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豆腐节趣事

2020-12-18崔华威

食品与健康 2020年12期
关键词:豆渣黄花酸奶

崔华威

9月份,我和同事到广东省英德市九龙镇参加了“豆腐节”。“豆腐节”是这个活动的小名儿,其大名是“广东‘世界大豆加工厂豆品豆食湾区演艺暨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科技交易大会”。

|早餐大开眼界|

除了蒸玉米、红薯、芋头等杂粮,会议所提供的早餐几乎全是豆食:白豆腐、黄豆腐、油豆腐、豆腐皮、豆腐干、豆腐花(北方叫豆腐脑,为咸味,南方则加糖、姜汁等做成甜品),还有我以前不曾见过的“酿豆腐”和“黄花肉扎”。

这时,身后的同事捅了我一下说:“那边有杯装酸奶。”但我喝了一口却发现“酸奶”有豆子的味道,仔细一看竟是“大豆酸奶”——由大豆发酵后经复杂工艺制成,不过口感、外觀都和普通酸奶有几分相似。

|上午争奇斗艳|

展区的入口处是个小型的科普展览,其名为“辨菽识豆”。菽(shū)是豆类作物的总称,“辨菽识豆”就是摆放不同品种的豆类作物种子让人辨识。众所周知,大豆起源于我国,至今已有五千多年栽培历史。《论语》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说法。关于五谷,有“稻、黍、稷、麦、菽”和“麻、黍、稷、麦、菽”两个版本,但二者中都有“菽”的身影。

主会场展示的豆制品品种很多,如豆腐、豆浆、豆干、豆皮、豆豉、豆油、腐乳等,但最吸引我的是在自助早餐上见过的“酿豆腐”和“黄花肉扎”。酿豆腐是典型的客家菜(方言将酿读作rang)。客家人迁居南方后由于缺麦少面,于是用它寄托对北方饺子和家乡的思念。具体制作方法是:将豆腐切成小方块或三角形,中间挖出放馅儿的空间,将调好的肉馅、菜馅(比如萝卜丝)放到里面,放入平底锅煎至焦黄即可。

黄花肉扎则因源于黄花镇而得名,是广东省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菜所需食材为猪八样(猪舌、猪脸肉、猪耳朵、猪肚、猪腰、猪心、猪肝、猪臀肉)和黄豆腐、酸笋、红葱头、生姜等十余种。制作时,将所有食材堆码整齐,然后用一根长长的豇豆作绳子将其捆扎成拇指大小。黄花肉扎具备酸、甜、嫩、咸、香、脆、爽等多种滋味,入口齿颊留香,百味俱全。

|中午豆食全宴|

中午主办方为大家提供了豆食全宴,主要有炒豆芽、豆皮、豆干,煎黄、白豆腐,酿豆腐,豆腐鱼头汤等。大家满脸困惑地吃一盘炒肉片,吃到最后才发现豆子在哪儿——肉下藏着一撮黄豆芽。于是,面对一盆炖鹅,众人猜测豆芽或黄豆是不是藏身于盆底。多亏服务员及时解惑:炖鹅的汤是豆浆做的……

|下午精神圣宴|

上午是大快朵颐,下午则是精神盛宴——来自全国的大豆科学家在此做讲座。或因吃得太饱,我的眼皮像压制豆腐的石块一样沉重,使我精神为之一振的是一位专家讲述其在日本的见闻。这位专家介绍说日本豆腐菜品与我国截然不同。国内豆腐菜肴以品种丰富著称,工艺独特,调味料使用丰富,如红烧、煎炸、加糖、加姜、加辣、加馅等。而日本的豆制品菜肴则主打原汁原味,成菜色泽晶莹如玉,质朴自然。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吃豆腐在日本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一种情怀。

|尾声小忆童年|

听到台上的专家讲情怀,我不由得想起童年时最爱的两款豆腐美食。一是热豆腐,其实就是普通豆腐压制后不经冷却趁热售卖。有人来“买”(拿黄豆换,一碗换一碗),小贩便用一把长条形薄铜片将热乎的豆腐切成小块,装满一碗递过去。最妙的是,各家秘制的独特酱汁各不相同。我最爱用香椿和芝麻盐做的酱汁,吃完豆腐还能用碗底的汁水就下两个馒头。

二是炒豆渣,就是将做豆腐时过滤豆浆后留在纱布上的渣滓,拿油(最好是猪油)爆炒而成。母亲偶尔从别人家寻到豆渣,炒熟后一家人会将其当成宝贝分餐分批吃掉。母亲早上炒熟豆渣后,大家要忍住不多吃,中午将其回锅再炒,仍要故意“剩下”一些,这样做晚上便也能吃到炒豆渣。或许是冬季活少人闲,记忆中只有冷天我们才能吃到炒豆渣。

那场景令我至今难忘:屋外雪花簌簌而下,屋内轻烟层层缭绕,屋顶一盏梨形灯射下橘色的光,在覆有新泥的锅台前,我们母子并肩而坐。炉膛里麦秸哔哔啵啵地跳舞,我“啊呜啊呜”地吃着炒豆渣,母亲则边烧火边念叨:“老话说得好,渣炒三遍,给肉不换。”

猜你喜欢

豆渣黄花酸奶
豆渣忆往
豆渣变废为宝
黑黄花天牛
黄花歌
我给酸奶贴标签
我是一棵忘忧草
多吃酸奶可缓解抑郁焦虑
自制手工酸奶
豆渣做出肉的味道
战地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