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课堂中引导式教学的应用与反思

2020-12-18甘肃省临夏中学

亚太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度数知识点探究

甘肃省临夏中学 雒 园

一、高中地理课堂中使用引导式教学的意义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学生既需要一定的空间思维,又需要形象化的思维。经过初中时期的启蒙,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形象和空间思维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恰当的思维节点处,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运用多种形式和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的角色,提高学生的参与和探究能力。

二、高中地理课堂中引导式教学的应用

(一)引导式的提问

教师通过备课环节,已将知识点熟悉,并且形成了系统的知识和脉络。学生通过预习环节清楚地知道知识点,但是介于思维的局限性,很难有清晰的知识脉络。上课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引导,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形成了清晰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这样避免了学生形成错误的知识理解和知识体系。例如,在“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的全球气候类型”这个知识点中,首先笔者会引出气候的两个要素——温度、降水,进行知识的铺垫,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学会分析某地的天气变化和气候特征应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描述。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在不同纬度位置上的气温、降水的特点及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的全球气候类型分布的纬度位置、气候成因及气候特征。

(二)引导式的小组探究

教师将学生分组,并且设置小组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小组成员间相互探讨和交流,提升小组成员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新课改提倡尊重每一个学生,将小组成员分工,分工如下:组长,把握讨论的思路及进程,维持讨论秩序;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并和其他成员进行探讨分析。例如利用热力环流原理来画出海陆风,课本活动内容已经给出分解问题,引导学生画出热力环流。小组讨论完毕,所有记录员将讨论结果展示给大家,全班同学指出正确的画法。固定的讨论时间内,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意见,每个小组可以有多个答案,这样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如果小组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学生可以帮助解决或者教师课下辅导解决。

(三)创设情境,合理引导

教学中适时创设情境,可以诱发学生好奇求知、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答疑解难,对学生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探究的问题由简到难、层层递进,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使其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例如在“五个热量带的划分”这个知识点,首先,设计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并设置如下引导问题:热带范围的南北界限?温带和寒带的界限是什么?学生回答出:回归线和极圈。然后继续引导设问:回归线的度数和黄赤交角有什么关系?极圈的度数和黄赤交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总结得出:回归线的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而极圈的度数与黄赤交角的度数互余。最后创设情境:假设黄赤交角度数减小为10°时,热带的范围会如何变化?学生根据先前总结的规律,继而得出“热带范围会缩小”的结论。

三、引导式教学的反思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过程,而引导式教学很难顾及所有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形成了统一的思维和脉络,并且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正确答案,弱化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使得教学过程僵硬和教条。地理知识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有些内容是恒定的,关系是相对的,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就会使得课堂枯燥乏味、僵化教条,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不理想。引导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弱化了学生的自主思维锻炼过程,使得学生对于教师引导的依赖性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当出现新的知识点,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就会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着手。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式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放手,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在关键节点处给予引导和帮助,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和理解方式。

长时期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式教学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强调了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知识的内化应用则是在课后学生通过作业来完成。然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引导式教学受到了颠覆。学生运用网络或者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以及其他的学习资源,在课前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而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进行,经教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共同完成。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平台,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迁移运用等,以学定教,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方法在不断地改革创新,如何让引导式教学法更新颖有效,是未来探索的方向。

猜你喜欢

度数知识点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图形中角的度数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隐形眼镜度数换算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