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肉猕猴桃早采危害、原因剖析及防控建议

2020-12-16涂美艳孙淑霞李靖陈栋宋海岩徐子鸿银登贵江国良

四川农业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红阳红肉猕猴桃

涂美艳,孙淑霞,李靖,陈栋,宋海岩,徐子鸿,银登贵,江国良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农业部西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6)

红肉猕猴桃,又称红肉猕猴桃变型(Actinidiachinensisvar.chinensisf. rufopulpa C.F. Liang and R.H.Huang),是中华猕猴桃原变种(Actinidiachinensis Planchon)的一个变型,其植物学性状与中华猕猴桃原变种相类似,主要特点为果实中轴周围的果肉颜色为鲜红色或淡红色,横切面呈现出放射状红色条纹,因此又常被称为“红心猕猴桃”。四川是世界首个红肉猕猴桃品种“红阳”的诞生地,该品种成熟期早,果实风味甜、肉质细、汁多,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已在全国20余个省(市)有大面积栽培。四川“红阳”种植历史已有20余年,常规栽培方式下该品种采摘期为8月底至9月上旬。近年来,随着种植区域拓展和市场开拓,该品种果实采摘期和上市期不断提前,早采现象日趋严重,给广大消费者留下品质一年不如一年的坏印象。但早采在我国水果行业里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更不是猕猴桃(尤其四川红肉猕猴桃)的专属。四川是世界红肉猕猴桃原产地和最大种植基地,早采无疑是自损形象,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为更好地维护好“川果”品牌形象,为四川打造“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贡献绵薄之力,笔者于2019年7~8月先后深入苍溪县、蒲江县、彭州市、都江堰市、雅安市等地就猕猴桃早采事宜进行了调研,广泛听取了农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果品经销商、种植户、水果批发市场管理方等各方意见和建议,现结合调研情况,剖析了四川红肉猕猴桃早采危害、原因,提出了相关建议。

1 早采的定义

通俗的讲,早采就是果实未到成熟季节提前采收上市。根据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 2096—2015《红阳猕猴桃生产技术规程》中要求,四川红肉猕猴桃主栽品种“红阳”的适宜采收期为: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7%~8%。而从全省近10年来各主产区红肉猕猴桃品质监测结果看,要达到此采收标准,果实生育期至少要130d以上。近年,四川“红阳”猕猴桃盛花期主要集中在4月上中旬,按照生育期推算,一般认为在8月20日前采收的“红阳”果实可视为早采。本次调研过程中笔者随机采样测试结果显示,7月14日市场在售“红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仅4.2%~4.7%,8月5日在售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仅5.9%~6.6%,均未达到采收标准要求。甚至在市场上还发现不少外省早采进入四川市场的绿肉猕猴桃,这些品种的成熟期应在9月底以后,早采达2个月以上。

2 早采的危害

早采果实并不像某些消费者担心的那样,是通过使用“催熟剂”“催红素”等提早上市。因此,在果品安全性上并不存在太大问题。但早采对产业的危害依然很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早采会造成果园严重减产

就“红阳”而言,作者曾对同一果园不同采收时间的果实大小调查结果显示,盛花后100d(早采30d)、110d(早采20d)、120d(早采10d)和130d(成熟期)采收的果实平均单果重分别为90.22g、107.31g、118.32g和126.74g。因此,早采30d、20d和10d分别减产29%、15%、7%。这与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特性有关,因为“红阳”在盛花后0~70d内是果实快速生长期,该时期可形成全年总重量的65%、果实总大小的85%,盛花后70~100d是果实缓慢生长期,该时期仅形成全年总重量的10%、果实总大小的5%;而盛花后100~130d是果实增重的第2个关键时期,该时期果实大小仅增加10%,但单果重可增加25%以上,主要是果实密度增加、干物质积累。因此,7月14日就将红肉猕猴桃售空的种植者,产量损失可能接近30%。

2.2 早采对果实品质影响较大

调研过程发现,7月14日市场在售“红阳”猕猴桃横剖面放射状红色含量少,种子多数为浅褐色和白色(正常成熟果种子应为黑褐色或黑色),果肉为绿白色(正常成熟果为黄绿色)。室内检测结果显示,早采30d的果实干物质含量仅13.6%~15.4%(正常成熟果应≥18%),软熟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1.5%~13.2%(正常成熟果应≥17.0%),总酸含量为1.35%~1.56%(正常成熟果应≤1.20%),固酸比仅7.37~9.77(正常成熟果应≥14),且软熟后果心红色极淡,与正常成熟果品质特征差距甚远。另外,过早采摘的果实因内在品质构建未完成,在果实后熟时极可能出现乙烯自身产生障碍,造成无法完成后熟,从而给消费者产生极坏印象。

2.3 早采对品牌形象冲击较大

果品质量是品牌的基石。四川红肉猕猴桃是川果中一张靓丽名片,消费者对四川红肉猕猴桃的认可和喜爱,源于品质。但早采果仅有外表,内在品质与消费者预期差距大,因此,早采早卖无疑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调研中发现,早采红肉猕猴桃主要通过电商、市场批发等方式销往广东、上海、浙江、江苏、重庆、北京等地,仅有不到7%的量在川内销售。销售时所用包装和标识基本一致,由过去的县域品牌变为如今通用的“四川红心猕猴桃”,这对川果品牌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4 早采会严重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近年,全省红肉猕猴桃受溃疡病危害影响,种植者对产业发展信心已受到较大冲击,而少数人的早采早售行为对正常应市期果实的销售价格影响极大,大大降低了后期大型收购商对市场的预期,无疑让广大种植户雪上加霜。持久以往,四川红肉猕猴桃产业的整体效益将大幅度下降,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必然消失。

3 为何早采屡禁不止

全省红肉猕猴桃早采现象并不是近年才有。据苍溪县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年8月20日苍溪县曾发现有少量种植户以5.6元/kg价格采收并销售红肉猕猴桃,被当时的苍溪猕猴桃产业办工作人员劝阻并销毁;2006年8月12日苍溪县再次发现外地果商到苍溪早采红肉猕猴桃被严令制止;2014年8月1日苍溪东溪镇发现5t早采红肉猕猴桃最后被公开销毁;2018年7月28日,苍溪世纪华联超市销售标示产地为都江堰的红肉猕猴桃,最后以苍溪和都江堰两地联合打假、现场销毁告终;而2019年的7月13日,记者就已发现四川大型水果批发市场开售红肉猕猴桃。因此,从这个事件的发展历程来看,遏制早采一直在路上,但早采屡禁不止且越采越早,原因是值得剖析的。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3.1 少数经销商谋取短期利益的欺骗式早采行为

近年来,四川红肉猕猴桃市场开拓工作成效显著,已逐步建立起较为庞大的消费群体,但少数经销商正是利用了广大消费者对红肉猕猴桃的期待和对成熟期的不了解,通过提早上市的价格优势来获取短期利益。另外,目前国内猕猴桃普遍以硬果方式销售,消费者购买时无法立判品质优劣,也给经销商提供了可乘之机。调研中发现,早采经销商大致分为2种,一种是将早采果直接拉入大型批发市场,现场去袋分选后马上转手批发给外地商贩,没有贮藏成本,可净赚2~4元/kg,日销量可上万斤,早采早售30d可获利30万元以上。这部分经销商采购的多为品形端正的标果或大果,造成我省部分优质果源流失。另一种是将早采果以电商促销形式在网上冲量以获取消费者信赖,为后期销售竞争做准备,个别商家日销量达7万单,每单均重1.25kg,赚0.6~1元/kg,日最高获利5.25万元,这部分经销商采购的多为60~80g的二级果。

3.2 少数果园受灾后迫不得已的自救式早采行为

每年的7~8月,是四川猕猴桃主产区的雨季,因常有阵雨且雨后伏旱高温天气频发,果园易受水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加上近年褐斑病和根腐病危害严重,造成部分果园在7月份出现严重早期落叶现象,果实在高温暴晒后易失水和提前软熟。这部分猕猴桃种植者为了挽回生产损失和保住植株,只有早采入市。如2018年7月10~11日的强降雨,就造成了四川9个猕猴桃主产县共2866.67hm2猕猴桃园受灾,这些受灾园区果农多数只能通过早采挽回部分经济损失,从而造成2018年红肉猕猴桃正常应市期销售价格严重下滑。

3.3 区域竞争和品种单一诱发的担心式早采行为

10年前,我国红肉猕猴桃90%来源于四川,且主要集中在苍溪、都江堰、蒲江、邛崃等主产县(市),其成熟期虽然较为集中,但当时规模不到2万hm2,销售压力不大。如今,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地均有大规模红肉猕猴桃栽培。据统计,2018年,我国红肉猕猴桃种植规模达8.67万hm2,其中四川4万hm2(占46%),而栽培品种均以“红阳”为主(占红肉猕猴桃总面积的75%)。近年,省外红肉猕猴桃正逐步进入盛产期,因气候差异,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红肉猕猴桃果实成熟期较四川提早半个月以上,这无疑会对四川红肉猕猴桃销售带来较大冲击。因此,在电商和物流配送业较为发达的产区,早采早售成为了部分种植者规避集中上市压力的重要手段。

3.4 新兴产区技术不成熟造成的盲目式早采行为

目前,四川规模化种植猕猴桃的县(市、区)共30余个,多数产区发展起步晚,技术力量薄弱,配套的冷库设施少,营销网络不健全,种植户组织化程度低且对猕猴桃适时采收标准及判定方法知之甚少,品牌意识淡薄,造成有人收购即采、没人收购也采的盲目乱象。调研中发现,早期进入批发市场的红肉猕猴桃就有大部分来源于德阳、金堂、眉山、资阳、青白江、乐山、大邑等四川猕猴桃新兴产区。

4 防控早采的相关建议

防控早采是一项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更是擦亮“川果”金字招牌的重要抓手。但要取得奇效,必须瞄准源头,且社会各界同努力、行业内外共发声、产区间协同作战、各级主管部门协同抓才行。

4.1 加强市场监督和科普宣传,严厉打击欺骗式早采行为

组建省级部门牵头、主产区相关部门广泛参与的“四川红肉猕猴桃早采行为联合督查行动小组”,建立多部门协同、多产区联动控制早采机制,强制推行猕猴桃产地标识制度(需具体到县、乡、村),逐步建立和完善果品可追溯系统;设立早采举报奖励,每年7~8月对流入市场的早采红肉猕猴桃进行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生产常用农残、氯吡脲等关键指标抽查测试,对凡未达到采收标准和卫生安全要求的果实强行下架并销毁,将早采早售种植户、经销商和批发市场管理方列入“诚信黑名单”,并进行严厉惩处;大力支持红肉猕猴桃可食化技术研发和推广;依托地方电视台、微信公众号、报刊杂志、宣传车等加大对四川红肉猕猴桃不同产地正常上市期、早采果与成熟果快速识别等科普宣传,让早采果尽快失去消费市场。

4.2 强化气象预警和政策保险,尽量减少自救式早采行为

总结推广“苍溪红肉猕猴桃特色气象周报服务”模式,整合气象部门、农业部门和科研院校优势力量,将气象预警与农技服务、科普宣传相结合,打造四川现代农业特色气象预警与灾后服务平台;大力推广猕猴桃政策性保险,适当提高保费补贴额度和最高赔付额度,建议将根腐病、早期落叶病等重大病害纳入保险赔付范畴;强化灾后园区跟踪指导服务;加大对猕猴桃精深加工企业扶持力度,鼓励其大量收购受灾园早采猕猴桃进行精深加工产品开发。

4.3 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销对接,防止担心式早采行为

进一步优化全省猕猴桃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重点提升以苍溪县为核心的2万hm2秦巴南麓红肉猕猴桃原产区和以都江堰、蒲江为核心1.33万hm2龙门山红肉猕猴桃优质产区,大力支持创建0.53~0.67万hm2红肉猕猴桃避雨设施栽培区;大力推广应用“东红”“红实2号”“金红1号”“金红50号”等我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中熟红肉猕猴桃品种,支持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培育和推广晚熟优质红肉猕猴桃新品种,逐步减轻“红阳”品种集中上市压力;支持各产区联合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型城市开展四川红肉猕猴桃推介活动,支持都江堰等地创建四川红肉猕猴桃出口示范区,全面拓展营销渠道,延长销售半径。

4.4 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制止盲目式早采行为

依托农科教协同推广项目和科技扶贫万里行、高级专家智力行等活动,加大对新兴产区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尤其强化采前管理与适时采收技术培训;支持和鼓励新老产区行业内互访和交流,推动新老产区建立帮带机制,实现冷库、包装、物流等资源和市场信息共享。

猜你喜欢

红阳红肉猕猴桃
伊朗红肉月产量增长11%
摘猕猴桃
加工红肉才是影响健康的“罪魁祸首”
猕猴桃落果咋应对
新西兰红肉出口超10亿新元,中国为最大出口目的地
新西兰红肉出口保持强劲态势
提取猕猴桃的DNA
为什么猕猴桃身上长满了毛?
危险的阳台
被困电梯