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理解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探讨新时代高校扶贫工作实践路径
——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

2020-12-21金乾伟

甘肃农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扶智人才生活

金乾伟

广西科技大学,广西 柳州 545006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政府庄严宣告:2020年中华民族彻底告别贫困。[1]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为此感到振奋。新时代的中国人创造了载入史册的辉煌:一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第一次彻底脱贫;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成为战胜贫困的有力武器;三是全体中国人民知行合一,用实际行动完成了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广西科技大学地处桂中,全体师生扎实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在完成所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和政府的指导下,自觉运用高校人才、知识、设备等资源优势,与当地县区真诚合作,选派优秀人员扎根扶贫点,真诚付出、勇于拼搏,与村民共同谱写了脱贫致富的华丽诗篇。自2016年以来,有效开展扶贫工作获得认可的奖项有11项之多,结合扶贫工作激发教学、科研灵感,自主进行深度转化获得了好成绩:5项国家级课题、7项自治区级教学类成果获奖、370多项学生学科竞赛获奖等。

由此,笔者认为结合实际开展扶贫工作,深刻领悟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内涵,根据高校自身实际,扶贫与教学科研相结合,走出特色鲜明的扶贫之路非常重要。

一、全面理解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国各地用事实兑现全部脱贫目标,之所以有信心有能力这样宣告,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广西科技大学组织优秀教师深入村寨扶贫,通过经年累月的实际行动,深刻感悟改革开放让大多数人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是确实存在因道路阻塞、资源匮乏等导致的贫困人口。需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学以致用。

(一)自强:扶贫与扶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第八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明确强调“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2]扶贫不仅要改变物质生活,还要激励贫困者信心百倍,高校扶贫自觉同扶志、扶智结合引导其自强,在大家帮助下能够实现脱贫目标。

1.暖心与扶贫。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总是愿意到最贫困的村庄、最艰难的家庭走访,扎扎实实为民解忧,以身作则温暖了整个中国。高校师生扶贫同样也要把贫困家庭人员的心给暖热,发动党员自愿捐款捐物,无私奉献支援脱贫。笔者搜集了很多这样的真实故事,其中融水县非常偏远的村寨老大妈,歪歪扭扭写来感谢信,因识字不多,就写了一行字:我家真能脱贫了,谢谢老师!开展扶贫工作非常清楚,贫困者不只是生活艰难,更可怕的是甘于贫困,在党和政府真诚关心帮助下,人心热了,感受到大家真诚的期待,看到学校师生无私地帮扶,改变命运自强奋斗,贫困者内心深处拥有了战胜贫困的强烈意愿。

2.扶志全覆盖。结合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明白教育工作者,“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3]高校扶贫,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派出的教师要放下架子,真心诚意与贫困农民交朋友,愿意利用所掌握的资源帮助他们脱贫。二是鼓励斗志。帮助贫困者坚定脱贫的信念,教育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命运,通过劳动主动摆脱物质贫困。同时,高校还要想到每个班级一定数量的贫困生,根据调查,贫困生约为27.6%(哪里的占比)。可以说一个贫困生后面就是一个贫困家庭,因此做好了学生的工作,也就成功了一半。针对贫困生,不但要严格按照国家政策给予物质资金的支援,还要燃起他们的内心的自强之火,通过一天天的努力,感染贫困生家长,让一个家庭内心世界变得强大,积极主动脱贫。

(二)创造:扶贫与扶智

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强调创造性开展扶贫工作。教育人们不甘于贫困的束缚,通过血汗付出,拥有吃穿无忧的甜美生活。解决贫困问题,需要适合的方法,广西科技大学认为能干和会干就要结合起来,采取扶贫与扶智合二为一大胆创新致富的方式。

1.扶智先于扶贫。“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4]习近平语重心长,站在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道出了现实生活的真谛。教育对于扶贫来说就是让脑袋先富起来,获得驾驭生活的能力,通过学习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所以扶贫要与扶智结合,并把扶智看成解决贫困的必要措施。笔者掌握了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案例。学校某二级学院团青年教师,接受了长期到扶贫点工作的任务,一年来白天忙于调研和敦促脱贫工作,晚上和节假日则是举办讲座,主要是两类,一是致富讲座,在村支部院子里组织当地致富能人讲解脱贫的方法,二是和当地教师开办课后家教班,监督学生学习。这类活动都是免费的,并且常年坚持。通过调查,发现这一带的扶贫工作成绩明显好于其他地方。

2.创造与脱贫。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5]创造是与脑力有联系的,扶贫工作需要脑力创造。常年贫困,说明那片土地生活的人们,没有足够的生活来源,这就需要开动脑筋,开辟新的致富路径。结合案例分析,学校外派的教师不仅扶贫工作做得好,还获得了一项国家课题,这之间有什么关联,溯本求源,就在于扶贫与扶智结合得好。人在乡下扶贫的同时,自觉把扶贫与科研联系起来。一是为当地织锦找市场,利用精通的织锦技术发家致富;二是把织锦与科研联系起来,通过实地考察和学习,充实了研究内容,申报教育部课题获得了立项。

(三)致远:扶贫与行稳

人生天地间,热切渴望拥有理想的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7]可以这样讲,脱贫要行稳致远,保障普通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1.扶贫稳中求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要非常清楚,扶贫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即便是2020年实现脱贫,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时代发展,累积改革开放红利,全国人民共同奋斗,集所有人智慧和能力,方能实现全国真正脱贫。各地和各个家庭不一,一定本着稳中求进的原则做事,逐步推动生活好转,达到脱贫的目的。脱贫之后还要继续提升生活水准,加强科学教育,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由此,学校党委组织教师讨论,形成了共识,2020年以后,仍然要坚守扶贫点,作为师生教育基地,继续为深入调研和实习工作提供服务。

2.扶贫追求远大目标。脱贫与小康关系密切,“‘小康’追求的是发展水平与质量,‘全面’追求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8]就是完成脱贫基本目标之后,还是要长远地规划,为了全面小康,制定切实可行的更大目标。学校针对柳城县西部村寨群策群力制定了2025年发展规划: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少于1.8万元。同时,学校在此建立教育基地,加强教育教学科研投入,争取师生充分在此开展工作,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教学科研,争取获得自治区级奖项不少于3项,达到推动地方小康和教育工作双丰收。

二、践行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路径研究

全面理解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要活学活用,因地制宜开展工作。高校聚集了各专业文化精英,在扶贫工作上扶志扶智,不仅工作主动扎实,还要体现出智慧和高效。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给脱贫攻坚开出了良好的药方,但是如何实现真正脱贫,还需因地制宜,根据广西区情贯彻实施,高校要从民族团结、生态环保、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

(一)民族团结:推动民生建设和社会发展

扶贫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相关,由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甚至与整个世界都有关系。全面学习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就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作方向,抓住重点解决难点。广西是多民族地区,一定要把民族团结与精准扶贫联系起来。

1.民族团结和民生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各民族用实际行动为党和政府提交了满意的发展答卷,民族团结进步成为全国的典范。广西认真贯彻上级的文件精神,自觉做好民族团结大文章。正所谓合作共生,团结一心共同发展,推动民生工作不断进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然就是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扶贫就是民生建设中的大事,只有让所有人真正体会到日常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才能说共享改革开放红利落到了实处,才能赢来百姓的口碑好评,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正拥护和爱戴。高校在扶贫工作上要走在前列,就要正确解读诠释民族团结和民生建设的关系,自觉运用自身优势做好扶贫工作。

2.民族团结与社会发展。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扶贫推动社会向好发展。教育工作者不但要依据高考特殊政策按照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好招生工作,还要把升到大学的各族学生培养成社会的有用之人。广西科技大学根据自身实际和工作安排,把握重点彰显优势,通过大多数师生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受到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主要有精准扶贫工作到位,组织师生献言献策付诸行动,利用城乡之间的生活关系,建立了学校乡下菜蔬果肉销售点,把农民需要卖的和师生需要买的直接对接,满足了学校和扶贫点的需求,推动了民生建设;同时教育引导学生自立自强,通过勤奋学习,锤炼能力,对踏上社会承担的工作充满了向往和自信,这是建立在内心成熟、能力很好、行动有力的基础上的,今天的全面教育就是为了明天给社会做贡献,为美好生活打下基础。

(二)生态永续:健康发展和提升幸福指数

众所周知,扶贫就是要让所有人真切感到日常生活富有,不再为贫困所扰;发家致富让所有人感到吃喝无忧。党和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要着眼当前,更考虑长远,承担起积极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任。”[9]确保物质生活提高不能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扶贫理念。高校是文化传承发展的主阵地,一定要发挥所拥有的人才优势,深入贯彻党和政府的文件和会议精神,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让美好生活真正落到千家万户。明确“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9]一定要用实际行动让扶贫点成为生态环保、生活提高的示范点,助推扶贫工作整体越来越好。毫无疑问,扶贫就是要帮助生活困难的家庭找到赚钱的门路,高校扶贫就要真正体现出全面贯彻党和政府的绿色发展的理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模范。其一,运用自身知识技能的优势,为当地传统产业找到新出路,提供技术和介绍市场;其二,引入外地企业与之合作,确保生态发展的方式,合作共赢;其三,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介,提升社会关注热情,为脱贫者提供更多机会致富。

2.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使之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人们首先要解决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等问题,才能去从事劳动实践工作。美国学者马斯洛同样认为,满足温饱的生理需要之后,才能安心工作。面临地理环境不利和资源匮乏等客观原因,新媒体让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助其提升生活质量,主要从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包括祖祖辈辈享有的青山绿水等生态环境,对比城里生活,虽然物质方面无法追赶,但是乡村慢节奏生活,环境优美、活动空间相对宽大等就是乡村生活的优势。高校扶贫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着力挖掘其潜能,根据专业人员考察和论证,结合扶贫点的实际可能进行旅游开发,贡献农家饮食和游玩方式,为外地游客提供特色鲜明的绿色消费方式。高校一定要发挥文化知识优势,帮助当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脱贫为中心,提升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三)培育人才

全面理解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只有大量优秀的扶贫人才投入工作,才能让扶贫工作优先完成。同样还要培养当地兴家致富的人才,让扶贫点不仅脱贫,还能持续不断改善生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还要教育培养好下一代人才。

1.扶贫需要高素质人才。历史上我国一直解决的民生问题,就是吃饭,所以对于民以食为天理解深刻。“吃饭”二字非常清楚揭示了社会发展依赖的核心路径,就是让天下人圆了温饱梦想。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现在是进一步推动民生建设,解决生活质量提升的问题,真正让祖国各个角落的百姓生活幸福。这需要大量有志、有智人才付出大量心血,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才能。

2.培养文化修养、心理素质、整体水平优秀的扶贫人才。高校派出的扶贫人员一定要体现文化、心理、综合素质高的特点。首先,文化修养高,高校教师学历高,经过社会认可的各个层次考试,一定是学业优秀之人,掌握了高深的文化知识,能在一定领域为社会做出特别贡献。特别是能够利用自身文化水平高的优势,转化为脱贫助力,帮助当地脱贫大见成效;其次,心理素质过硬,扶贫点一般情况是生活条件艰苦,扶贫不能只是存有热情,还要有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特别是那些年龄二十多岁,面临婚姻工作等各种考验,前去扶贫要从心理上有所准备,要自觉运用掌握的知识、政策、人脉等优势,开展工作尽快脱贫。再次,综合素质高,这是说扶贫点生活条件,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很多,需要各方面优秀的人才,愿意、乐意大干特干,实现全部脱贫目标。

3.造就适合当地发展的志愿者和奉献者。从历史维度看,解决民生问题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核心。通过学习,要明白2020年脱贫只是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还需要大量志愿者继续为之奋斗。“农民有脱贫致富的决心,却伴有缺乏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苦衷;乡(镇)企业、县级工业急待崛起,也存在诸事齐备,只缺人才的忧愁。因为教育没有办好,才会经历经济发展受人才制约的困扰。”重视育人,“要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通过教育扶贫工作,发挥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作用,培养更多能脱贫致富的知识型劳动者,实现贫困地区真正脱贫不返贫。”[3]其一,外面的帮扶者,包括大量志愿者,有理想有能力,愿意奋斗奉献,当地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们顺利开展工作,明白这是给当地送福利来了,是难得机遇,要好好爱护;其二,还要培养当地自己的人才,通过创造条件把当地人才留住,特别是乡情教育,引导当地大学生、研究生愿意为家乡贡献一生。通过他们掌握的先进的理念、技术,以及各类信息,为家乡发展注入活力,持续增加人才,确保当地各方面条件不断进步,缩小城乡差距,共享脱贫带来的红利。

三、结语

2020年贫困人口脱贫必然兑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庄严承诺,是发挥全党全国人民智慧所完成的历时性伟大工程,是建党百年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贡献。扎实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为脱贫攻坚取得成效,主要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同时要保持清醒认识,迎接更艰巨的任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而拼搏。

(一)加强党的坚强领导,实现脱贫攻坚完全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2]学校党委充分认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统筹规划制定可行方案,选派思想觉悟高、综合素质好的党员教师深入到扶贫点工作,做好培训和引导工作,和当地党组织共同工作,确保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具体扶贫之中,通过反馈来看,学校扶贫工作得到了高度赞扬,加强党的领导是脱贫攻坚胜利的保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贡献。

(二)2020年全部脱贫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的核心体现,“两个百年”建设目标指明了发展方向,脱贫只是第一个百年目标,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任重道远,需要继续拼搏奋斗。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创造、敢于拼搏等优秀品质,既能推动国家不停前进,又给自身赋予了新的任务,而且后面的任务越来越大,需要在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科学发展。高校加倍努力:一是学校党委组织动员学习,全体师生提高了认识,明确了肩负的神圣使命。根据学校承担的扶贫任务,不但确保目标完成,还通过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再次与脱贫之后的工作联系起来,脱贫不是结束,而是新的起点;二是脱贫之后,要在践行中国梦的过程中,将扶贫工作推向新的高度,普通百姓不会只满足吃饱喝足,还要解决整个生活质量提升的问题,艰巨的任务预示着社会不断进步,高校师生新时代正在谱写新的华章。

(三)扶贫推动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乡村振兴务必要解决贫困问题,真正振兴需要大量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看得远:“治贫先治愚,把下一代的教育办好,特别是把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办好,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5]办好教育就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是建设家乡的有志有识青年。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的职责,有义务为振兴乡村培养优秀人才。一是高度重视乡村振兴,通过与扶贫点交流,让教学科研与之联系,为当地百姓提升生活质量贡献智慧,也为教师学生改善教学科研提供素材,学校所承担的课题可以有效转化推动当地建设;二是培养文化自信、知识渊博、技能高超的大学生,自愿到乡村并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只有人才——大量优秀的人才——方能支撑乡村持续向好发展。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高校师生要站在即将到来的新起跑线上努力奋斗,为建国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才智。

猜你喜欢

扶智人才生活
人才云
扶贫扶智 点亮希望——平凉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扶贫·扶志·扶智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美丽中国:扶贫先扶“智”和“志”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