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渔业绿色发展新方向

2020-12-19蒋明健

渔业致富指南 2020年7期
关键词:水产品渔业水产

○蒋明健

中国是水产品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国,渔业是农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渔业发展要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升渔业生产标准化、绿色化、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渔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渔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2年,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进展,生产空间布局得到优化,转型升级目标基本实现,人民群众对优质养殖水产品的需求基本满足,优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基本形成,水产养殖主产区实现尾水达标排放。到2035年,养殖布局更趋科学合理,养殖生产制度和督管体系健全,养殖尾水全面达标排放,产品优质、产地优美、装备一流、技术先进的养殖生产现代化基本实现,迈进水产养殖强国行列。

一、水产养殖业发展概况

中国已成为世界水产养殖大国,至2018年,水产养殖产量达到近5000万吨,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60%以上,占全国水产品总量的76%;水产品出口额211.5亿美元,贸易顺差98.04亿美元,养殖产品占主要部分;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推动中国渔业30多年快速稳定发展的主要力量。

重庆渔业“十三五”规划要求:在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产品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力争到2020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1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达到110亿元,二三产业达到100亿元,重点、难点是形成和延长水产品产业链,大幅提高附加产值,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二、水产养殖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水产养殖业当前面临诸多挑战和难题,水产养殖业数量规模和质量效益不平衡、质量效益发展不充分,水产养殖发展和生态保护不平衡,生态保护不充分;养殖水域利用不平衡,深远发展不充分。存在着部分地区养殖密度过高,水产养殖用药不规范,养殖尾水排放不达标等问题。从世界发展形势来看,天然渔业资源大部分已呈现充分利用或者过度利用状态,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未来渔业的发展和水产品的供应将持续增加,未来渔业的发展和水产品的供应将主要依靠水产养殖业。

当前,渔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优质安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与水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和渔业对资源环境过度利用之间的矛盾。

聚焦的主要问题是:水产养殖布局不合理、生产空间被严重挤占、优质水产品供给不足、产业大而不强。

三、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五项举措

(一)划定水产养殖发展空间

严格执行养殖水域滩涂“三区”实施规划,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优化养殖生产布局、积极拓展养殖空间,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池塘微流水养殖槽、陆基集装箱等设施化绿色养殖模式。

(二)推进水产养殖方式转变

推进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及养殖设施装备现代化,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完善养殖生产经营体系。

(三)发挥水产养殖生态修复功能

推进以渔净水,发展不投饵滤食性、草食性鱼类增养殖,实现以渔控草、以渔抑藻、以渔净水,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推进碳汇渔业,科学布设网箱、网围,推进养殖尾水治理、加强养殖废弃物治理、发挥水产养殖生态修复功能

(四)强化绿色水产养殖监管

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报和风险评估,提高重大疫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规范种业发展、加强疫病防控、强化投入品管理、加强质量安全监督和可追溯制度建设。

(五)切实加强相关支持保障

抓好先进水产养殖模式和技术的示范推广,持续推进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多营养层次立体生态养殖、多级人工湿地养殖等已有生态化模式的熟化优化。水产养殖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赢扶贫攻坚战,促进水产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等产业、传统农业与现代设施装备、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技术拉动、信息传动、品牌启动、服务推动,推进二三产业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促进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技支撑、完善配套政策。

严格落实责任、依法保护养殖者权益、加强执法监管、强化监督指导。

四、推广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新模式

依靠技术转型和升级,创新养殖模式,推广新品种,大幅提高品质档次和质量安全水平。

(一)水产养殖技术发展历程

水产养殖1.0 时代—1960年总结出“八字精养法”,成为池塘养鱼的技术核心。

水产养殖2.0 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鱼难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池塘万亩连片高产养殖技术,以及湖泊、水库、江河、沿海的三网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3.0 时代—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为应对日益严重的水产病害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健康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4.0 时代—2007 年太湖蓝藻暴发成为严重的水危机事件,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水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实施,大力提倡绿色高效水养殖技术的推广运用。

(二)IPRS 技术原理

利用池塘、稻田、湿地等为基础兴建流水槽,将其分为鱼类养殖区和水质生态净化区。流水槽用于“生态圈养”吃食性鱼类,而水质生态净化区套养滤食性鱼、虾、贝类或种植水生植物。通过安装在流水槽上游的气提式增氧推水设备将流水槽中吃食性鱼类的排泄物推集到下游指定的废弃物收集区;废弃物再通过自动吸污装置回收到沉淀池;最后经过沉淀脱水处理,变为陆生植物的高效有机肥。

(三)IPRS 技术优势

①有效提高产量和生产业绩(200%-300%);②鱼类长期生活在高溶氧微流水中,成活率可达到95%以上;③提高饲料消化吸收率,降低饲料系数;④采用的气提式增氧推水设备可以降低单位产量的能耗;⑤实现零水体排放,减少污染;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成本;⑦多个流水池可以进行多品种养殖,避免单一品种养殖的风险;同时也可以进行同一品种多规格的养殖,均匀上市,加速资金的周转;⑧大大减少病害发生率和药物使用,增加了水产品的安全性;提高养殖水产品质量;⑨日常管理操作方便,起捕率达100%;⑩有效地收集养殖鱼类的排泄物和残剩的饲料,根本上解决水产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问题;○1实现室外池塘规模化、景观化、工程化养殖,为实现中国智能渔业奠定基础,加速水产养殖的高效绿色发展和秀美乡村建设。

(四)绿色养殖模式实践与操作

1.池塘三级净化循环水养殖模式

一级净化池以河道为主体,在河道两边种养凤眼莲、水花生,吊挂生物刷(进行固定化微生物处理);同时放养河蚌、青虾、花白鲢,形成一个天然的水质净化系统。

二级净化池是一个有一定面积的土池,在深水区设置浮床;在浅水区种植有多种水生植物,有浮水的,有挺水的,有沉水的。同时在池中也放养河蚌、青虾、花白鲢等动物品种。

三级净化池是一个浅水池塘,这里以挺水植物为主,种植有各种各样的挺水植物,同时也有一定的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水生动物有河蚌、青虾、鲢鳙鱼等。

优化点:集中供气可降低能耗;深水区利于调节水温;防回流墙节省能耗;养殖区水深2m 利于淡水主养品种高温季节生长;大集污区保证30%以上的集污率;净化区采用生物净化和综合养殖。

3.集污式网箱+短程净水系统养殖模式

经净化池处理后,出水氨氮小于0.5mg/L,氨氮去除率95%以上;出水总氮小于5mg/L,总氮去除率可维持在80%以上。具有脱氮效率高、能耗低、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基本实现池塘养殖废水循环利用零排放。

4.回型池“种青养鱼”模式

草鱼主养池塘:“回型池”工程化改造技术。种养结合的养殖技术研究:确定种植草种、放养规格、养殖密度、饲喂技术等参数。通过青饲料和配合饲料联合使用,养殖成本节约30%。

5.“鱼+稻”符合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以渔保粮型混合利用模式:投放鱼种5-10kg/亩,以鲤鱼为主,适量搭配草鱼、罗非鱼、鲫鱼等。稻田养鱼单产30kg/亩以上,冬水田养鱼单产34kg/亩以上。稻田养鱼支出控制在100 元/亩以下,纯收入230元/亩以上,投入产出比1∶2.4。

加强信息化建设,发展数字航运、智慧航运,建议借鉴技术先进的长江和运河航运管理手段,加强天生桥库区内河航运安全监督和应急保障能力建没,提高管理水平,发展和谐航运。

6.“鱼+藕”互惠种养复合系统

该模式对改变渔场的生态环境,特别适合淤泥较深的老鱼塘,使之成为生态观光水产示范基地,改变过去鱼病成灾、药残严重、效益低下的现象起到有力推动作用。

7.生物浮床水质净化技术

当生物浮床在养殖池塘水面覆盖率为15%左右,可使水体透明度增高,氨氮、亚硝氮降低,养殖产量可提高20%,并能提高鱼肉品质。

8.发展净水渔业

近年来,通过向江河、湖泊、水库大量放流鲢、鳙鱼,来抑制水体的富营养化,增加鱼类资源,增加捕捞渔民收入。

五、渔业绿色高效养殖模式构建

养殖池塘80∶20 模式:80%投食主养鱼类,20%滤食性鲢鳙鱼/肉食性鲑、鲶、鲈等;能有效控制水质及病害、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减少水体营养化。

目前池塘养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①调控能力不足;②调控手段缺乏;③设施落后。

重点任务:①池塘设施规范化构建技术;②池塘生态工程化构建技术;③规程化良好养殖技术;④大水面渔业可持续发展技术;⑤区域性绿色高效养殖模式技术集成与示范。

六、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培育与推广绿色优良品种

①加快选育“优质高效多抗”新品种;②建立健全优质种苗生产技术标准体系;③加快推进“优苗网”应用。

(二)集成推广绿色养殖模式

①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模式;②开展养殖水质调控。

(三)采取综合措施防控疫病

①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范用药;②开展耐药性普查,精准用药;③开展宣传培训,科学用药。

(四)控制病害发生,减少用药

①开展重大疫病监测、预警;②开展水产苗种产地检疫;③开展病害防治技术服务;④强化联合防控。

(五)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

推广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控制和减少水质环境污染。

(六)加强日常管理

①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②推动非规范渔药使用管理;③实施药残监测计划;④推动追溯体系建设。

七、水产品产业链的建立

中国水产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正从供给侧向需求侧转变,正从初级产品向标准化产品再向品牌化产品演变,产业上游正向专业化、科技化、规模化发展,产业下游正向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终端需求是产品,是产业发展方向和价值实现的风向标和指挥棒!

(一)水产行业发展趋势

从消费端看,国内水产品消费潜力巨大、水产养殖增速放缓、对优质种苗、优质饲料和动保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散户越来越少,集中度增高、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到高度关注;从加工端看,重视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产品逐渐丰富、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逐渐发展;从流通端看,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逐步完善。

(二)水产产业链发展现状

以渔业产业链中某一环节为主业,发展壮大后,渐次纵向延伸其它环节,逐渐打造自身特色全产业链。

(三)全产业链的重塑及价值链思考

餐饮企业优质产品供应商和服务商、食材平台优质产品供应商和服务商;智慧渔业等互联网+平台;依据不同消费需求,针对餐饮渠道的订单订制生产;由企业内部种苗、养殖、饲料、加工、流通等环节之间的协同,向全产业链协同联动,形成多方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圈。

猜你喜欢

水产品渔业水产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当代水产 腾氏水产商务网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加油!水产人!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