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微生物标本实验室检验不合格原因和优化措施

2020-12-16邱素娟陈焕文叶峰山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22期
关键词:不合格率条形码无菌

邱素娟 陈焕文 叶峰山

随着当前医学技术的发展,检验科能够对多种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临床上不同病情程度的患者微生物检验获得广泛应用,且为工作人员提示病原菌分布[1-2]。因检验仪器精度的不断提升,对待检样本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不合格的样本极大程度上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减少不合格样本对诊断的影响,提高待检样本的质量,在临床上意义重大[3-5]。此次研究通过对微生物检验标本,分析实验室检验不合格原因,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微生物检验标本500 例,在我院于2016 年12 月—2019年12 月进行实验室检验,严格检查其检验结果、复查结果、采集时间、外观状态,分析其不合格因素,并仔细记录好不合格微生物标本情况。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患;不愿参与此次研究;伴随严重器质性障碍疾病者。纳入标准:符合微生物检验疾病诊断标准;既往无精神病史;不伴随严重器质性障碍疾病者。选择的微生物检验标本包含胸腔积液、粪便、脓液、尿液、痰液、血液、分泌物、其他来源的标本。选择的标本符合微生物检验的标准,经过笔者所在医院检查。对比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选择来自于微生物室内的专业人员,严格检查和记录好500例微生物标本,主要包含检验、复查结果,以及采集时间、外观状态等,详细的记录下不合格的标本,认真统计、整理与分析好不合格的原因,最终指明优化的措施及原因[6-8]。

1.3 观察指标

严格检查其检验结果、复查结果、采集时间、外观状态,分析其不合格因素,并仔细记录好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经复查结果判断)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 软件,组间不合格因素对比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分析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率情况

在500 例微生物标本中,其中不合格标本共46 例,占比为9.20%,其中包含粪便标本1 例(1.14%),无菌体液3 例(5.56%),血液2 例(2.33%),尿液2 例(2.02%),分泌物2 例(2.67%),痰液36 例(36.73%),占比最高的是痰液标本,较其他标本的不合格率均高,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分析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

条形码及标识错误、采血量不足、标本污染、送检不及时,以及取样操作不合格,均是造成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其中粪便标本中条形码及标识错误占比0 例(0%),较标本污染的1 例(100%)较低;无菌体液标本中取样操作不规范占比1 例(33.33%),较标本污染2 例(66.67%)较低;血液标本中采血量不足1 例(50.00%),较标本污染1 例(50.00%)无差异;尿液取样操作不合格1 例(50.00%),较样本污染1 例(50.00%)对比无差异;分泌物标本送检不及时1 例(50.00%),较标本污染1 例(50.00%)无差异;痰液标本中条形码及标识错误5 例(13.89%),取样操作不合格14 例(38.89%)占比最高,送检不及时6 例(16.67%),标本污染11 例(30.56%)。见表2。

表1 比较分析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率情况

表2 比较分析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

3 讨论

分析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其一,血液标本:送检、保存、采集的过程中受到污染,采血量未达检验所需血量,以及设备不完全、检验流程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其二,痰液标本:因采集后未及时送检、采集的不正确性,以及标本污染,痰液与唾液混淆等影响检验结果[9-10];其三,分泌物标本:较多检验人员临床经验不足,专业技术水平不高,造成检验流程不规范,也可能因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标本受到污染等造成;其四,尿液标本:患者未先清洗外阴后留取中段尿,送检不及时、未在采集前认真询问患者是否服用药物,造成对检验结果的影响[11-13]。

微生物标本检验优化措施:其一,保证保存规范性,及时送检,严格依据流程采集标本,做好标记并按规定保存;其二,保证标本采集过程的规范性[14]。采集前告知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实施相关知识的宣教;其三,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和考核。致力于提升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技术[15]。此次研究中,在500 例微生物标本中,其中不合格标本共46 例,占比为9.20%,其中包含粪便标本1 例(1.14%),无菌体液3 例(5.56%),血液2 例(2.33%),尿液2 例(2.02%),分泌物2例(2.67%),痰液36 例(36.73%),占比最高的是痰液标本,较其他标本的不合格率均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条形码及标识错误、采血量不足、标本污染、送检不及时,以及取样操作不合格,均是造成成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袁君君[16]的同类型研究中,选取1 200 例微生物检验标本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生物标本不合格率为9.08%,其中痰液标本的不合格率高于其他来源的标本(P<0.05)。造成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有取样操作不合格、标本污染、送检不及时、条形码及标识错误、采血量不足等五个原因,其中取样操作不合格和标本污染造成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的概率高于其他因素,同本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经此次研究结果证实,针对微生物检验标本,分析实验室检验不合格原因,能够通过取得的结果判断条形码的正确性、防止标本污染等情况,从而极大程度促进患者疾病康复,降低检验标本不合格情况。

综上所述,针对微生物检验标本,分析实验室检验不合格原因,发现注意标本送检的时间、提高微生物标本取样操作规范性、注意条形码的正确性、防止标本污染,均能够实现对临床上检验标本不合格率的降低,并加快患者康复速度。

猜你喜欢

不合格率条形码无菌
创意条形码
“扇形折叠法”治疗巾在“三巾”无菌盘中的改良应用
新型一次性无菌治疗巾的设计及应用
食品安全抽检超223万批次
从条形码到二维码
朱顶红快繁无菌体系建立的研究
有趣的条形码
60%网上商城成为服装质量问题的重灾区
上海工商抽检 京东天猫1号店等集体“沦陷”
对萼猕猴桃无菌离体再生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