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角下听障大学生扎染技艺创新传承路径研究与实践
——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2020-12-18郎家丽

纺织报告 2020年9期
关键词:海安扎染残疾人

靳 伟,郎家丽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1 扎染技艺的历史沿革与江苏地区发展现状

1.1 扎染历史沿革

扎染在中国约有1 500年的历史,是一种艺术性很高的手工艺,古时被称为扎缬、绞缬或绞染,在民间也称撮缬或者撮晕缬[1]。早在秦汉时期,扎染工艺便已经出现,现存最早的实物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的西凉时期的大红绞缬绢。除了新疆地区,在甘肃地区、中原地区等也都发现了公元4世纪左右的扎染实物,说明在公元4世纪前,扎染技艺就已经开始发展了。到了隋唐时期,扎染技艺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据《二仪实录》记载:秦汉间始有,陈梁间贵贱通服之。隋文帝宫中者,多与流俗不同。次有文缬小花,以为衫子。隋炀帝诏内外官亲侍者许服之。由此可见,隋唐时期贵族穿绞缬的服饰成为时尚,而唐代丝绸加工五法“织、绣、绘、缬、贴”中的“缬”便是扎染。隋唐时期,扎染技艺的繁盛不仅体现在其使用范围广泛,也体现在出现了许多新的技巧。例如,这一时期出现了鹿胎缬、鱼子缬、槟郎缬、撮晕缬、玛瑙缬技法,这些精巧的扎染技法随着遣唐使传入邻国日本制作和服,成为时至今日最重要的装饰工艺。北宋时期,因扎染技艺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已经成为一种相当费工的贵重染织品,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宋史·舆服志》中记载了天圣三年的一条诏令:“在京庶士,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样。”一种服装面料染整工艺由国家出台法令禁止,可见扎染技艺繁复费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扎染技艺的繁荣与普及。由于宋代法令的禁止,扎染工艺衰落。到了明清时期,织造技艺的繁荣使得扎染技艺逐渐消失,仅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

1.2 江苏地区扎染技艺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扎染技艺也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现代扎染的产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分为少数民族扎染技艺以及汉民族扎染技艺。少数民族扎染技艺主要分为云南大理白族扎染、云南巍山彝族扎染;汉民族扎染技艺主要分为四川自贡扎染与江苏海安扎染[2]。

江苏海安扎染的历史相较于大理扎染、巍山扎染、自贡扎染显得较为短暂,从诞生之初至今不过40余年,但是海安扎染的艺术成就丝毫不逊色于上述三地的扎染技艺。海安扎染技艺的诞生得益于海安优越的地理位置,其隶属于南通市的海安县,位于南通、泰州、盐城三市交界处,南临长江,东临黄海,对外经济贸易发达。1979年,海安成立扎染厂开始接日本外贸订单,为和服和浴衣做扎花加工,使得扎染这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在海安生根发芽,因此,海安也被授予“扎染之乡”的荣誉称号[3]。

海安扎染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早期的扎染作品具有浓郁的日本风格。纹样主要有三浦纹、一目纹等,技法采用钩绞、缝绞、扎绞。将扎好的纹样模板覆盖色面料上,用青花水刷在模板上,面料上会出现图案定点,根据图案定点用钩针钩起面料,用棉线在米粒大小的点上缠绕打结,进而形成一个类似于棱形的扎染图案。一般和服图案都是以这种小图案为元素,通过大面积的钩绞形成几何或者花卉纹样。这种钩绞技法工艺复杂,精细度高,扎出的纹样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具有立体感,因其细小如鱼卵,在我国古代也被称为“鱼子缬”。

海安地区的扎染产品一般分为装饰和实用两种,装饰产品主要是具有艺术欣赏性的挂毯、装饰画等。这类产品对技术和审美的要求比较高,从色彩、技法、构图、画面的叙事性和装饰性等几个方面考验制作者的工艺水平和审美情趣。实用性产品主要是服装与服饰类产品,主要是和服、腰带、浴袍、包袋、围巾。近年来,随着欧美订单的不断增多,具有设计感的扎染T恤、扎染连衣裙逐渐成为市场主流。随着亚洲国家的崛起,特别是东亚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古老而生机勃勃的传统手工艺也给欧美品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例如Dior 2019春夏系列、Prada 2019春夏系列,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扎染技法。

2 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在听障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目的与意义

2.1 构建以“传承-创新”为核心的听障大学生非遗传承体系

听障大学生由于“用进废退,缺陷补偿”,具有“眼敏、心静、巧、志坚”的长处和优点。由于长期使用手语,他们的双手特别灵巧,有着超过常人的模仿能力和动手能力。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绝活”,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很强的技艺性和独立操作性。因此,传统手工艺的特点与听障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精细的动手能力和专注力”具有很强的契合性,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听障大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设计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探索的精神。因此,学习传统手工技艺不仅能使自身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学到的知识与传统手工艺项目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艺术元素和审美特点重新整合和再设计,并将重构的新的艺术元素创新融合到现代语境下的设计作品中,赋予传统手工艺新的活力[4]。

2.2 构建以“发展-就业”为核心的听障大学生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高校都开始关注残疾人的就业创业问题。国务院在2016年印发的《“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第三条第(二)款中作出明确规定:“支持残疾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振兴传统工艺、家庭手工业等项目。”纲要也是从残疾人自身动手能力强、模仿能力强、专注的特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需要出发,以拓宽适合残疾人创业就业的路径为目的,通过支持残疾人参与非遗传承,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

高校作为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将扎染技艺引入课堂教学,通过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充分挖掘听障大学生的自身潜力,促进艺术教育学科的不断完善,更能够提升听障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增强听障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努力构建以“发展-就业”为核心的听障大学生职业教育体系。

3 听障大学生扎染技艺传承路径与实践

3.1 传承——文旅部非遗人群研培计划“海安扎染技艺传承与文创产品设计”培训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兼有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和融合教育为特色的本科院校,近年来致力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残疾人高等教育进行有机融合,通过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工艺特点,结合残疾人特别是听障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努力寻找一条适合听障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新路径,同时也为非遗传承与发展寻找新的传承人群。2018年,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院校,开展以残疾人为主体,兼有健听人的非遗人群研修培训,在残疾人中又以听障大学生为主体。培训内容为极具江苏地方特色的宝应乱针绣、海安扎染和南京云锦。海安扎染项目依托海安锦华服饰有限公司,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3期进行非遗传承研修培训,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听障大学生熟练掌握扎染的各种技法,了解扎染技艺的文化内涵与传承价值,最终目标是掌握立足扎染技艺的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促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创新与活化。本项目的主讲人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非遗“南通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焦宝林先生。焦先生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仅使听障大学生了解了扎染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内涵,而且亲手示范扎染的各种技法,使得学员通过第一阶段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便熟练掌握了构图、画样、缝扎、染液的配比、染色等传统扎染技艺的基本流程,并且能够独立设计制作完成扎染作品,为接下来的二、三期高级班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信通过3期的高质量研修培训,扎染技艺将在听障大学生的巧手中生根发芽,最终开出绚烂的“花朵”。

3.2 创新——将传统手工艺融入专业课程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为专业承担残疾人高等本科教育和高等融合教育的主要专业之一,目前主要针对听障学生和健听学生开展专业教学,在读听障大学生203人。2016年,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手工印染”专业核心课程,旨在立足江苏,充分挖掘江苏省内丰富的手工印染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现代创意设计手法,将传统非遗转化为文创设计产品,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活化传承。为了使“手工印染”课程能够顺利开展,新建了100 m2手工印染实验平台用于实践实训课程教学,目前开设的课程主要是“扎染”及“文创产品设计”,后续即将开设“蜡染”“拔染”“拓染”“蓝印花布”“丝网印刷”等相关课程,以满足学生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本课程的重点在于使学生发现传统手工技艺中的美,通过学习和研究传统扎染技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艺术审美特点和传统技艺的相关理论,结合听障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自身优势,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和设计能力。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不断激发设计的灵感,将传统扎染工艺转化为实用性强、情趣高雅的文创产品,不仅能够提升听障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也能够为传统手工艺培养高素质的传承人。

3.3 实践——以赛代练,扎染技艺的创新应用

服装设计大赛是企业发掘设计人才、院校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提升设计能力的重要平台。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听障大学生参加首届紫金奖·中国(南京)大学生设计展和2020盛泽杯江苏省服装院校学生设计大赛参赛作品为例,阐述了扎染技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学生此次参加紫金奖·大学生设计展的作品名为《云上·江南》(图1)。本系列灵感来源于画家赵无极的泼墨画作和中国传统服饰的经典结构与廓形,采用连袖、交领等传统服饰结构,具有江南特色的真丝缎面绡,素雅的提花棉麻面料和融合西方立体裁剪和结构等设计手法。工艺技法选用扎染工艺中的吊染技法,通过对提花棉麻面料进行上浅下深的渐变染色,局部运用堆纱、打褶打等设计手法表现江南地区烟雨朦胧、山水相叠的悠远意境。

图1 云上·江南作品之一

《水色》(图2)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学生参加2020盛泽杯江苏省服装院校学生设计大赛的设计作品。本系列服装共分为3个子系列,分别为千川、层峦、迷空,灵感来源于水的3种形态:水、云雾和冰,通过不同的面料肌理来表现水在不同温度下所呈现的不同状态。本系列服装选用棉麻混纺面料和扎染技法,摒弃了传统扎染的具象图案和图案与底色的比例关系,将面料折叠成大的正方形,扎紧后只染面料的边缘,展开后形成了大的二方连续的菱格纹样,而几何纹样的应用使面料看起来更加现代。款式选择相对简单,但能够凸显扎染纹样的A字廓形,通过简单而膨大的廓形,加上层层叠叠的荷叶边表现水的流动性,再搭配压褶网纱、透明TPU等材质,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有机融合[5]。

图2 水色作品之一

4 结语

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教育对于听障大学生来说,既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国家大力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背景下,将听障大学生作为一股重要力量纳入非遗传承人培养对象中,通过有效的培养路径,不仅能够解决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保护中遇到的传承人不足等传承困难问题,更能充分地挖掘听障大学生的潜力,将所学知识与传统手工技艺结合,扩宽其就业创业渠道。

猜你喜欢

海安扎染残疾人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海安罗汉龙:艺术与传承,奏响文化惠民“交响乐”
扎染对对画
Child Vaccines and Autism
神奇的扎染
高考数学模拟试卷
我骄傲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