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常规检验误差分析与检验质量提高的研究

2020-12-16顾国威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22期
关键词:抗凝剂血常规标本

顾国威

目前,随着人们医疗意识的提高,体检项目检测种类也逐渐丰富多样,作为常用的检测项目之一,血常规检验在健康体检中其中十分重要的意义,血常规检验可作为分析患者临床诊疗结果与患者病情具体情况的依据,同时也能用于对患者病情改善情况进行分析。因此,检验结果的有效性与精准性在诊疗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相关的研究数据表明,检验过程易受到多种因素限制的影响,进而引发检验结果缺乏高准确性,导致出现病情延误治疗、漏诊、误诊的情况发生[1-3]。针对此类问题,本文选取了100 例健康体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各类因素,进而从影响因素的角度上总结了提高血常规检验治疗的相关措施,基于此,本文对比分析质量控制检验在血常规检验误差分析与检验质量提高中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于2016 年1 月—2019 年12 月来我院区健康体检者的血样标本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比两组标本的最终检验效果,分析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原因,总结检验质量提高措施。本次研究均经患者知情同意与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试验组标本中男性标本26 例,女性标本24 例,年龄20 ~68 岁,平均年龄为(36.25±2.74)岁;常规组标本中男性标本27 例,女性标本23 例,年龄22 ~67 岁,平均年龄为(35.22±2.33)岁。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用作对比。

1.2 方法

采用不进行质量控制常规检验对照组标本,采用质量控制检验试验组标本,并保持全程严格的质量监督控制,具体内容如下:根据相关实验标准严格筛选检查标本采集仪器,采集相关医护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血管选择能力与穿刺技术。保持标本在血液采集前处于6 ~12 小时的空腹状态,并在抽血前静卧1 小时,同时保持抽血前的48 小时禁烟禁酒禁咖啡、茶以及香蕉、茄子蔬菜水果等,且不能做剧烈运动。采血完成后需要用止血带压迫60 秒以内。选择适当的抗凝剂与血液比例,避免因过高过低的比例影响检测结果的精准性,此外,还需要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出现溶血或抗凝血凝固现象。采集完成后应及时的送以实验室检测,根据相关规定严格把控血清标准。

表1 两组标本检验不合格率对比[例(%)]

1.3 观察指标

(1)分析检验样本中的不合格检验样本。(2)观察两组标本采用不同质量控制后样本采集方式对结果的影响。(3)观察两组标本采用不同质量控制后血液标本保存对结果的影响。(4)观察两组标本采用不同质量控制后抗凝剂对结果的影响。(5)观察两组标本采用不同质量控制后血量比例对结果的影响。

1.4 数据处理

采集两组标本的数据与信息,将所有研究数据纳入SPSS 20.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表示,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标本检验不合格率对比

分析检验样本中的不合格检验样本,其中不合格样本共为10例,总占比10.00%,对比两组标本的检测结果,试验组不合格检验样本为2 例,占试验组的4.00%,;对照组不合格检验样本为8例,占对照组的16.00%,试验组的影响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分析采集方式对结果的影响

静脉血采血RBC 为(2.82±0.34)1013/L、PLT 为(168.21±8.62)109/L、WBC 为(5.32±0.12)109/L、HGB 为(117.41±4.21)10 g/L。外周末梢血采血RBC 为(2.70±0.32)1013/L、PLT 为(142.74±9.32)109/L、WBC 为(5.20±0.21)109/L、HGB 为(117.12±4.22)10 g/L。对 比 后,WBC(t=3.508,P=0.000)、PLT(t=14.187,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t=1.817,P=0.072)、HGB(t=0.344,P=0.7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分析血液标本保存对结果的影响

放置2 h 的RBC 为(2.63±0.33)1013/L、PLT 为(176.25±13.02)109/L、WBC 为(5.23±0.33)109/L、HGB 为(119.63±1.58)10 g/L。放置4 h 的RBC 为(2.60±0.32)1013/L、PLT 为(194.25±14.35)109/L、WBC 为(5.20±0.11)109/L、HGB 为(139.52±4.20)10 g/L。对 比 后,PLT(t=6.569,P=0.000)、HGB(t=31.342,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t=0.461,P=0.646)、WBC(t=0.610,P=0.5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分析抗凝剂对结果的影响

合理抗凝剂使用2 h 的RBC 为(2.84±0.24)1013/L、PLT 为(176.44±13.41)109/L、WBC 为(5.42±0.38)109/L、HGB 为(119.52±1.42)10 g/L。抗凝剂使用不规范RBC 为(2.63±0.32)1013/L、PLT 为(194.42±14.82)109/L、WBC 为(5.35±0.52)109/L、HGB 为(121.35±4.24)10 g/L。对比后,PLT(t=6.361,P=0.000)、HGB(t=2.894,P=0.005),RBC(t=3.712,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t=0.769,P=0.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分析血量比例对结果的影响

标准血量比例的RBC为(2.82±0.22)1013/L、PLT为(176.52±13.47)109/L、WBC 为(5.43±0.37)109/L、HGB 为(121.25±1.25)10 g/L。血量过高比例的RBC 为(2.83±0.31)1013/L、PLT 为(194.48±14.14)109/L、WBC 为(5.41±0.58)109/L、HGB 为(112.32±4.28)10 g/L。对比后,HGB(t=14.162,P=0.000)、PLT(t=6.503,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t=0.206,P=0.837)、RBC(t=0.186,P=0.8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影响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标本采集需要相关的采集人员具备专业的技术水平,并严格遵循相关的规范标准进行采集,以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4]。但在实践操作中,一些采集者缺乏相关的专业水平,无法准确的对标本血管进行定位,易引发溶血和凝血情况的发生,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采血的难度。此外,止血带压迫时间掌握不规范导致出现血管内液与组织液交流的现象[5]。再次,抗凝剂以及血量比例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标准采集,抗凝剂过多会导致缺乏对多价金属离子的检验,血量过大会导致血液无法凝固,进而影响凝血因子与血浆的含量,严重影响到检测结果,因此,需要对其比例进行严格的控制[6-9]。

3.2 检验质量提高措施

在完成标本采集后,通常需要立即对标本进行检验,若因客观因素影响未能及时的完成检验,则需要将标本置于4℃的温度条件下保存,同时注意检验的及时性[10]。标本长时间存放会引发血浆中的钾离子增多,进而导致检测结果的血糖水平降低,影响到检测的结果[11-12]。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当血液标本长时间的置于室温之下,会导致血小板平均容增高,此外,也会导致血小板、红细胞等含量降低,且差异性较大。通过本文论述可知,血常规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为采集方法、血液标本保存、抗凝剂以及血量比例[6]。对比两组标本的检测结果,经质量控制后标本检验准确性得到了改善,试验组标本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验标本进行标本检测时,应当对标本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从影响因素的角度上进行把控,进而有效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与研究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抗凝剂血常规标本
为什么献血过程中不可随意更改献血量?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血常规解读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抗凝剂皮下注射腹部定位卡”在预防皮下出血中的应用
不同抗凝剂对黄鳝外周血抗凝效果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