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块链技术的人文价值

2020-12-22张运来李圣尧

福建茶叶 2020年1期
关键词:共识区块用户

张运来,李圣尧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048)

1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历程

初代的区块链技术是以数字加密货币体系为核心的技术。它是一种按时间序列封装数据至区块,以链条结构连接,并以非对称加密技术保证数据安全的分布式数据库[1]。在该系统中,数据在节点间冗余储存,各节点按共识机制和激励机制生成和更新数据,以社区化的管理方式共同维护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智能合约的引入使区块链进入2.0时代。智能合约是由事件驱动,由状态机触发,运行在区块链系统中的计算机程序。由此,用户可利用自动化脚本代码来操作数据,形成可编程控制的软件所定义的系统、市场和资产,极大地丰富了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但由于区块链系统容量小,处理能力差,共识效率低且共识成本高,区块链技术一直难以被大规模地有效利用。

随着5G万物互联时代到来,区块链技术迎来又一次发展机遇。物联网的普及急需一种新型的数据结构和储存方式保证安全隐私;5G移动通讯技术解决了区块链的性能问题;人工智能算法提升了区块链的共识效率。即将到来的区块链3.0时代将实现各种场景和技术融合的应用。

201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对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区块链与前沿信息技术,以及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突出区块链在新的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基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与技术的变革必将引起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革新。不少学者也认为,区块链本身就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因此,我们在重视区块链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同时,必须重视区块链的人文价值。

2 区块链是信息世界的民主革命

如果说区块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那么知识生产力就是与之匹配的先进生产力。知识生产力是以信息化为前提,通过劳动者的知识素质、知识产品、智能化生产设备等表现出来的生产力。在数字经济场景中,知识生产力表现为以数据和信息为基础的劳动对象;以程序、数据库和智能设备为基础的劳动资料;具有计算机、IT、营销等方面知识的劳动者。作为劳动对象的数据信息包括广大用户在进行网络生活时产生的隐私、日志、社交关系等等。互联网巨头以极低的对价获取数据信息的所有权并储存在中心化的数据库,雇佣劳动者和购买劳动资料对其加工处理,独自占有数据信息的增值。

区块链技术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精细化授权,实现保护隐私安全条件下的数据共享,妥善解决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间的关系。隐私安全保护依靠非对称加密进行。网络中每个节点都拥有公匙和私匙两个非对称的密码,公匙对外公开,私匙则保密。公私匙间不存在逻辑关系,无法根据公匙推导私匙。通常信息发送者使用信息接受者的公匙对信息加密并发送给接受者,接受者利用自己的私匙对信息解密。而数据共享则依赖分布式的数据储存方式。区块链采取高度冗余的分布式节点储存,每个节点都拥有数据的备份,但是只有通过公私匙授权才能获取数据内容。也就是说,经数据的所有者授权后,信息使用者才具有使用权。

更进一步的,基于区块链的数据系统还有望构建数据交易市场,实现数据更大范围的共享,充分激发数据的增值潜力,创造更多经济成果。

区块链掀起的这场民主革命,即用分布式数据系统代替中心化数据库,用数据公有制代替数据私有制,在信息世界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推动知识生产力的发展。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成熟,这场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将区块链作为底层架构发展数字经济是大势所趋。

3 区块链的人文价值

数据信息的民主革命是知识生产力发展水平所要求的,而知识的产生基于人在认知活动中的“内耗”。当指向特定事物的内耗实现降低该事物认知难度这一质的突破,知识便随之产生。区块链构建的新型生产关系之所以能推动知识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其充分体现了以人为中心,促进人的自由发展这一人文思想。区块链的人文价值具体诠释如下:

3.1 区块链保护人的基本权利

隐私安全和资产安全向来是互联网用户最为担心的问题。万物互联时代,现实世界所有事物都可以自行生成数据并上传至网络,这使得隐私和资产的规模和范围更大,侵权造成的危害也更大。例如汽车可以记录用户的驾驶轨迹,若数字设备遭受攻击,便能轻易地掌握用户的行踪。基于上文提到的非对称加密技术,用户的隐私权和财产权可得到充分保护。

区块链技术还能降低用户维权的难度。数据的链式区块结构实现数据的溯源定位功能,时间戳标记保证数据不能篡改和伪造。因此区块链会记录用户的所有行为,且不能被删除。当侵权行为发生时,这些记录将提供可靠的证据。

3.2 区块链改善人的社会关系

哲学中常用“亲缘格局”描绘社会关系,即每个主体与社会中的人、事、物关系的维持,及其中的维持之道。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维持之道表现为信用。由于亲缘格局自身的模糊性,通常的做法是用资产担保作为构建信用的工具。而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信用机制——利用身份构建信用,将人的社会关系回归至人本身[2]。

身份是个复杂的概念,是由人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经济行为、医疗记录等信息构成的系统。这些信息保证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区块链分布式的数据库可以将所有身份信息汇聚在一起,用一个账号对应一个身份。利用智能合约编程和人工智能建模,可在任何情景下设计适用的信用工具,并预测信用风险。

3.3 区块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数字经济发展至今,发展出各种商业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共享经济。共享经济实现了供给和需求的自由匹配,买方和卖方的自由切换。在此背景下,长尾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共享经济的内核是由经营者提供平台,刺激用户的亲社会行为和自贡献能力来共同维护平台生态的健康稳定,而经营者则通过收取差价获利。

区块链作为一种大规模协作的工具,将推动共享经济向更深层演变,用社区化取代平台化的管理模式,社区化最大的优势体现于共商共建[3]。社区中每个成员都是地位相等的节点,成员自行组织形成弹性单元,共同确立业务范围、产出目标、经营方式等管理章程。共享经济中用户贡献的只有产品,而分布式经济中成员可以贡献创意、技术、设备、资源等任何具有增值能力的对象。在此背景下,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各方面展现自身价值,激发自我肯定需求,从而增加社会整体的创造力。

3.4 区块链推动正面社会效应最大化

组织和个体的矛盾,也即个人意识与社会共识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具体反应在公平和自由的对立统一。社会共识利用成文的法律或潜在的道德约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形成整个社会层面更平等的自由。社会共识是每个自我的扬弃,弃人性之恶,扬人性之善,以保留正面的社会效应。但如果社会共识的管制力度过于严苛,弃恶的同时往往会伴随着弃善。

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共识机制是运行在网络层的规则代码,即网络系统中的社会共识。但是该共识通过在算法中引入了经济学博弈,实现了用最少的规则构建最健康的社会形态,将人对利益趋向的负向效应扭转成正向效应,最大化地释放社会的正面效应。这是重视社会进步的过程,也是重视个人发展的过程。正因为个人正面效应被释放,社会共识管制力度也逐步降低,从而形成个人和社会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共识区块用户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红楼梦》的数字化述评——兼及区块链的启示
商量出共识
区块链助跑财资管理
一场区块链引发的全民狂欢
区块链助力企业创新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