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论文

2020-12-16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0年20期
关键词:论据论点议论文

【常见考点】

一、明确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在论述问题时所持的观点、态度,通常不用比喻、否定、反问、设问、疑问等句式。有以下答题技巧可供大家借鉴:

1.位置法。或从题目入手,捕捉文章的中心论点;或从开头、结尾入手,捕捉文章的中心句;或从中间部分提炼论点。

2.摘录法。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但有的议论文有时会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在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时,要明确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

3.认要素。这里的“要素”指的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与论证。通常情况下,论据不是论点,可以排除;论证不是论点,也可以排除;剩下的句子,如果是被全文证明、阐述的,就是论点。

二、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可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依次进行排除。

三、分析论据。论据分两大类,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典型的人物事迹、史实、确实的数据等;道理论据可以是名人名言、警句格言、俗语民谚,也可以是经过事实证明后的正确的道理、定义、公理等。要想做好此类题目,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善于观察生活。

四、论证思路。议论文一般的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证明中心论点。具体分析时,要注意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过渡词等关键性文字。

【阅读训练一】

让公众感受历史的魅力

在一件件国宝中触摸文化的宝藏,于一封封家书里感受精神的传承……近年来,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陆续走红,让观众看到“历史原来这么有料”。透过影像化展示、故事化讲述,尘封的记忆被激活,历史的图景在人们心中铺展。

历史源于一代代人的书写,既有故事,又有遗珍,更沉淀出文化、闪耀着智慧。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历史魅力:用东汉杨震“四知拒金”说廉洁,引《晏子春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讲实干,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谈信仰……信手拈来的精妙典故,让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文章充满魅力、引人入胜,也让人看到历史中蕴藏着的智慧与力量。

古罗马学者西塞罗曾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以前的历史毫无所知的话,这个人就等于没有长大。的确,割断了历史,“现在”就失去了纵深,成为一个单薄的平面。人们渴望走进历史、了解传统,正是希望于其中理解当下、定位自身。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能让年轻人觉得很振奋、很感动;为什么公众排起长队,只为一睹2000年前的西汉海昏侯墓文物。可以说,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不仅是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也是回应公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需要让公众走进“历史的场景”。翻看《史记》《汉书》,能听见垓下的悲歌、看到绝域的车骑,体悟到兴衰之理、人生奥义。看看长征路上无言矗立的红军墓碑,走进戈壁荒漠中连接天地的发射基地,更能感受革命史的慷慨悲壮、奋斗史的荡气回肠。我们其实“去古未远”,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中。国家史、地方史、行业史、家族史,都在我们的衣食住行间活泼地呈现着。进入这样的历史场景,使得历史可触可感、宛在眼前,才能打开人们的历史视野,激发人们的历史兴趣。

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也需要让历史走进“生活的场景”。近年来,引发收视狂潮的历史正剧、开启大众阅读的大家小书、点燃观众热情的文化节目,这些作品及栏目赢得观众认可也正好说明:历史不应曲高和寡,更不应远离生活,而应是有温度、接地气、富有人情味的。不论是亮相北京、上海、深圳的“时光博物馆”,或是深受网友追捧的故宫文创产品,它们打动人心的秘诀,就在于创造者将产品的历史元素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赋予了我们的生活以历史的景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历史要“活起来”,也正需要发现生活的历史场景、创造历史的生活场景。在“活化”的历史中,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魅力,定能让更多人追寻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洞察人群进化的内在奥秘,审视千百年的坎坷和辉煌,收获“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的启迪,得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滋养。

历史学家说,往昔就是异乡。其实,对于公众而言,历史绝不是异乡,而是精神的原乡。研究历史、学习历史,其实就是一种“精神还乡”。于汗青古籍中采撷智慧,在追昔抚今中神交圣贤,历史就一定能成为一道来自过去的强光,照亮我们前行的征程。

(作者桂丛路,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2月1日,有删改)

思考

1.阅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請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二】

生活需要文学蜜饯一下

作家与文学太需要一个像“护士节”“教师节”那样的节日了。文学需要民众的土壤为之滋补,作家的灵魂需要在社会的舞台上高蹈,作家的情感更需要生活的蜜饯。

有人说现代化的都市不需要作家,可文学从来没有背叛过生活,都市只要还过着人的生活,你就无法摆脱文学。文学只是想告诉更多的人,大家在肉身疲惫之后,转身享受一下文学之美,用你的心灵过滤一下生活,你才能吧嗒出生活中就盐的滋味。

文学不是让人们向往虚构,作家也不是让大众舍弃财富,文学只是不想让人们的欲火太盛,作家只是让更多的人也能在傍晚的时光用文学的心态去看看树木花草,听听涛声拍岸,让忘记时间成为一种自觉的高贵,让一颗忙碌的心就此归隐。我们不妨假装一会儿懒惰,自觉地选择几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没用的文学就有这个用处。

没用的文学生活状态却有优雅的人生格调,因为文学有梦。高速、奢华、纷繁、喧嚣的都市已经让人们的灵魂疲惫,呼唤文学的回归迟早会成为更多人生活的目标。

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停顿是美,停顿是诗,停顿是国画中的留白。农民就走出田野,渔民就把船儿开回港湾,老板们放下几天的生意,不该我们奔波、不该我们干的事情在人生中太多了,可人们却不知道。人们常说:能今天做好的事情,绝不拖到明天。作家吴亮也有名言:“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干。”

大家以文学的名义举行一场精神的盛宴吧!灵魂也需要聚会。交流阅读文学的感悟,畅谈虚构的快乐,展望未来的美好……

如今的文学,已走进多元化的时代,它虽然没有繁花似锦,但也绝不会凋敝衰败。文学是能潜入有灵性的人的内心的,在不同的场合贴着不同的标签,成为可以多元选择的生活方式。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谁也无法做到让全民族每一个人都去背诗写诗去热爱文学,但有梦想的人心中的文学情结就是一座活着的火山。

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节日能让爱好文学的人们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中。节日能给作家传递温暖,作家能以激情之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中国人即便不写诗也是诗人,就连一个姓氏的排名,国人都把它诗化、韵化成“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中国人是活在亲情与人情中的,文学就是“人学”。这个世界无论哪个国家的文学消失,我们的文学也不会。文学是民族精神中永存的根脉,当下的文学由一度的“庙堂之高”回到了民间的江湖,而文学总会在自己的土壤里长出属于它的花花草草。

当文学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读者和作家都可以选择的时候,文学才算找到了它的根。但愿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间房子,里面装一颗自由畅想的心。

(作者阮直,选自《中国文化报》2019年5月10日,有删改)

思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文中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八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论据论点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简谈“议论文”写作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