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外宣视角下宣化上人《金刚经》英译本的在美接受

2020-12-17张开媛

关键词:宣化金刚经中道

张开媛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河北 石家庄050024)

文化外宣,以文化作为外宣主体,以海外受众作为外宣目标,通过翻译达到文化的传递。 中国文化的外宣和外译,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数千年积淀的基础上,进而展开外宣工作及一系列译介活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借由佛经传入中国,经中国化进程,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金刚经》的传播最值得关注。

一、 《金刚经》传播概况及英译版本

《金刚经》源于印度,后传入我国,5 世纪初最早由西域高僧鸠摩罗什译为汉文。 虽后世又经五次汉文重译,但后五译的影响力不及首译本。 隋唐民间流行的《金刚经》信仰,依照首译生发。 由于经文有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强调了护持《金刚经》可获得即时的福佑。 类似的经文,在《金刚经》中还有体现。 基于此,隋唐民众对《金刚经》的现实庇护功能多加崇奉,并纷纷信奉、抄写,这使此经一度成为隋唐抄经的热门选择。 此外,隋唐时期,民众在《金刚经》信仰的作用下,多记录持经带来的即时庇护等灵验事件,即《金刚经》灵验记,多存于宋代李昉编纂之《太平广记》。 由于经本在国内影响重大,来华学习、交流的东亚学僧将之带回国,经本最初流入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之后以此为中转地,于近代流入英语世界。 其中,美国为主要目的地之一,受众广泛,读诵、持经者众多。

《金刚经》的英译本,在美较流行的有15 部。分别为:1894 年的Max Müller 本[1]、1934 年的Daisetz Teitaro Suzuki 本、1961 年的Vaidya, P. L. 本、1974 年的Raghu Vira 和Lokesh Chandra 本[2]、1974 年Hsuan Hua(宣化上人)本①[3]、1989 年的Schopen 和Gregory 合译本[4]、1992 年Thich Nhat Hanh 本[5]、2000 年Mu Soeng 本[6]、2001 年Edward Conze 本[7]、2001 年Michael Roach 本[8]、2001 年Red Pine 本[9]、2004 年Nan Huai-Chin(南怀瑾)本[10]、2005 年A. F. Price 和Wong Mou-Lam 合译本[11]、2006 年Paul Harrison 本[12]、2010 年Osho本[13]。 此外,还有学佛信士自发翻译并放在网络传播的英译本。 这些英译本中,大部分依据梵文本《金刚经》译为英文,但表达的佛学思想多出自日本禅学理论。

其中有两部英译本系汉文本翻译而来,为宣化本和南怀瑾本,此二本依照汉文首译本为底本,代表中国佛教在美传播,其内容和结构均是英译兼注释的形式,值得关注。 此二部英译本均基于中国禅理念,是成功把中国禅佛教思想推介入美的《金刚经》译本。

宣化上人(下简称宣化),禅宗沩仰宗第九代祖师。 赴美传禅后,在旧金山创立了万佛圣城(The City of Ten Thousand Buddhas),宣讲禅法。宣化是将中国佛教传入西方世界的先驱者之一,对于中国禅宗在美国西岸的推展做出很大贡献。宣化及其翻译团队于1974 年出版英译本《金刚经》及注释,宣化的美国弟子负责译本的译审,他们对经文的佛学思想解读皆为宣化所授。 宣化本人在万佛城讲禅时,多次讲到《金刚经》。 一方面,宣化此举基于其佛学学统。 宣化师从虚云,学习禅法,宗出禅宗一脉,故擅长禅宗宗理。 赴美后,作为中国禅法脉正根,讲说禅法,为美国驳杂的禅学系统,注入中国声音,提升了正脉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禅宗五祖弘忍时,改《金刚经》替代《楞伽经》作为立宗经典,故宣化讲授《金刚经》,也是基于传播禅法之根本。

宣化以外,佛学家兼居士的南怀瑾于2004 年也出《金刚经》英译兼注释一部,对应的中文书名为《 〈金刚经〉说什么》,于1992 年在国内出版。南怀瑾的佛学学养来自禅宗,对禅之回归本心认识深刻。 他认为,佛法就是为了帮助众生认识自己的“原初面目”,以达到“常乐我净”之三昧境界。 对于佛法的根基,他认为需要建立在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之上,以实现向善的行为准则规范下的最终目的。 南怀瑾的英译本相比宣化本,解义较为通俗,都可作为中国禅在美传播的代表文献。 只不过,南本解经,在义学上相较宣化本承载较弱,虽通俗但阐释相对较浅,故可作为宣化本的辅助。 因此,下文将重点围绕宣化本及其在美传播展开。

二、文化外宣视角下宣化本《金刚经》的中国禅思想表达

《金刚经》是般若佛经之首,历史上传播广泛、影响极大。 宣化及其弟子所依照的汉文底本——鸠摩罗什本,就是罗什口授,罗什的弟子笔录、校对后,流传至今的作品。 此外,《金刚经》的其他五部汉文译本,对译者的归属皆为此。 因为,古代佛经的翻译,与当代翻译不同。 原因在于,古代译经多为西域僧人和通西域语言的中国僧在译场合译。 以罗什为例,罗什早期译经时汉文并不流利,故翻译工作多为罗什弟子进行。 但译出经文后,译经名属为罗什。 宣化上人的佛学学养基于中国禅宗,故宣化本《金刚经》传承的义理来自禅宗,以心性思想为主。 宣化本为宣化的美国弟子所作,他们追随宣化学习中国禅,故对经本传达的中国禅思想有深刻的认识。 译本依照三十二分罗什本为底本,内容保留了三十二的格式,属于英译本和注释的集合,译本传递了中国禅的思想观念,即注释从中国禅角度解义,忠实于罗什原本,也适当结合美国受众的接受,展开基于中国禅理念下的经义解析。

从忠实罗什原本来看,罗什本重在讲说中道。中道是一种思维方式,强调否定之否定,又称循环否定。 认为看待事物,要破除执念,不执不著,但也要破而不立,不陷入破除之中。 故罗什本所讲之义理,重在“法我两空”,又称“毕竟空”。 其代表为经本中的三段式“A 者,非A,是名为A”。 由于首译罗什本在唐禅宗五祖时代成为禅宗立宗经典,经本传递的中道方法论,成为禅宗教诫宗门学法者的根本。 这在宣化的英译中,得到了忠实地保留。 这种循环否定的中道思维模式,在英译中的体现是,将三段式进行直译,为“Such A are not of the nature of A. Therefore the Tathàgata speaks of A.”这为中国禅原义的保留和在美传播奠定了基础。

从忠实于中国禅宗义理来看,禅宗讲“见性”及“顿悟”,要求信众“返归本心”。 宣化对《金刚经》的解读,也对此加以关注。 1968 年11 月至1969 年4 月,宣化在美国宣讲《金刚经》。 在讲解中,宣化言:“有所执著,这不观空,这就叫没能无所住。 那么要无所住呢,就是三轮体空:我布施而无布施之相,虽然作布施,离开布施相,这才是,真正布施。 ……虽然你做功德,也不要有一种执著相。 你有所执著就是没有功德;你要无所执著,你的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的。”[14]80-124这里,宣化强调了中道观念——不执不著,这是理解《金刚经》的重要理论奠基,也构成了整个中国禅思想体系的根本。 对于理论骨架的最上层——返观本心,明心见性,从对第九分的释义就可以看到,“‘无诤三昧’就是没有胜负心了,没有斗争心了;没有斗争心,入到这种的定,这叫无诤三昧。 世尊常常说,须菩提得到这个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在这个一般人里边,他算是最为第一了,是第一。 ‘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离欲’,就是离开一切的这种贪欲。 贪欲,很多很多的,这个贪欲。 贪财也是个贪欲;贪色也是个贪欲;贪名也是个贪欲,贪一切所好的,这就叫贪欲。 那么证得这无诤三昧了,就没有一切的贪欲;也不贪食,也不贪穿,也不贪住好的地方,一切的欲望都断绝了,这是第一离欲。 离开欲就得到这无诤三昧,就得到这个清净了;没离开欲就得不到这无诤三昧,得不到清静的这种快乐”[14]133。 宣化通过在中道理论上构建体系,使“不执不著”最终归于心性,从而突出“心”这一中国禅的内核,使之成为根基上的框架,并使二者成为体系,从而精简中国禅中较为晦涩难懂的教义,方便美国受众的理解和接受。

此外,《金刚经》自首部汉译本之后,义理承载由初始的“法我两空”逐渐转为“法有我空”,这与中国古代的佛学思潮有关。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立《金刚经》替代《楞伽经》作为立宗经典,“法有我空”的思想已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界的主流思想,故禅宗传《金刚经》,也受其影响。 宣化对此思想的继承,也体现在其英译本中。 如将“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15]749译为“Subhuti, you should know that such people accomplish the foremost and most rare of dharmas. In any place the Sutra text is found, there is the Buddha or a reverent disciple.”[16]135。 他对“第一希有之法”和“经典”并未从循环否定的角度进行义理的增译,而是直译。这说明,宣化对“空”的认识,基于“法有我空”。

整体来说,宣化继承了中国禅宗的返归本心和顿悟思想,延承了罗什本中道之方法论,从宗门角度关注佛法解脱大众的功能,即“法有我空”,思想上具有有宗化佛学倾向。 这在他的译本处理中,都得到了体现。

三、 宣化本《金刚经》的翻译策略与禅学阐释

宣化本《金刚经》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翻译角度上采用异化和直译;第二是文化传播上忠实输出禅宗义理。 从翻译策略来看,宣化本是基于异化翻译原则的直译文本,即将具有中国禅意义的概念以直译形式表述,在信仰耶稣环境的美国输入新的、来自中国佛教的禅宗概念,并对其讲解、阐释,使美国受众接受。

前文已述,宣化本依照的汉文底本是汉文首译本,但底本并非原始的罗什本,而是三十二分罗什本,故宣化本对每一分都翻译了对应的英文标题。 就英译本选词来看,宣化本注重中国禅的概念输出,译文如佛(Buddha)、世尊(the World Honored One)、比丘(bhikùus)[16]46、长老须菩提(the Elder Subhuti)、希有(how rare)、善哉(good indeed)[16]66,都基于直译和梵文音译而来。 故宣化本《金刚经》最初通过佛陀的日常行为引入了一些基本的佛学概念,而后逐渐将这些概念点进行串联,直至成为体系。 宣化此举,意在铺垫中国禅的必备概念,使之各自成点。

在确立了基本的概念点后,英译本逐渐向纵深层次代入佛学观点,如把“云何应住”[15]748译为how should he dwell,“降伏其心”[15]748译为subdue his heart,“愿乐欲闻”[15]748译为delighted to listen。[16]77从中可见,宣化对英文的处理,以忠实罗什原本为原则。 以“降伏其心”为例,“降”在经文的本意为制伏、征服、控制,也含有抑制、压制和克制感情之义。 降伏其心,即排除内心的贪念、去除一切杂念,专心修习,专注经文。 故subdue 来翻译“降”,既为直译,又很贴切。 再如,信众对佛法的修习,需要发自内心,自发而为之。 这种修佛之心,始于自身的本源之心,目的是为了回归清净之境。 故听闻佛法,并非受外力强制,而是心向往之,故delighted 翻译“愿”也非常到位,体现出须菩提听闻佛法的心诚之态。

进入第四分,宣化本对概念的引介逐渐深入。如法的翻译dharma,在英译本中,是将“佛法”的概念直接代入,以区别于其他宗教冠以“法”的内容。这句话的中文为:“须菩提!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此处,“法”的翻译,来自梵文音译,用以输入佛教的概念,以便帮助后文推展教义讲授。若对比其他英译本,可更明确宣化此处翻译的用意。 Edward Conze 将此句话译为:“a Bodhisattva who gives a gift should not be supported by a thing,nor should he be supported anywhere.”[7]48通过对勘可见,相对宣化本,Edward Conze 的翻译没有特别引入佛教概念,反而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让经本的表义走近英语读者。 究其原因,因Edward Conze本身在英语文化环境下成长,先期感受的宗教环境也非佛教,故其宣教意识并不强烈。 由此,可知宣化本的英译处理,以宣介经文和传播中国禅之佛法为目的,故宣化本对宣教的关注度更高。 类似的翻译处理,在宣化本中还有很多。 比如,第五分中,“身相”被译为physical marks,其佛学解释即应身。 应身源自佛之三身,其一法身佛为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其二报身佛为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其三应身佛是佛为超度众生、随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 此三身又称为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 故信众可以肉眼识得的形象,physical marks 是佛为了度脱信众,做出的种种化身。 故此处采用的physical marks,恰到好处地传达了中国佛教的原义。 另外,“凡所有相,皆是虚妄”[15]748在宣化本中,被译为“all with marks is empty and false。”[16]91“相”即marks,“虚妄”是指佛法本不可得、亦不可执,是“空”法,也是假象,故empty and false 在传达中国禅意义方面,更为精准。 第六分的“取非法相”一句,宣化本的“grasp at no dharmas”[16]97处理,同样基于传播佛法的目的。

至此,宣化本已基本完成概念的引介,着力于对佛学概念的串联,以及佛学内涵的填充,以助点连线,建构中国禅的思想体系。 至第八分,宣化本忠实于罗什本,开始讲说福德观及其在修习中的重要地位。 将“福德”译为blessings and virtue,“福性”译为the nature of blessings and virtue。[16]106使用了意译和归化的翻译方式,blessing 本是具有上帝信仰的宗教环境用词,有“求上帝降福于、祝福、祝圣、称颂上帝、赞美上帝”之意,此处宣化本对它的选用,采用了英文读者熟悉的宗教意向,以及相近的宗教感受,以类似移情的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对福德观有所认识,体会其中的佛学观念。 作为传达中国禅宗义理的桥梁,此分对福德的描述和直译,均表达了学经得法的功利心态和世俗取向。宣化本在翻译中,还注重对佛名号的直译,如第十分中,对“然灯佛” 直译为Burning Lamp Buddha[16]123,这对应了第五分所述之“佛”的化身,明确说明佛以化身度脱信众,而佛法实为“空”。 这可帮助读者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禅基本理论的印象。

此外,宣化本注重译文前后的照应,以加强对禅法的传播。 如第十一分,标题“无为福胜分”,宣化本译之为The Supremacy of Unconditioned Blessings。[16]128blessing 同第十分之义,本身是带有上帝信仰意味的词汇,此处对blessings 的翻译,宣化本借用宗教之间的共通性,选取英文读者熟悉的词语和词语背后的意向,采取文化意向移植和重构,帮助读者加深理解。 第十二分,“第一希有之法”[15]750被译为the foremost and most rare of dharmas。[16]135这里的“法”也与前文对应,达成前后概念的呼应和进阶表述。 其目的在于,一是引入新概念;二是构架佛法之“法”的高下体系,这体系的建构,犹如修习者的得“果”过程,需要由低到高、由浅入深,逐渐悟得中国禅法的妙义。 第十三分,对《金刚经》经名的讲述,宣化采用了梵文音译,即Vajra Prajnà Pàramità。[16]144此处音译策略使用的目的,既与前文呼应,又服务于中国佛教概念的深化,使之在英语语言环境以及笼罩着上帝信仰的美国得以铺展开来,赢得受众。 第十四分,实相译为real mark,与前文之“空”——empty and fraud 相对,突出佛法本质是“空”,不可求、不可执。 此分中,“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15]750宣本化译为When I was cut limb from limb, if I had had a mark of self,a mark of others, a mark of living beings, or a mark of a life, I would have been outraged。[16]170Edward Conze 将其译为:“at that time I had had a perception of self, I would also have had a perception of illwill at that time.”[7]103通过对勘,可发现宣化本的语言更平实,色彩较为中性,以讲故事的口吻,突出佛的慈悲,教化读者理解禅佛之意。

5 世纪初,罗什汉译《金刚经》是为了把大乘空之中道思想引入中国。 20 世纪中后叶,宣化英译《金刚经》,为了把中国禅为代表的中国佛教推介入美国为代表的英语世界。 宣化本的翻译特点在于:它忠于罗什原本,重于直译和异化方式,致力于佛禅概念由浅入深的介绍,专注于佛禅理念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的铺构。

宣化本对“乘”的翻译及阐释,为了突出佛法为大乘之法,也传递了“乘”即“筏”,表述修习佛法、研习《金刚经》,即如同乘筏,度脱此岸困苦,到达彼岸极乐世界。 故“乘”被译为Vehicle,“最上乘”被译为Supreme Vehicle[16]179,与前经文之“筏”对应,表达佛以化身来此岸接引信众,以筏帮助信众到达彼岸,加深读者对经文讲述佛法的理解。另外,“小法”被译为lesser Dharmas,这符合前文对“法”译作dharmas 的定位,以“小法”对应小乘根性,告诫读者要发大乘根性修习。 类似的翻译处理也体现在第十六分,“先世罪业”译为previous karmic offenses,“果报”译为resulting retribution,“不可思议”译为inconceivable[16]187。 这三个词汇的翻译,使中国禅的义理在此英译本中表达的更加透彻。 佛教讲因果,禅宗继承了这个理论,认为造业在先,得苦果在后。 故“业”即违反道德的、不合法、不合规的行为,offense 有“犯罪、过错、触怒”之义,能够传递这一宗教内涵。 而“不可思议”的,是佛法之妙不可思议,意指佛法本“空”,其实质是不执不著,故inconceivable 把罗什本讲述的中道思辨精华完美复刻下来,以体现中国禅的内核。

第十九分,经文回到得福德与布施关系的讲说。 由于前文铺垫了前因后果的佛学观念,故从翻译上,将“布施”意译表达为If someone filled the three thousand great thousand worlds with the seven precious gems and gave them as a gift[16]211,语言的处理较为生活化,更易拉近和读者的距离,易于读者接受。 随后六分中,“具足色身”“无有少法可得”“善法”“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的翻译处理,都与上文已构建的概念做到了对应译介。 而且,这些词汇和词汇背后的义理表述,都复刻了中国禅宗讲解《金刚经》时,对最核心的中道思辨方法的保留,也向读者传达了中国禅对因果关系的看重。

从二十六分开始,译本回归中道体系构架,着力使之更完善。 如对四句偈的翻译,宣化本为:“If one sees me in forms, If one seeks me in sounds, He practices a deviant way, And cannot see the Tathàgata。”[16]228这意在告诫读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关注《金刚经》所讲的中道精粹,以否定之否定树立修习观念。 最后,三十一分回归到“法相”,即marks of dharmas,意指佛法的真谛即法相,只有中道之否定思辨,才可达到彼岸。 三十二分是经文的结尾,最终回归了不执不著、破而不立的中观思辨主题。 这部分的英译处理,也是体现中国禅解《金刚经》的直译,特别是把“应作如是观”[15]752译为Contemplate them thus[16]252,回归了中国禅宗一贯阐释《金刚经》的中道思辨主线。

总体来说,宣化本的英译策略,以直译为本,附加极少数意译,着力于异化翻译,使英语读者走进《金刚经》和禅佛的世界,理解中国禅的中道观念。 在译介中,通过首先由浅入深铺陈概念,其后推介佛学理念,再次构架体系的方法,讲说《金刚经》传递的中道智慧和福德观念,达到向英语读者传播禅佛法的目的。

四、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即儒释道思想合流下的文化。它们经历数千年的碰撞、融合,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其中,中国禅作为一份子,在国内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已成为中国化的禅佛之道。 与此同时,《金刚经》作为禅宗五祖以来,与中国禅捆绑、共生一千多年的经典,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底蕴。 当代,禅宗沩仰宗九祖宣化上人赴美传禅,于旧金山设立万佛城道场宣扬佛法,是中国禅文化外宣和推动《金刚经》在美接受的成功典范。 宣化忠于中国禅的本源义理,适当结合英美读者的原生宗教理念,恰到好处地树立中国禅的宗教观念,促进了中国禅和立宗经典《金刚经》罗什英译本在美国的传播与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优秀文化外宣的呼声愈发高涨。 研究《金刚经》的在美传播,也是研究我国传统禅文化的成功外宣,可为现今中国文化外宣提供先行资料,助力国家外宣政策的制定。

注释:

①宣化上人,在美又被称为宣化Hsuan Hua,故他的《金刚经》英译本,简称宣化本。

猜你喜欢

宣化金刚经中道
《金刚经》的生命观及其当代价值
宣化传统葡萄园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常在河边走
禅活
静淡
观茶
人生棒喝
浅析宣化清远楼建筑艺术特征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汉文译本及题名
古城宣化的独特魅力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