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源市土壤障碍性因素分析及改良措施

2020-12-19济源市产城融合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孔培培杨芳

河南农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济源市障碍性有机肥

济源市产城融合示范区农业农村局 孔培培 杨芳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地处北纬34°53′~35°16′,东径112°01′~112°45′,北依太行,南临黄河,西踞王屋,东临华北平原,自古有“古玉川福地,豫西北门户”之称,区域面积1 931.26 km2。

济源市系太行山前丘陵向华北平原过渡区域,丘陵、低山、平原、高山分界明显,属于中国第二级地貌台阶与第三级地貌台阶的连接部位,为黄土高原的后缘,黄土丘陵自西北延伸到济源市。

一、障碍性因素分析

济源市平原区土壤肥力较高,保水保肥能力较强,多数土壤没有障碍性因素。但全市丘陵山区和少部分平原区,土壤障碍性因素比较多,大致可归纳为4种类型。一是褐土类砂姜型土壤。该土壤的土体内含有10%~30%的砂姜,影响耕作和作物的生长,而且养分质量分数缺乏,主要土种有4个。此类土壤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6.6%。二是漏水漏肥型土壤。该土壤通体性沙壤或在土体的中下部出现厚薄不一的沙层或沙砾层,使养分沿着沙层或沙砾层的大孔隙迅速顺水下渗,主要土种有5个。此类土壤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5.3%。三是薄层砾石型土壤。该土壤分布在山丘区,由于山丘区地面坡度大,水土流失,形成土薄石头多,砾石含量为10%~30%,耕作困难,作物生长不良,主要土种有25个。此类土壤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6.9%。四是重质地型土壤。此类土壤质地黏重,地下水位高,被称为“三蛋土”,适耕期短,通气性差,主要土种有洪积潮土。此类土壤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3.5%。

二、改良措施

济源市土壤类型复杂,影响土壤障碍性因素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4种,即瘠、薄、旱、黏。因此,在改良利用上必须采用综合措施,因土制宜,根据不同的障碍性因素,制定相应的改良措施,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一)加快土地治理,完善基础设施

济源市耕地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全市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特别是山区、丘陵区水利设施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全市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主要障碍性因素。虽然济源市委、市政府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整体要求,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积极争取资金,先后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基本口粮田建设、“3+1”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取得了显著效果;虽然东部平原区大部分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渠相通、路相连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但南部黄土丘陵区、西部低山区、北部高山区的大多数地方农业生产条件仍较差,地块零散,水利设施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这些区域也是济源市农业快速发展的潜力所在。因此,应加大对山岭区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对有一定基础条件的区域进行治理,平整土地,完善设施。

(二)培育土壤肥力,提高地力水平

根据济源市施肥现状和土壤肥力水平,改良土壤的主要任务是增加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和合理科学施肥。由于化肥的大量施用以及有机肥的短缺和施用不便利,导致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降低,特别是南部黄土丘陵区、西部低山区、北部高山区有机肥施用量明显不足,造成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因此,要尽可能多地把土壤生产的有机质归还给土壤,通过合理的作物布局和耕作措施的调整来减少土壤有机质的消耗。具体来说,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广开肥源,增加有机质种类。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能源结构的变化,有机肥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但有机肥的施用主要靠人力,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致使有机肥施用量不断减少,大量的畜禽粪便堆放在村边、路边,没有用到农田,有的还随污水排到河沟中,不仅污染了生态环境和水源,而且浪费了肥源。因此,应开发新的有机肥源,实行有机肥简化施用技术,增加土杂肥、沼渣沼液、绿肥、生物有机肥等,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二是加大造林力度,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实施农田林网建设,进一步在东部平原区和适宜地区植树造林,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继续实施绿道绿化工程。结合退耕还林等生态政策,在土壤环境较差的西部低山区和北部高山区发展适宜生长的用材林和经济林,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实行秸秆综合利用,提高秸秆利用率。随着济源市秸秆禁烧工作的强力实施,目前全市基本杜绝了秸秆焚烧现象,但由于自然条件和还田机械的局限,山岭区并没有真正解决秸秆直接还田的问题。因此,应在秸秆直接还田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推广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加工(如青贮、氨化、微生物发酵等)后过腹还田技术和生产沼气后的副产品还田技术,解决养殖业生产饲料不足、农村能源结构单一等问题,提高秸秆的利用价值。同时,引进推广适合山岭区生产实际的秸秆还田机械,解决山岭区秸秆还田难题,提高山岭区土壤肥力,减轻劳动强度。

(三)坚持科学规划,保护耕地资源

生态环境退化是指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和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产力下降以及土地生产力衰退、水土资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现象。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工业发展、城镇扩展等原因,造成了耕地资源的减少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保护耕地,坚决杜绝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尽量避免占用一二等优质土地;继续实施“工业出城项目上山”“畜牧养殖退川进山”“迁户并村”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搞好“空心村”治理和农村社区建设;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复耕开发土地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四)引进推广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学进步、技术创新,才能在发展生产和经济的同时,做到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有效保护、生产协调发展。重点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积极推行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推广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利用南部黄土丘陵区和西部低山区的良好自然环境条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增加农民收入。

三、各区耕地质量建设与改良利用的建议

(一)东部冲积平原高水肥区

1.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经过连续多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济源市东部平原区大部分耕地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渠相通、路相连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但部分地区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如梨林镇的大部分区域仍然以渠灌为主,水源很难得到保障。建议改良灌溉条件,提倡打井,增加灌溉保证率;完善井渠配套设施,提高抗旱防涝能力;引导农民科学种田,改变大水漫灌等不良习惯。

2.推广施用有机肥。在大力实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全面推广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技术;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利用沼渣沼液培肥土壤;探索建立东部循环农业示范区。

3.全面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济源市东部平原区土地基本流转到种粮大户手中,农户素质相对较高,建议通过新型农业经营实体带动,全面普及配方施肥技术,协调土壤养分比例,避免盲目施肥,满足作物需求。

(二)东南部丘陵中水肥区

1.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东南部丘陵区既是济源市农业生产的潜力所在,也是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区域。因此,应加强该区域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水利条件,利用小浪底北岸灌区项目,修复原有引沁济蟒水利工程,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生产能力。

2.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济源市东南部丘陵区土层深厚,但由于植被稀少、沟壑纵横,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偏低,成为影响地力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议通过堆沤有机肥,发展畜牧养殖和户用沼气,广开有机肥源,增加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

3.加快土地整理。济源市东南部丘陵区地块切割严重,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障碍性因素,但由于土层深厚,也具备改良整理的基本条件。因此,建议利用土地治理等大型工程项目,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扩大地块面积,推进机械化生产。

(三)西部低山低水肥区

1.受自然条件影响,灌溉成为制约济源市西部山区发展的重要瓶颈,但由于水源有限,建议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利用水池、水窖等发展微积水工程,改变靠天收的局面。

2.进行土壤改良。利用土地治理等工程,改善土壤状况;利用有限水源,扩大有效灌溉面积。

3.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通过秸秆过腹还田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同时将沼渣沼液、有机肥等进行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不断培肥地力。

(四)北部高山贫水肥区

全面推行退耕还林政策,逐步减少种植粮棉油作物,同时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发展畜牧养殖业,推行林下生态散养技术,发展绿色养殖业。大力发展牛羊等养殖业,利用畜禽粪便培肥地力,提高林果作物产量。

猜你喜欢

济源市障碍性有机肥
补肾活血方联合枸橼酸氯米芬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生物有机肥添加量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农作物产量和肥料投入影响的研究
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
济源市关工委领导看望帮教失足青少年
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效果
猪粪变有机肥一年卖了3个亿
村社贸易的形成与社庙演剧的传承*——以济源市南姚汤帝庙为例
全民健身背景下济源市业余太极拳开展现状研究
有机肥施用应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