人类保护大自然的前提下,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自然同人类一样都是世界的主人。

2.3 以法律为执行开展依据

在生态文明思想建设方面,主要以国家法律及政策机制作为执行推动力,将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基本国策。总书记在讲话中将问题弊端进行深入阐述,结合当下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情况,“积极融入相关指导思想,并贯彻执行到工作中去,将其重要意义进行重点说明,并以国策大法的形式呈现出来。”[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将执行、贯彻进行重点论述,将以往的形式教条思想及理念进行剔除,提升了该思想理念的内涵核心。

3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述

3.1 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党的绝对政治领导及方向指引对我国走向民主、富强尤为重要。新时期,习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高度,结合马克思主义及相关理论,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路线,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单一片面的思想境界,而是更为科学、合理的系统布局。它科学诠释了马克思生态文明建设形态意识的发展性、意义性,并从我国实际国情及问题现状出发,以“走中国特色道路为主”,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打下重要基础。

3.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按照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多方面、多角度认真分析,构建符合我国实际国情及发展路线的社会基本发展保障制度。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及体系构建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十一届三中全国,我党重新规划与制定了我国发展路线,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更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及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核心。因此,新时代需要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将制度的实质性、保障性、持续性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融合。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将制度坚持与我国发展方向相融合,持续认真贯彻相关思想理念,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3]

4 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述

现阶段,我国正处民族复兴及全面经济建设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的重要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下我国社会发展及价值形态的重要体现,对我国全面生态文明建设影响颇大,习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体现之一。主要包括四个主要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及价值观,将马克思理论及生态文明意识形态作为核心基础。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中国历史发展及日后方向,将中国特色社会创造及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发展根本。第三、爱国主义及民族精神,基于民族复兴的大好时机,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树立爱国理念及民族精神,将其复兴动力及生态文明思想进行诠释。第四、以改革创新为时代精神,不断深化改革开发及全面市场经济建设。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将“八荣八耻”作为其社会主义实质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将上述四点进行互相融合、互相协同及互相发挥,进行形成集成统一的价值体系、时代精神。

5 当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主要问题

5.1 生态文明建设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过于单一

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以多元化治理结构模式为主,将社会组织及个人作用进行充分发挥。新时代下我国虽然已经开展多元化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但其问题弊端依然存在,通过对相关资料整理调查发现,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还是为政府为主导,政府作为重要地方行政机构其主导影响可想而知。在生态问题及建设执行中依然以政府决策与意识为主,民间组织及社会层面无法发挥其实质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严重的形式化及过程性,即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单一化。

5.2 缺乏意愿诉求机制与保障体系

当下我国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更多的利益团体及诉求主体逐渐增多,这也是基于生态中国、民主国家人们对自身利益的程度重视及合理明确。基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下,生态文明建设应建立意愿诉求机制及保障体制。但现阶段我国恰恰缺乏其机制、体制。导致很多民间组织及个人合法诉求受阻。具体如下:第一、民众无法通过意愿表达平台进行意愿诉求,国家政府在表达平台开通及构建方面较为缺乏。第二、存在严重的推诿情况,针对民众意愿诉求个别政府部门存在不理睬、不召见等规避情况,对民间上访群众意愿诉求存在严重的应付、推诿等情况,如踢皮球、拉大锯等,严重影响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信任。

5.3 法制体系发展相对迟缓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融合,生态文明建设在制定及开展过程中急需一定的法律框架及规范体系下完成,但我国法制体系发展相对依然较为迟缓,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无法起到更为科学、合理的推动作用。我国法制体系建设虽然已经处在大幅度提升中,但从政治体制及社会形态方面分析后发现,相关法律、法规在基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生态文明建设中依然存在问题,具体如下:第一、缺乏监督机制,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无法进行有效监督,导致问题频出。第二、缺乏保障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关法律保障,导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偏激性与应付化。”[4]

6 基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代价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

6.1 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制度

6.1.1 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的理论层面,而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对现今社会的一种规范设计及问题排查,例如: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化工污水废水排放、百姓基础环境保障、城市景观绿化建设、自然森林生态绿色覆盖等,这些都可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另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职能具体如下:第一、体现平等合作,平等合作是生态文明建设主要职能之一,“政府机构不再是生态文明建设完全主导者,在其治理过程中企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及个人可以通过平等合作方式进行建议沟通、协商对话。”[5]第二、体现引导规范,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依法进行,即规范性引导。进而实现各群体、方面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6.1.2 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公开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公开制度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基础保障。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对相关信息等进行公开、公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及掌握其生态文明建设信息,主要可以采用网络平台、新闻媒体、广播报纸及新媒体等方式,通过信息公示与意见整合,对生态文明建设方案、治理方向及社会涉及等进行制度公开。这样才能起到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实际作用。这也是基于社会发展及信息公开下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措施。

6.1.3 生态文明建设协商制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将人的生存发展进行重新定位及规划,注重百姓生活的幸福感及安全度。同时,“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党的决定政治领导。”[6]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构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通过多机构、多组织、多团体的合作协同下,以个人或组织等形式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积极参与,将建设建议进行提出与监督执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6.2 对社会生态资源配置模式进行创新转变

基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对社会生态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提升社会生态资源的价值性及合理性。社会生态资源是社会稳定及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科技生态资源、生产生态资源、教育生态资源、维稳生态资源、商业生态资源、农业生态资源及组织生态资源等。”[7]在对社会生态资源进行重新规划与配置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规律,将平等、公正、和谐等进行诠释,缩小强弱及贫富距离,将“人与自然和谐”理念进行推广传播。具体如下:第一、在转变社会生态资源配置中应该注重生态资源的价值性、合理性,社会生态资源配置应该以大多数社会群体及个人利益为主,将社会生态资源的价值发挥进行充分体现,规避浪费生态资源、剩余生态资源及不合理生态资源配置。第二、在转变社会生态资源配置过程中应该以平等为原则,社会生态资源配置中一定要采用均匀、平等原则。

6.3 加强非政府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背景主要是以“社会建设及百姓需求”为主。在未来社会建设中应该以新时期时代发展背景为前提,将社会规划与治理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分析,将具体工作进行细化、量化,具体如下:第一、完善民主监督机制,让社会公民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政府领导应该多聆听群众建议。另外,民主监督机制的作用也在于起到“监督”效能,通过第民主监督机制的完善可以大幅度提升其监督作用,对社会规划与治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弊端进行规避。第二、生态文明建设成否在于生态文明建设者的主观意识。1、“社会的治理者、决策者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8]并构建一套较为系统的法制保障体系,进而才能进行有效治理及指令执行。2、生态文明建设者一定要具有“大局意识”,在生态文明建设之前,将具体问题进行辩证分析及反复论证,采取向外调研、向内征求意见等诸多治理方式,最终实现良好的城市规划整体战略。

6.4 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依法执行力度

由于我国发展历史背景及过去经验教训,在其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小平同志就曾强调要加强“依法治国”,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为基础,将经济建设与法治建设进行融合。十三届四中全会中江主席首次提出“依法治国”战略方针,将依法治国与政治建设进行关联,强化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及影响性。新时期,习总书记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将依法治国作为我党、我国乃至发展存亡的重要保障与基础,总书记在宪法下庄严宣誓就职,奠定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实基础。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法律介入与体系建设,“从生态文明建设执行、方案制定、实时监督等进行法律条文设计,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奠定坚实基础。”[9]

综上所述,通过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及时代价值进行分析研究,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阐明。同时,对当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提出相关优化对策,主要包括: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对社会生态资源配置模式进行创新转变、加强非政府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依法执行力度等,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思想与“剑”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