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捉鳝小忆

2020-12-16本刊通讯员李炜

电脑迷 2020年7期
关键词:油菜地鳝鱼技术活

本刊通讯员 李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水、那土,只要与你亲近过,伴你成长过,那方水土上的故事你将永生难忘。日子回到20 世纪70 年代,地处湖北中部的孝感乡间,记录了我们那代人的童年趣事,刻骨铭心。

近水识鱼性,近山知鸟音。在水乡长大,自然少不了与各种鱼儿打交道,最有趣的是捉鳝鱼,鳝鱼通身滑溜溜的,要想在乡野田间逮住它,那可是个“技术活”,然而,乡下的孩子们往往能做到无师自通。

惊蛰刚过,春雷滚过天空,一场雷雨之后,是钓黄鳝的时候了。哥哥带着我走进油菜地,沿着田埂,在湿滑的沟边,低着头边走边侦察,“有了”,这是发现有鳝鱼洞了,于是轻轻蹲下,撩开周边的遮挡物,一个清亮的洞口映入眼帘。我们开始兴奋起来,拿出准备好的钓钩,说是钓钩,其实是用自行车的轮毂钢丝磨制而成,在弯勾上穿上一截鲜活的红蚯蚓,这便是完整的钓具。油菜地的田坡边,鳝鱼在这里度过了冬眠期,正在被春雨春雷唤醒。

“吧嗒吧嗒”,哥哥用中指弹响身边的积水,模仿鳝鱼吃食的声响,洞穴中的鳝鱼估摸着伸了个懒腰,猛抬头看见有美食——蚯蚓在洞口“蠕动”,便向上伸出脑袋轻拱“钓饵”。这时哥哥俯下身子,全神贯注地盯着鳝鱼的一举一动,在逼真的诱饵面前,它终于张口咬住了带着诱饵的钓钩。哥哥使劲把钓钩往下一摁,锋利的钢丝弯钩扎进它的嘴里,鳝鱼使劲往洞里下坠,然而一切都晚了,像两队拔河一样,最终它被坚硬的钓钩拽出了洞穴,一条黄亮亮的“稀罕物”被我们收入篓中。约莫半天时间,我们“打靶”成果有十多条了,收兵回营。

谷雨过后,鳝鱼随着水田的开耕开始尽情地撒欢,我们一群顽童在刚刚犁过的泥土上比赛谁抓得多。

待早稻秧苗插进稻田十几天,田里水清如镜。放学路上,走在田埂上,两眼瞟一瞟稻田边,偶尔就会有新发现。一般在田埂边,只要有泛起新泥的巴掌大见方处,那准是鳝鱼藏身处,透过浑浊的新泥,你会发现一个小小的光滑的洞口,但且慢动手,这只是它的尾巴方向,你必须在周边继续观察,找到它头部的洞口,一般这个洞口很隐蔽,在秧苗之间的某个地方。这时,我便会放下书包,卷起裤腿,一只脚踩进田里,找到那个黑亮的头部洞口后,左手以掌心堵住这个洞口,右手中指进入尾部洞口,向前再向前,此时,鳝鱼已被前后夹击,当我的手指到达它的颈部位置时,便一把扣住,它被俘获了。放学路上,走过几块稻田后,五六条大大小小的鳝鱼便挂满了早已准备好的树丫上了,回家宰杀后交给奶奶,晚餐便会有一道鲜美的“大菜”了。

及至晚稻在田里伸直了腰,该是捉泡泡鳝的时候了。泡泡鳝清一色的大个头,鳝鱼产卵期会吐出泡泡护住晶莹剔透的卵,这个时期的鳝鱼会龟缩在田埂边的老洞里。这些老洞较复杂,里面往往洞连洞,只有特别有经验的“老手”才敢抓而且会抓,否则要么抓不着,要么被咬伤手,可见鳝鱼繁衍还真有一套防范招数。在多次被袭击咬伤手指后,我逮泡泡鳝的成功率能达到50%,现在看来,不知该庆幸还是该忏悔。

而当萤火虫飞满夏日夜空,人们又三两人结伴,手执特制的针叉,打着手电筒来到田边,鳝鱼夜间出来觅食,电光一照,它一动不动,只等一竿扎下,便挣扎着扭曲的身子被放进鱼篓。

这些个天然野生的精灵,生来就与这方土地浑然一体,人们与它相生相伴。忽然有一年,水田犁耙再响,一位农技员往地里撒下一种神秘的“除草剂”,鳝鱼泥鳅立马翻背而亡,我们一群孩子惊呆了——“以后还有鳝鱼可抓吗?”在为新技术击掌的同时,不禁感慨这些生灵的命运。

离开故土多年,去年初夏回乡,还在农村种地的姐夫说:“现在种粮不打农药了,田里的野生鳝鱼又回来了。”我拉着姐夫出门,在地里寻摸了半天,儿时的“技术活”又派上了用场。晚餐时,姐姐端出了最让我解馋的“洋葱烧鳝”“莴笋煨鳝”,跟当年奶奶做的味道一模一样……

猜你喜欢

油菜地鳝鱼技术活
媒体是个技术活,也是良心活
婚姻中,陪伴也是个技术活
迷人的油菜地
夫妻斗气是个技术活
野生鳝鱼观察日记
返乡,一次折叠
[ 惊天绑架团] 绑票是个技术活
鳝鱼汤
马场油菜地(外一首)
鳝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