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工程深基坑支护方案设计

2020-12-19张建文

散装水泥 2020年6期
关键词:风化锚索深基坑

张建文

(福州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与其他工程相比,深基坑工程更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地质条件较差,土质松软。开挖深基坑时经常会出现边缘坍塌等问题,造成严重安全事故。同时,当前工程施工场地多为城市中心,建筑物与人口密集,一旦深基坑开挖环节出现问题,若后期支护工作没有做到位,也会导致周围构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等现象,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因此,为有序开展深基坑支护工程,需设计出更详尽、科学的设计方案,有效规避施工期间出现风险事故。

1 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鹏半岛葵涌街道,路线基本呈南北走向,城市快速路。本次设计隧道起终点桩号K1+810~K2+540,隧道全长730m,为中隧道。隧道在金葵丰花园南侧(K1+810)进洞,以R=820m左转曲线沿比亚迪小区西侧山体穿越,在海语山林西侧(K2+540)以直线出洞。隧址区沿线紧临金葵丰花园、比亚迪小区、海语山林小区,为减少隧道施工和营运对小区生活环境的影响,全线尽量采用暗埋式结构。

图1 隧道三维立体图

同时,考虑全线隧道傍山而行的地形和地质条件,采用合理结构形式,避免大挖大刷,K1+970~K2+210采用暗挖隧道型式,K2+270~K2+410.852采用右线暗挖法、左线明挖的半明半暗隧道型式,减少边坡开挖,K1+810~K1+970、K2+210~K2+270、K2+410.852~K2+540左右洞采用明挖法。隧道三维立体形态见图1。

2 地质水文概况

拟建隧道位于剥蚀残丘地貌区,隧道走向与山脊走向近乎平行。隧道进口端山坡坡度较缓,一般为 10°~15°。隧道中部山体坡度一般为 20°~45°,隧道出口端山体坡度较缓,一般为10°~15°,植被发育,水土保持较好。

区内地层结构较复杂,依据地质调查、物探和钻探揭示,地层由新至老依次由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第四系坡积层(Qdl)、第四系残积层(Qel)以及燕山期侵入岩、侏罗系沉积岩、石炭系沉积岩等组成。

人工填土(层号①),含黏性土砾砂(层号②2)、圆砾土(层号②3)、粉质粘土(层号③)、砂质粘性土(层号④1)、粉质粘土(层号④2)、粉质粘土(层号④3)、⑤1全风化花岗岩、⑤2强风化花岗岩、⑤3中风化花岗岩、⑤4微风化花岗岩、⑥2强风化砂岩、⑥3中风化砂岩、⑥4微风化砂岩、⑦4微风化石灰岩等,区域内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岩石风化程度不一。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土层中,均为弱含水,弱透水层。基岩裂隙微承压水,赋存于基岩风化裂隙中。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雨或山林中泉水以及葵涌河补给,测得地下水水位高程为26.55~59.75m。

隧道区基岩富水性较差,水量贫乏,地下水对隧道施工影响不大。但由于本地区降水量大,受破碎带和强烈风化影响,局部易形成透水带,在隧道施工时可能产生突水、涌水等突发情况。地下水对隧道施工有不利影响,隧道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3 支护难点

本项目基坑分布呈线状,西面沿线为山体,山坡坡度较缓,一般为10°~15°。东面沿线紧临金葵丰花园、比亚迪小区、海语山林小区,平面位置距离居民生活区13.15~22.55m(小区围墙)。

(1)基坑开挖深度为7.0~16.4m,属于深基坑范畴。

(2)基坑东面紧邻居民住宅区,基坑安全要求高,基坑变形控制较为严格。

(3)基坑沿线傍山而行,基坑开挖需要考虑山体边坡的安全稳定。

(4)地质条件复杂,地层岩性变化大,地勘钻孔有限,施工过程中地质可能存在偏差。

(5)本项目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沿海地带,基坑支护设计必须考虑施工期间度过雨季和台风季节,影响基坑的稳定性。

4 深基坑设计

4.1 基坑支护设计原则

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必须确保支护结构的安全性,保证基坑周围道路及已施工和使用的地下管线、市政道路的安全,以此保证支护方案的安全性,并做到方案经济合理,满足我国建设工程的有关法规和规范要求,同时,遵循如下设计原则:(1)深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深基坑重要性系数对应为1.1,地面超载为20kPa。(2)深基坑支护结构平面布置应结合隧道结构的边墙尺寸、工作空间,并根据结构受力、变形情况和施工误差等予以合理放线施工。(3)深基坑采用理正深基坑计算分析软件,施工阶段控制支护结构的最大变形量应符合现行规范的相关要求。(4)基坑工程应遵循“动态设计、信息化动态施工”的原则,根据基坑监测数据反馈基坑实施情况,及时修正基坑设计参数,优化设计方案指导施工。

4.2 基坑支护总体设计思路

基坑支护结构的选型不仅要满足强度和变形需求,同时,要方便施工、工期可控。因此,选取方案应综合考虑地质、水文条件,周边环境,基坑开挖深度等多方面因素。本项目可采用复合土钉墙、灌注桩、地下连续墙等支护形式。经比较,因施工工艺简单,布置形式灵活,墙身强度大、刚度大,支护稳定性好、变形小,造价低等多方面优势,所以,选用灌注桩支护。

4.3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

根据明挖隧道纵断设计路面高程、底板厚度和垫层厚度确定基坑开挖深度,再结合围护结构所处平面位置地层情况、基坑周边环境等因素,在基坑两侧分段并确定相应的支护结构剖面形式。

(1)K1+810~K1+860段:基坑开挖深度为5~7.4m,开挖深度较浅,隧道左右两侧采用1:1.0放坡+挂网喷射混凝土支护。左线基坑坡顶线距离小区围墙10.55m,右线周边空旷。

(2)K1+860~K1+970段:左线隧道边线距离奎丰社区18层混凝土房屋最近为27.96m,基坑坡顶线距离小区围墙8.55m,基坑开挖深度为9.6~14.5m,采用φ1 000@700旋挖咬合桩+2~3道锚索支护;右洞隧道位于整平后的场地,为减少土方开挖量,采用φ1 000@700旋挖咬合桩+2~3道锚索支护。K1+860~K1+970段基坑支护形式见图2。

(3)K2+210~K2+270段:左、右洞明挖,左洞基坑开挖深度为2.6~8.5m,左线基坑坡顶线距离17层混凝土房屋最近为15.9m,采用1:1.0放坡+挂网喷射混凝土支护;右洞隧道紧靠山体,基坑开挖深度为11.5~17.8m,采用φ1 200桩@1.6m旋挖咬合桩+3道锚索支护。

(4)K2+270~K2+410.852段:左洞明挖,右洞暗挖,先施工左洞明洞,左线隧道反压回填后,再施工右线暗洞隧道。左洞右侧设置φ1 200排桩@1.6m旋挖咬合桩+3道锚索支护,左洞左侧采用1∶1.0放坡+挂网喷射混凝土支护,左线基坑坡顶线距离17层混凝土房屋最近为12.0m。K2+270~K2+410.852段基坑支护形式见图3。

图2 K1+860~K1+970段基坑支护剖面图

(5)K2+410.852~K2+540段:左、右洞明挖,右洞隧道紧靠山体,右洞基坑开挖深度为12.3~14.5m,采用φ1 200排桩@1.6m旋挖咬合桩+3道锚索支护,左线基坑坡顶线距离17层混凝土房屋最近为16.2m,左洞采用1:1.0放坡+挂网喷射混凝土支护。

4.4 基坑支护结构计算

基坑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结构分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进行。按“先变形、后支撑”的原则,采用“增量法”原理分阶段进行结构计算。围护桩按弹性地基梁计算,开挖面以下的土体采用一系列弹簧模拟,弹簧刚度K=A·K基,A为弹簧分担的面积、K基为地基土的基床系数。

采用理正深基坑软件对该基坑计算和设计,按照现行规程和基坑工程手册对最不利截面的排桩内力、位移和基坑整体稳定性、地表沉降量进行复核,均能满足规范要求。基坑周边均布荷载设计为 20 kPa。排桩内力位移包络见图4,地表沉降量见图5,整体稳定性验算见图6。

整体稳定安全系数Ks=3.465>1.35(满足规范要求)。

由此可知,该基坑设计方案由甲方、施工方、监理方、设计人员多次优化并经专项方案论证,安全可靠、经济效益良好、有效缩短施工周期、节约投资成本。

5 基坑监测

图3 K2+270~K2+410.852段基坑支护剖面图

图4 内力位移包络图

图5 地表沉降图

图6 整体稳定性验算简图

基坑开挖采用信息法施工,严格监测锚杆、喷射混凝土、锚索、围护桩施工和土方开挖全过程。本项目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监测项目主要有基坑顶部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深层水平位移、锚杆轴力、地下水位、周边建筑物观测、测点布置和布设间距,且要求符合现行监测规范。基准点设置在基坑开挖区域影响范围以外,并测得初值。通过项目工程基坑支护体系位移沉降监测,基坑水平、垂直位移趋于平稳,小于位移警戒值,符合沉降要求。

6 结语

市政基坑多位于城市中心,建筑物、人口密集的地带,施工场地有限、限制因素较多、地质条件复杂。因此,选择基坑支护结构方式尤为重要,应充分利用场地条件,节约投资、缩短施工工期,采用多种支护体系相复合的基坑支护方案。通过监测验证,基坑支护方案取得了理想效果,该方案的成功为复杂场地基坑支护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

猜你喜欢

风化锚索深基坑
土建工程深基坑支护的施工要点及管理
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研究
赵庄煤业13102巷围岩补强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基于FLAC3D的深基坑开挖模拟分析
一种基于样本传播的图像风化方法
让压锚索力学特性及支护机理探讨
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随风化作满天星——吴江涛诗词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